
2025年3月7日下午3點18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手術室。無影燈將光線聚焦在66歲患者鄧娟(化名)的后背,骨科脊柱外科中心副主任楚磊手持手術刀,輕輕劃開一道僅1.8厘米長、如同鑰匙孔般大小的切口,一場堪稱“在生雞蛋膜上剝殼”的微創脊柱內鏡手術,就此正式開啟。
鄧娟來自重慶市榮昌區,早年一直飽受腰痛困擾。
起初,鄧娟以為只是自己久坐所致,并未太在意,常自我寬慰:“可能是坐久了,多站立多運動就好。”然而半年前,她的癥狀急劇加重——下肢出現麻木疼痛,雙腿僵硬得如同灌了鉛,行走困難。
鄧娟頓感情況不妙,趕緊前往當地醫院檢查。經診斷,這是由胸椎黃韌帶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狹窄癥。
胸椎管狹窄癥是一種多種病理因素致使胸椎管管腔變窄,壓迫椎管內脊髓或神經,進而引發下肢麻木、無力、步態不穩等癥狀的疾病。嚴重的胸脊髓損害會極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導致截癱。
病因雖已明確,治療卻困難重重。
手術是治療該病的唯一途徑,可傳統手術不僅需要全身麻醉,創傷大、出血多,還得切除多節段椎板并打醫用螺釘固定。
面對傳統手術方案,鄧娟態度堅決,稱:“不做手術,我寧愿癱瘓也不做!”
兒子不肯放棄,四處打聽,最終了解到重醫附二院楚磊團隊在微創脊柱內鏡手術方面造詣深厚。3月初,春寒料峭,鄧娟一家懷揣著希望,從榮昌趕赴重醫附二院問診,最終決定由楚磊主刀開展微創脊柱內鏡手術。
手術當日,在團隊的緊密配合下,楚磊熟練操控內鏡。他先依據影像精準定位狹窄節段,在鄧娟后背切開1.8厘米長的切口并建立工作通道。隨后,通過放大10倍視野的內鏡,使用磨頭僅2毫米寬的磨鉆,以每分鐘5萬至10萬轉的轉速,一點一點地將脊髓硬膜完全粘連的骨化黃韌帶像剝生雞蛋殼一樣磨掉。
這一系列過程看似行云流水,實則暗藏風險——磨鉆到達骨化黃韌帶時,離脊髓僅有1毫米的硬膜距離,手稍微抖動一點,病人可能瞬間癱瘓。
憑借豐富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楚磊在團隊的配合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打磨、減壓、粘連松解……術中,他還輕松地與鄧娟聊天,隨時詢問她的感受。
“手術采用局部麻醉,患者能保持一定清醒。”楚磊解釋,“這樣安全性會更高,可以根據患者的反饋及時做出調整,比如她說腳麻,我們就知道觸碰到了神經邊界。”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手術器械輕微的碰撞聲和設備運轉的“嗡嗡”聲不絕于耳。1個小時后,手術順利完成,神經根得到充分減壓松解,鄧娟的后背僅留下那道1.8厘米長的切口,并且,由于手術過程中巧妙地借助水介質沖洗,出血得到有效控制。
術后第一天,鄧娟雙腿疼痛大幅緩解;第三天,下肢肌力恢復正常,已能獨立行走、生活自理。出院時,鄧娟對楚磊心懷感激。
“重慶在微創脊柱內鏡手術領域走在了行業前沿,最初將其用在頸椎、腰椎的治療上,后拓展至胸椎的治療。”楚磊稱。
但因胸椎管和胸脊髓特殊的解剖和生理特點,胸椎方面的手術相比頸椎、腰椎手術難度更大、風險更高,對醫療團隊的專業能力、設備的先進程度都有嚴苛要求。重醫附二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是重慶乃至西南地區最早開展該手術、完成例數最多的單位之一,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數以百計的患者從中受益。
在重慶,類似的醫療技術突破并非個例——海扶刀利用超聲波的可穿透性和可聚焦性,從體外發射超聲波,通過換能器把低能量的超聲波聚焦到體內,形成一個高能量的點,對病灶部位直接進行消融;經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手術讓尿毒癥患者在家就能完成治療,突破傳統血液透析的時空限制,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與工作?……
正是這種各個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匯聚成“面”,有力地推動了重慶地區整體醫療水平的顯著提升。僅在2024年,重慶就新增三級公立醫院9家、三級甲等醫院3家,新建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9個、市級臨床重點專科35個。
在數字化助力醫療服務方面,重慶同樣成果斐然。截至2024年底,7個數字應用已上線推廣使用。其中,“醫檢互認”應用累計為患者節約醫療費用近2億元,在全國率先實現跨省域聯通應用;“健康一生”應用建立全市統一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2835萬份、建檔率88.34%,實現各級醫療機構授權調閱、居民自主查詢。
“到2030年,我市將建成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輻射‘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西部醫學中心。”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有關負責人對此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