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臨汾是華人老家?老家現在是個什么樣子?2024年12月29日至31日,中國畫報協會組織了15家會員單位走進山西省臨汾市,圍繞“博物館之城”打造和城市“雙品質”建設等主題開展集中采風活動,力求通過調查研究的方式探尋出兩個問題的答案。
十萬年前,丁村人在這里繁衍生息
臨汾的厚重文化要從3枚人類牙齒化石講起。1954年,考古人員在位于臨汾市襄汾縣丁村的一片沙礫地中發現了3枚丁村人牙齒化石,根據牙齒的大小、形狀、顏色、磨蝕程度以及出土的距離判斷,它們同屬于一個十二三歲的兒童個體。之后,考古人員又在丁村遺址陸續發現了1塊幼幾頂骨化石、1塊成年人枕骨化石、1萬余件石制品以及同時代的28種哺乳動物化石,從這些化石、石器的特征和地層堆積的情況判斷,距今約有10萬年之久。
在臨汾市博物館“遠古足跡”展廳和丁村文化陳列館參觀期間,采風團成員對丁村遺址的系列重大發現驚嘆不已,對“丁村人”、丁村文化在填補中國歷史上早期智人和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空白,以及在古人類學和考古學上占有的重要地位贊不絕口。


“沒想到,與‘丁村人’一同生存的,竟然還有犀牛、納瑪象、披毛犀、野馬、野牛等哺乳動物和鯉魚、鯇魚等。”中國畫報協會副會長寧洪感嘆道,“十萬年前,在丁村這個地區,有28種動物在草地上奔跑,旁邊汾河里的魚兒在翻騰跳躍,還有一大群人,他們會做石器并用它打獵、挖植物塊根充饑,有時也捕幾條魚來吃,我們在臨汾感悟到了‘山頂洞人’與‘北京人’之間的那段遠古文明。”
4300年前,陶寺文明在這里開啟
陶寺遺址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的四大早期都邑性遺址之一,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收并蓄、連綿不絕特質的生動寫照。考古發現城墻、大型建筑基址、祭祀遺跡、手工業作坊區和墓葬區,出土了銅器、玉器和朱書陶壺、彩繪蟠龍紋陶盤等珍貴文物,以及可能與地中測量、天文觀測、禮樂、計時等有關的遺跡和遺物,反映出距今4000多年前后以陶寺為代表的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創造發展、迅速崛起、走向一體,引領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新格局。
在臨汾市博物館“最早中國”展廳和陶寺遺址博物館參觀期間,采風團成員對陶寺文化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表現出濃厚興趣,尤其是對四件彩繪陶盤上的蟠龍紋、朱書扁壺上的兩個文字以及成組的樂器所表現出的文化特征進行詳細了解,紛紛對陶寺文化“光被四表協和萬邦”的精神品質及其之于“中華文明探源”、堅定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具有的重要意義交口稱贊。

“在這里,我們近距離觀察到陶寺時期的生活器具和建筑遺跡,了解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社會結構。”在參加完陶寺遺址博物館后,《青島畫報》攝影記者徐帥說,陶寺遺址博物館給他的最深印象是陶寺先民用圭尺和立表測量地中,為我們定位了最初中國。
在參觀完堯廟后,《吉林畫報》副總編輯王可航說:“臨汾確實歷史悠久、人杰地靈。這里堯舜文化底蘊深厚,它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2600年前,晉文公在這里成就霸業
晉國是春秋時期最強盛的諸侯國之一,從“叔虞封唐”“燮父改晉”,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歷時600余年,強盛時將現在陜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也納入其中。普國期間發生的“文侯勤王”“曲沃代翼”“驪姬之亂”“文公稱霸”“遷都新田”“悼公復霸”“黃池失霸”“水灌晉陽”“三家分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刻影響著中國先秦歷史的發展進程,尤其是“三家分晉”事件,不僅標志著周禮的崩壞、晉國的分裂,更成為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從此拉開了七雄紛爭的戰國序幕。
在臨汾市博物館“普霸春秋”展廳和普國博物館參觀期間,采風團成員無不被展柜里陳列的一件件珍貴文物所震撼,無不被晉國先人們表現出的思深憂遠、變法圖強、出言必信等精神所折服。
“參觀完晉國博物館,我感到非常震撼,尤其是它對一些墓葬的復原式展示,讓人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到臨汾乃至整個山西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浙江畫報》編輯陳璐璐感嘆道,臨汾有這么多的歷史文化遺存,還有非常完備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打造博物館之城提供了先天條件,非常看好臨汾未來的發展。
600年前,百萬華夏子民從這里集結出發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窩。據史料記載,明洪武元年至永樂15年,近50年的時間里,在洪洞縣廣濟寺門前的大槐樹下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河南、河北、山東等18個省的500多個縣,涉及1230個姓氏的約140萬戶居民。經過六百余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洪洞大槐樹已成為海內外華人敬奉的祖根圖騰,洪洞縣也成了億萬大槐樹后裔深埋心中的老家故土。
“洪洞大槐樹是中國古代移民的重要象征,承載著無數華夏子民的鄉土情感和家國情懷。”“它不僅是一座具有歷史價值的遺跡,更是一處充滿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感的旅游勝地。”活動結束后,部分采風團成員意猶未盡,臨時組成小分隊走進洪洞縣大槐樹尋根祭祖園,了解祭祖習俗,體驗根祖文化,尋找姓氏來源,對臨汾的老家文化有了深層次了解和感悟。
“臨汾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是華夏文明的直根。”山西畫報社副社長楊強說,“這幾天,我們先后深入臨汾市‘博物館之城’打造的主體場館,還有汾城古鎮、明代移民遺址等地,深情感懷先人們在這片熱土上創造的厚重歷史、燦爛文化、輝煌過往,同時,也看到了新時代的臨汾人在續中華文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方面作出的積極貢獻、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時代,臨汾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臨汾篇章
近年來,臨汾市委將高品質城市建設、高品質城市生活為基本內涵的城市“雙品質”建設,確定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最大邏輯,引領該市的高質量發展步入新階段。
其間,采風團一行還走進位于臨汾市區的汾河公園、“快速中環”“五街六巷”和古城墻、關帝廟、財神樓,以及部分書吧、茶吧、民宿,沉浸式體驗臨汾城市“雙品質”建設為人民群眾帶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本次活動是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扎實開展‘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的生動實踐。”中國畫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新新表示,中國畫報協會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和團隊力量,通過各畫報社及其全媒體平臺,多層面、全方位、立體式展示臨汾市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推介臨汾在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等方面的創新思維和成功經驗。
最初中國,影像臨汾。歡迎全球華人走進山西、回到臨汾,常回老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