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積極心理品質,是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的“能量元素”。上期我們就樂觀與感恩兩種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進行了探討,本期我們繼續探討另外兩種積極心理品質——自律與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如何培養
積極心理品質之三:自律
前不久聽一位朋友說,她親戚家一個4歲的小男孩,因為天天長時間玩手機,眼睛高度近視,還出現了嚴重斜視,因為孩子看手機時經常側躺著。男孩的家長也給孩子規定了每次看手機的時長不超過半小時,每天看手機不超過3小時,但孩子實際看手機的時間遠超過規定時間,因為家長平時比較忙,沒法盯著孩子,孩子缺乏自律,結果硬生生把眼睛看壞了。
自律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慢慢培養的一種積極心理品質。日常生活中,孩子不自律的情況很常見,不只是看手機、玩游戲,在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很多孩子都缺乏自律。比如,規定晚上9點上床睡覺,孩子可能磨蹭到10點還不愿睡;說好了只看一集動畫片,孩子卻看得入迷停不下來;讓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孩子總是做不到;說好了每天堅持跳繩,孩子卻屢屢偷懶……
所謂自律,是指一個人能夠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按照既定的要求、目標和計劃行動的心理品質。自律的孩子能抵制誘惑,約束自己的行為,堅持既定目標,將事情做好。自律有助于個體實現既定目標,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強自我控制力。反之,不自律的人總是隨心所欲,只管眼前舒服,不計長遠后果,做事沒計劃、沒目標。而這種缺乏自我管理的狀態,會使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面臨更多的挫折,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因此,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律意識,讓孩子成為一個自律的人。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培養孩子的自主感
自主感是指一個人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選擇行事,感受到對自己生活的控制力和決策權。它包含兩個方面:自己作決定、為自己負責。
如今,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度包辦,剝奪了孩子的主體性,導致孩子的自主感被壓制,自律性得不到鍛煉。因此,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應先培養孩子的自主感。
具體做法是,家長分清楚哪些事是孩子的,哪些事是家長的,只要是孩子能做的或者想要做主的事,就讓孩子做主并承擔責任。比如送孩子上幼兒園這件事,包括為孩子準備早餐、送孩子去幼兒園,以及吃飯、穿什么衣服、整理書包、會不會因為磨蹭而遲到等,前兩項是家長的事,應由家長來做并承擔相應責任,后面幾項則都是孩子的事,應讓孩子做主并擔責。
平時也要多給孩子選擇的機會,鼓勵孩子獨立決策與承擔責任。
有了自主感,孩子做事就會有主動性;而承擔責任能約束孩子的言行,讓孩子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孩子就會自律。
從孩子喜歡的事情入手培養自律意識
因為孩子更愿意做自己喜歡的事,哪怕有困難,因為喜歡,他也會克服困難去做好。因此,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最好從孩子喜歡的事情入手。
我女兒一直想養寵物,一開始我嫌麻煩不同意。但后來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培養她自律性的好機會,便同意了,并和她約定:可以養寵物,但她要全面負責寵物的喂食、管理和垃圾清理。
我曾先后給女兒買過兔子、小鳥等寵物,雖然有時她會疏于管理寵物,比如打開鳥籠后忘了關上,或者弄得一地垃圾,但經我提醒后,她都能積極改正。因為她喜歡養寵物,她甘愿為此付出,并克服自己的一些弱點比如懶散,自覺地履行管理寵物的職責。現在,女兒雖然只有7歲,但已經能夠把養寵物這件事處理得很好,甚至每晚睡前都記得把鳥籠拎到衛生間,以免次日清晨鳥叫起來吵到我們。
而且,女兒通過管理寵物的鍛煉,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物品,書桌、房間能保持整潔。我覺得,從孩子喜歡的事情入手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效果更好。
通過一些特殊的游戲,間接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自律是由自控力決定的,所以玩一些提升自控力的游戲能夠間接地提高孩子的自律性。有關研究表明,玩一些與直覺或習慣相反的游戲,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控力。這類游戲通過挑戰和改變日常習慣,幫助個體快速建立并適應新的規則和環境,從而增強自我控制感和決策能力。而自控力與大腦中的小腦和前額葉密切相關。這兩個區域不僅參與自控力的調節,還與注意力、高階思維等功能有關。所以經常玩這類游戲,可以有效促進孩子小腦和前額葉的發育,從而提升其自控力,進而達到提升自律性的目的。
