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U461.2;TQ15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822/j.cnki.1671-6329.20240138
【歡迎引用】,等.國內外固態電池產業現狀及發展挑戰[J].汽車文摘,2025(5):51-54.
[Cite this paper]SUN YH, WU XQ,YAO ZH, et al. Cu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of Solid-State Battery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J]. Automotive Digest (Chinese), 2025(5): 51-54.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of Solid-State Battery Industry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Asa key technology of next-generation power batterysolid-statebateries can meetthefull-scene,allclimate,andhigh-safetyrequirements ofnew energyvehicles.Tosupport 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 the solid-state batteryindustry,itisessentialtosystematicallsortoutthemaintechnicalroutesofsolidstatebatteries,aswellasthe policy support anddevelopment statusofdomesticandforeignenterprises.Thecommontechnicalandcostrelatedproblems intheindustryshouldbeidentified.Thedevelopmentof China'ssolid-statebateryindustryisconfrontedwithchallenges suchaspatentonstraints,anincompletestandardsystem,andpotentialimpactsonexistingliquid-statebateryindustries. In thefuture,itisurgenttoplanandcoordinateeforts,mobilize industryforces,andtakemultiplemeasurestoaccelerate th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solid-state batteries.
Key words: Solid-state bateries, Solid electrolytes, Current Industry Status, Technology Layout
0 引言
目前,新能源汽車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隨著產業升級,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續駛里程、補能效率、安全性能要求不斷提高,也對動力電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態電池在能量密度、本征安全和循環壽命等方面相較于液態電池具有顯著優勢,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主流技術路線。然而,盡管其理論優勢明顯,產業化進程仍面臨諸多挑戰,如電解質電導率低、界面阻抗大、生產制造成本高等。本文聚焦固態電池的技術進展,分析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策及產業鏈發展情況,探討行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外。同時,針對我國在固態電池領域的具體挑戰,通過對比國內外產業發展現狀,部析我國在該領域的優勢與不足,提出具體建議,旨在為我國固態電池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助力我國在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1固態電池產業發展現狀
固態電池主要指固態鋰離子電池,其工作原理與傳統液態鋰離子電池基本一致,主要區別在于將傳統電解液替換為固態電解質。根據電池電解質中固液含量的不同,固態電池可分為半固態電池和全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采用固液混合電解質,液體質量占比5%~10% ,是液態鋰離子電池和全固態電池的折中方案;全固態電池則完全使用固態電解質,在安全性、理論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2]。
當前,固態電池仍處于多技術路線并行的發展階段,尚未形成行業共識的主流技術路線。根據電解質材料的不同,固態電池主要分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大技術方向。
(1)聚合物電解質:主要由聚合物基體與鋰鹽構成,高溫時離子電導率高、易于加工、電解質-電極的界面阻抗可控,是最早實現產業化的技術路線,其主要缺點在于室溫時離子電導率低
"[3]。
(2)氧化物電解質:具有較高的室溫離子電導率、優異的電化學穩定性和良好的循環性能,但其與正負極材料的界面接觸較差,導致界面阻抗較高。盡管如此,氧化物電解質的綜合性能較好且易于大規模生產,目前產業化進展最快,將在混合固液電池中率先應用。
(3)硫化物電解質:具有最高的室溫離子電導率,但其與電極材料的界面穩定性較差,且電解質易氧化,技術難度較高。硫化物電解質更適合應用于全固態電池,長期發展潛力巨大。
整體來看,氧化物電解質因其綜合性能和生產可行性,成為當前產業化進展最快的技術路線;硫化物電解質雖然技術難度大,但其性能優異,適合全固態電池的長期發展;聚合物電解質則可能作為前兩種路線的補充,通過與氧化物或硫化物復合,改善電解質-電極界面的柔性,從而提升電池的循環性能。

1.1 國外產業現狀
全球主要汽車強國均已將固態電池作為重要戰略方向。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不僅在戰略規劃文件中明確支持固態電池的發展,還提供了高達千億元規模的資金支持,力求在未來新一代電池技術中搶占先機,從而實現對我國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換道超車”。
