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650 0 萬年前,一顆直徑約10 千米的小行星落在了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發生了劇烈的爆炸,引發了全球性災難,被稱為第五次生物大滅絕。這場災難導致超過75% 的物種滅絕,恐龍時代就此終結。然而,蛇類卻在這場浩劫中奇跡般地幸存下來,并延續至今。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環境劇變:一顆小行星造成了災難
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釋放的能量,相當于數百萬顆原子彈爆炸,在當時的地球上產生了巨大的災難——引發了超級海嘯;撞擊將巨量巖石拋入大氣層,形成了遮蔽陽光的塵埃云,導致全球氣溫驟降;同時,印度德干火山群持續噴發,釋放的火山灰與氣體加劇了“遮陽效應”,阻斷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些災難引發了連鎖反應:植被枯亡導致草食恐龍滅絕,肉食恐龍也隨之消亡,生態系統全面崩潰……
在這近乎永恒的黑暗與嚴寒中,蛇類竟然成功地存活了下來。
蛇類幸存:生存的智慧
高效的代謝調節機制 我們在2025 年第1 期《學與玩》雜志中講過,蛇類具有極低的基礎代謝率,能夠根據環境溫度自主調節生理活動。作為變溫動物,當氣溫降至10℃時,其心跳可從40 次/分鐘驟降至1 次/ 分鐘,進入深度“節能”狀態。這種“按需供能”的代謝模式使它們僅需捕食一只老鼠,就能維持數周生存需求,是名副其實的“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相比之下,恒溫動物必須持續消耗能量維持體溫,在食物匱乏時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這種高效的代謝調節機制,使蛇類在資源短缺時期能夠占據顯著優勢。


細長的體型 它們能夠靈活出入巖縫、洞穴等狹小空間,躲避地面惡劣環境。而植食恐龍(如三角龍)等大型動物,則因體型龐大、棲息地固定,在環境劇變時,難以找到有效的庇護所,最終走向滅絕。不僅如此,蛇類棲息地選擇的靈活性還遠超同時代的其他幸存者——與同樣低代謝的鱷魚相比,蛇類因無需依賴固定水域而更具適應性,分布得也更廣泛。
獨特的“紅外視覺” 作為環境變形者,蛇類在黑暗的世界中展現了驚人的適應力。鱗片可感知地面震動,分叉舌能捕捉空氣中的氣味分子,頰窩器官(如蝮蛇)更能探測0.003℃的溫差變化,形成獨特的“紅外視覺”……借助于此,蛇類可以在火山灰遮蔽的黑暗中精準鎖定獵物。相比之下,小型哺乳動物(如原始鼩鼱)雖能躲藏在洞穴里,卻因活動范圍受限而難以覓食;鳥類則因飛行昆蟲大量死亡導致的食物鏈斷裂而大批消亡。
靈活多變的繁殖策略 在繁殖策略上,蛇類演化出了三重保險機制——胎生(海蛇)、卵胎生(蝮蛇)與卵生并行。其中,澳洲棘蛇甚至能根據氣候延遲孵化:干旱年份,它們將卵儲存在體內,待雨季來臨再釋放。這種“環境感應繁殖”與翼龍的繁殖模式形成鮮明對比:翼龍雖然能飛行,但必須將蛋產在固定的海岸懸崖上,其蛋巢極易被海嘯摧毀,幼體還需要親代長期照料。當全球性氣候災難發生時,翼龍這種高度特化的繁殖方式成為其致命弱點,而蛇類靈活多變的繁殖策略則成為生存關鍵。
自由切換的身體機能 從地下巖縫到樹冠水域,從“能量凍結”到“感官超頻”,蛇類將身體轉化為可編程的生存機器——既能蜷縮休眠數年等待環境改善,也能在獵物出現的瞬間切換為高效獵殺模式。這種在“極端節能”與“爆發輸出”間自由切換的能力,使它們最終在這場生存競賽中超越了幾乎所有競爭者。
嚴峻挑戰:蛇的明天會更好嗎
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如今,人類活動正引發新的生態危機,有人甚至將其稱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作為生態系統重要成員的蛇類,也正面臨棲息地被破壞、氣候變化和非法捕獵等多重威脅。在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中幸存下來的頑強的蛇類,這一次還能如此幸運嗎?
好在人們已經意識到動物保護的重要性并行動起來了:哥斯達黎加通過生態走廊成功恢復樹蚺種群,印度立法保護眼鏡王蛇……我們相信,人類科學的保護措施能有效緩解蛇類的生存壓力,幫助它們更好地渡過危機。
憑借頑強的適應力,蛇類這一古老物種成功地跨越了地質史上的至暗時刻,生存繁衍至今。作為自然界中重要的一員,它們的生存智慧為我們人類應對當前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了重要啟示,也為科技發展提供了不少靈感。如今,這一強大又脆弱的古老類群能否在地球上安然繁衍,已經變成一個未知數,保護它們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地球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健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