家長可以跟孩子玩“紅燈停、綠燈行”游戲。第一步,按原本的游戲規則玩:家長說“綠燈”,孩子前行;說“紅燈”,孩子停住。若做錯了動作,要返回原點重新開始。當孩子熟悉這一規則后,把規則改為“紅燈行,綠燈?!?,即家長說“綠燈”,孩子停住,家長說“紅燈”,孩子前行。這種變化旨在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和抑制沖動的能力,進而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和自律性。
積極心理品質之四: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情緒調節能力是指一個人有效管理和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對孩子而言,學會調節情緒,是成長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我們常說,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明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快,喜怒轉換常在轉瞬之間。若孩子有了一定的情緒調節能力,遇到困難或不開心的事情時,就能更好地察覺、理解和表達不良情緒,并采取恰當的方式予以應對,而不是陷入不良情緒難以自拔。情緒調節能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以及未來發展等方面都具有深遠影響。
情緒調節能力強的人,面對壓力和挫折時能快速調整情緒,保持冷靜與樂觀。反之,情緒調節能力不足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劍拔弩張,一不如意就哭鬧撒潑,一遇挫折就悲觀消沉。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見過這種喜怒無常、因為一點兒小事就情緒崩潰的孩子,他們會在超市里因為一包零食躺在地上不起來,在地鐵里因為一點兒小事就跟家長大吼大叫,在游樂場里因為一點兒小摩擦就對其他孩子大打出手……
這樣的孩子讓家長鬧心,自己也經常不開心。更重要的是,孩子若一直這樣,步入社會后不但人際關系不會好,因為情緒易沖動,事業也更容易受挫,導致經常性或持續性的情緒低落,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那么,家長如何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家長先要改變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溝通機制
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跟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家庭環境有密切關系。家長如果情緒起伏不定,很難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缺乏良好溝通的家庭,也難以養出情緒調節能力強的孩子。比如,有的家長自己脾氣不好,動輒對孩子發火,以爭吵代替溝通,常常遷怒于孩子,拿孩子撒氣;有的家長不把孩子的話當回事,經常打斷孩子的解釋,或者一遇到事情就劈頭蓋臉地指責孩子,孩子有了委屈無人傾訴,只能以其他不恰當的方式來發泄。
這就要求家長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個情緒穩定的家長;還要懂得傾聽,傾聽孩子對事件的描述,傾聽孩子內心的感受與訴求??梢栽诩依锝⒂行У臏贤C制,比如設立“每周家庭會議”,通過相互提意見或建議來溝通;也可以提前約定有話好好說,不大喊大叫,不亂發脾氣;一旦家庭成員之間有了矛盾,可以請其他家庭成員傳話、說和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發生正面沖突或冷戰。
家長情緒穩定,家庭和睦,溝通順暢,是孩子學習調節情緒的基礎。
家長提前做好情景防范,避免孩子受到情緒刺激
當孩子即將面臨陌生環境,家長預料到孩子會焦慮不安時,可提前給孩子做些交代,語言上進行鼓勵,肢體上進行安撫。當預料到孩子可能面臨挫折時,提前幫助孩子做一些心理建設,比如讓孩子降低期待,看淡結果;也可以提前溝通或彌補,比如弟弟弄壞了姐姐的東西,先想想如何跟姐姐說,姐姐才更容易接受。
提前做好情景防范,能減少突發狀況對孩子情緒的刺激,讓孩子學會冷靜平和地面對問題。
和孩子一起繪制日常“情緒晴雨表”,引導孩子對情緒進行量化分析。
和孩子一起,以一周為單元繪制“情緒晴雨表”,用臉譜代表不同的情緒,比如笑、平靜、哭、大哭,記錄孩子每天的情況,并每周復盤、分析一次。可以每晚睡前做這件事,并針對孩子當天的情緒臉譜進行探討,引導孩子思考,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如何避免引發不良情緒。每周結合“情緒晴雨表”來一次情緒總結。當“情緒晴雨表”上孩子的情緒多以正面情緒(笑、平靜)為主時,給孩子表揚、鼓勵。
這個情緒管理工具簡單有效,家長不妨試試。
教孩子一些情緒調節的小技巧
比如,著急的時候數10個數;生氣的時候做深呼吸,平復情緒;遇到不開心的事,或讓自己不開心的人,及早抽身,若實在走不開,就找一些能讓自己開心的人或事來轉移注意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比如用語言表達不滿,尤其是當別人做了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時,要大膽警告對方:“我不喜歡你這樣,再這樣我要生氣了!”家長也可以利用情緒管理軟件,比如Headspace,結合軟件上的音頻、視頻,引導孩子冥想以放松身心,調節情緒。
總之,情緒的好壞不僅關乎孩子的人際交往,更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傾聽孩子的心聲,引導孩子學會調節情緒,成為一個情緒穩定、心態積極的人。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