日本在固態電池領域的布局尤為突出。2018年,日本組織松下、豐田等23家汽車、電池和材料企業,以及京都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等15家學術機構共同開展固態電池的研發。2022年,日本經濟產業省牽頭建立更強大的電池制造產業鏈,重點聚焦固態電池領域,并發布《蓄電池產業戰略》。該戰略提出,提出到2030年基本實現全固態電池實用化及全面商業化,擬投資1205億日元用于以全固態電池為核心的下一代電池技術及回收技術研發。在技術研發方面,日本豐田在2020年成為全球首家推出全固態電池試制車的整車企業。2023年7月,豐田宣布攻克了影響電池循環壽命的固態電解質界面龜裂問題,能夠將電池質量、體積和成本減半,目前,豐田已制造出續駛里程達1200km 充電時間僅為 10min 或更短的固態電池,并計劃于2027—2028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的裝車應用。此外,日本企業在固態電池專利領域也占據領先地位,豐田、松下和出光興產的固態電池專利數量分別位列全球前三位[4]。

韓國積極布局固態電池發展。2021年,韓國發布《K電池發展戰略》,計劃到2030年前聯合企業共同投入20萬億韓元,用于全固態電池等下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并力爭在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的初步商業化。目前,韓國三星SDI已開發出體積能量密度為900Wh/L, 循環壽命1000次的全固態電池樣品,并建成了全固態電池中試線,計劃于2027年實現大規模量產。此外,韓國企業在固態電池專利方面也表現較為突出,三星SDI和LG新能源的固態電池專利數量分別位列全球第4位和第6位。
歐洲在固態電池領域的布局同樣具有戰略高度。歐盟推出《電池2030規劃》及 《2030電池創新路線圖》,明確將固態電池作為重點發展方向,并批準了歐洲固態電池投資專項計劃。該計劃由歐盟多國共同出資32億歐元,用于支持固態電池的研發和產業化。
美國在固態電池領域也制定了明確的發展自標。在《國家鋰電發展藍圖2021一2030》中,美國明確提出到2030年實現固態電池示范應用和規模化生產。美國SolidPower公司對外宣稱開發出了單體能量密度390Wh/kg 循環壽命超過1000次的全固態電池,并已通過針刺、過充等安全性測試。
1.2 國內產業現狀
我國在動力電池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研發和產業化經驗,并在固態電池技術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然而,在技術研發與創新以及產業化發展方面,我國仍面臨一系列問題和不足,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成熟的電池產業基礎,我國選擇在積極布局全固態電池技術研發的同時,大力推動半固態電池的產業化應用。
政策支持方面,我國高度重視固態電池的技術攻關。2021年,科技部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中專門設置全固態金屬鋰電池技術等固態電池基礎前沿技術課題,通過項目形式加大技術創新攻關。2022年,科技部等九部門頒布的《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中明確指出,要研究固態電池等更安全、長壽命、高能量效率的前沿儲能技術。2023年,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提出,實施產業技術創新攻關工程,重點布局新材料新體系動力電池等前沿領域技術研發與產業化,加快培育產業發展新優勢。
產業化進展方面,我國半固態電池在全球率先實現量產上車。2022年1月,搭載贛鋒鋰電半固態電池的東風風神E70實現全球首發,并在江西、廣東、浙江、江蘇等地開展商業化示范運營。2023年6月,衛藍新能源半固態電池也正式交付蔚來汽車,并搭載蔚來ET7車型。該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60Wh/kg ,循環壽命超過1200次,實際續駛里程突破 1000km 。2024年4月,清陶能源開發的超快充固態電池應用于智己L6車型,續駛里程同樣超過1000km 。此外,寧德時代發布的“凝聚態電池”也是一種半固態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最高可達 500Wh/kg 目前已具備量產能力。
2 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2.1全球固態電池產業共性問題
目前,技術和成本是制約全球固態電池產業化發展的兩大核心問題。
技術方面,當前固態電池面臨以下挑戰:(1)固態電解質電導率低: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普遍較低,導致倍率性能和循環性能較差。目前,行業主要通過替換元素或摻雜同種異價元素5,來提高固態電解質電導率,但氧化物、聚合物路線離子電導率與液態電池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2)界面阻抗大:固態電解質和電極間界面阻抗大、界面相容性低,嚴重影響了電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環穩定性。目前,行業擬通過納米結構設計、復合電解質、機械壓力輔助等手段改善性能,但尚未從根本上解決界面問題。(3)金屬鋰負極問題:金屬鋰負極在循環中易出現鋰枝晶及孔洞,影響電池循環穩定性和安全性,盡管行業通過機械壓力等手段延緩鋰枝晶的生長,但仍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負極析鋰問題。
成本方面,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面臨以下挑戰:(1)固態電解質成本高:固態電解質是主要新增成本,且目前成本居高不下。(2)生產工藝不成熟:與成熟的液態鋰電池相比,固態電池的生產制造工藝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規模效應,產業鏈也不完備。此外,生產設備需要定制化開發,進一步推高了整體成本。(3)材料成本高:當前全固態電池的材料成本約為1.5~2.5元/W·h,顯著高于液態電池。
2.2 我國面臨的挑戰
在全球電池固態化發展中,我國固態電池發展除面臨上述共性問題外,還面臨以下獨特挑戰。
(1)技術布局受到專利標準限制。當前,全球固態電池專利數量排名前十的企業均來自日韓,制約我國企業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選擇、產品研發和海外出口。另外,我國在固態電池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安全評估、性能測試等環節均缺乏相關標準8,將進一步限制我國固態電池產業發展。
(2)對當前成熟的液態電池產業造成沖擊。我國在液態鋰離子電池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2023年,我國動力電池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關鍵主材全球出貨量占比均超過 70% 。然而,全固態電池與現有液態電池產業體系兼容度較低,一旦全固態電池大規模推廣應用,將對我國具有明顯優勢的液態電池產業造成沖擊,尤其電解液和隔膜等關鍵環節可能面臨顛覆性影響。我國現有電池產業也存在“船大難掉頭”的風險。
3相關對策建議
我國規劃類政策文件多次提及加快固態電池研發,但尚并未形成具體的發展路線以及實施辦法,缺乏頂層設計。為此,需在國家層面系統謀劃,通過多部門、多領域協同推動固態電池的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確保我國在動力電池前沿技術上實現長期持續引領和自主可控,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優勢。
3.1加強統籌謀劃,提升固態電池戰略地位
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科學謀劃、系統部署動力電池的頂層規劃,加快推進固態電池產業化發展。具體措施包括:(1)優化產業鏈布局:圍繞負極、隔膜、電解質、生產制造裝備等固態電池產業鏈顛覆性環節,加強政策引導建設,優化調整現有動力電池總體布局,重點打造固態電池特色產業鏈。(2)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持續加大對固態電池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對研發、生產和應用固態電池的企業給予資金支持或稅收優惠。例如,在2024年至2027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中,對使用固態電池的新能源乘用車取消免稅額上限,以平衡固態電池發展前期的高成本,激勵企業加大對固態電池領域的投資和創新。(3)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充分利用風險投資基金,吸引私募資金和風險投資,為初創企業在發展初期面臨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提供擔保和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固態電池領域的投入。
3.2聚焦關鍵技術,持續加大技術創新攻關
固態電池的發展涉及材料、電池、裝備、集成等多領域多方面關鍵技術,我國應大力鼓勵企業對前沿技術的創新,搭建綜合性創新平臺。具體措施包括:(1)發揮國資央企產業引領作用:鼓勵企業間聯合開展電解質、鋰金屬負極、電池制備、失效分析評價等技術的創新。(2)構建創新聯合體:探索構建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協作的創新聯合體,協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快補齊全鏈條全環節發展短板,加速實現技術突破,提升固態電池前沿技術創新攻關效能。(3)加強專利布局:支持具備技術創新優勢的企業加強國內外專利布局,探索建立“專利聯盟”,應對國際知識產權挑戰。
3.3加快標準制定,搶占標準國際話語權
通過制定有關固態電池各關鍵環節的標準體系,提升我國固態電池產業的國際地位。具體措施包括:(1)完善標準體系:從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安全評估、性能測試、安全指標等方面開展標準化研究,搭建關聯、公開、透明的標準共享平臺。(2)推進標準國際化:支持企業、社會團體、科研機構等積極參與國際性專業標準組織活動,推動固態電池在生產設計、質量安全、試驗方法等方面的標準和結果國際互認,掌握全球固態電池主動話語權。
4結束語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加速電池技術革新和產品迭代,目前,日、韓、歐、美等主要汽車強國均發布了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進展和未來計劃,并已率先取得突破,給國內產業帶來了巨大壓力。相比之下,我國除了面對技術、成本等共性問題外,還受到政策、專利和產業沖擊等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國應加強統籌謀劃、聚焦關鍵技術、加快標準制定,構建固態電池全鏈條協同創新體系,推進前沿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發展,鞏固和擴大我國在動力電池和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長期領先優勢。
參考文獻
[1]趙宇龍,孫旭東.固態電池關鍵制造工藝綜述[J].汽車工藝師,2022(7):25-32.
[2]張春英,馬亞輝,易正根,等.固態電池技術發展現狀綜述[J].現代車用動力,2023(4):1-5+10.
[3]陳昕,趙寧,劉桂賢,等.當前固體電解質與固態電池技術成熟度分析[J].電源技術,2024,48(6):969-984.
[4]張鵬,賴興強,沈俊榮,等.固態鋰電池研究及產業化進展[J].儲能科學與技術,2021,10(3):896-904.
[5]王宇豪,李志勇,郭新.聚合物基電解質在低溫固態鋰電池中的應用與挑戰[J/OL].儲能科學與技術,2024,13(7):2243-2258.
[6]李泓,陳立泉.固態電池關鍵材料體系發展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4,26(3):19-33.
[7]孟繁科.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難題[J]中國工業和信息化,2023(8): 6-11.
[8]薛海波,程曉燕,徐洋.我國固態電池產業化發展的問題與進路[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2):1-7.
(責任編輯 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