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問題丟給我,我找“大咖”幫你解答。

本期大咖:
屈峰,故宮博物院文保修復部主任。
我問:為什么古代的陶罐和碗會有那么多花紋呢? 是古代人覺得這樣更好看,還是有什么其他的特殊用途呢?
大咖答:花紋的作用主要就是裝飾。
如果這個物品是在民窯燒制的,那么它就要“凸顯”自己,便于售賣,因為大家都喜歡買漂亮的東西;如果是官窯燒制的,那么它需要博取封建統治階層的喜歡,釉色漂亮的話才能得到皇帝的認可,便于繼續生產,甚至燒制的人員也有可能得到額外的獎賞。
由此可見,花紋是沒有過多使用價值的。
我問:考古學家是怎么知道挖出來的那些物品有多少年的呢? 他們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機器,還是靠猜測呢?
大咖答:考古學是一門科學,所以它不可能是靠“猜”的。考古學中有一個判斷年代最基本的方法叫作地層學,通過地層就能夠大概判斷出這個物品的時代。
如果要判斷距今年代更久遠一些的物品,還可以利用碳-14測年法進行年代測定,也就是通過測量物質中碳-14 同位素的放射性衰變程度,來推斷其年代;還有通過熱釋光的方法來檢測斷代等,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科學方法。

此外,通過文物本身也可以大致判斷出它所處的歷史時期,比如,某一種花紋只有宋代才有。所以,判斷文物的年齡,需要各學科的綜合。
我問:為什么古代有些東西埋在地下那么久,挖出來的時候還是好好的呢? 是不是因為地底下有什么特別的東西保護了它們呢?
大咖答:地底下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東西,之所以有些文物出土后還保存得比較完整,和物品本身的材質以及它的埋藏條件都有一定關系。

比如,我們以青銅器為例,有些青銅器在埋藏之前可能是金光燦燦,甚至是描有彩繪的,但是當它處于地下的環境中,可能就會由于濕度的關系生銹,進而影響它本身的顏色。
不過,像瓷器這類物品,它本身的“防御能力”比較強,出土后頂多臟一些,把它清洗好就可以了。除了文物自身的材質特性,這也與它被埋藏的當地地質條件有關,比如,埋藏在新疆沙漠一帶,土層里的含水量很少,挖出來之后也可能會顯得比較“新”。
我問:文物出土后, 有時候會碎成很多小塊,修復師是如何找到每一塊碎片的正確位置,并把它們粘在一起的?會使用特別的工具或膠水嗎?
大咖答:關于文物修復,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修復的材料。只有經過幾十年的驗證,保證不會對文物本體構成傷害,這樣的修復材料才能夠被選用。此外,修復的材料還需要有可逆性,也就是粘貼上之后,還可以拿下來。
那么,文物修復師是如何把這些碎塊拼在一起的呢?這主要是靠文物修復師對那個年代有關器型的知識進行判定——他需要非常了解那個時代都存在什么樣的器型,通過這些碎片,就可以大概判斷出這是一個什么器型的物品,再依靠這些碎片之間邊緣線的形狀去比對拼接,才能確保每一塊碎片放到正確的位置。

樹洞:有什么心里話,來告訴我吧!
馬老師:
您好!我聽別人說,大腦在不同時間階段,學習效率會不一樣,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我想請您具體說說,我們該怎樣安排用腦時間,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倩倩

倩倩同學:
你好!首先,馬老師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我們大腦的工作效率確實是有時間差異的。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間里,大腦的功能狀態也有所不同。這樣說來,就需要正確、科學地選擇用腦的高效時間來安排學習。
就共性而言,人的大腦功能在一天之中有四個高效期。一般來說,清晨起床后是第一個高效期;上午8~10 點是第二個高效期;晚上7~8 點是第三個高效期;睡前一小時是第四個高效期。根據這一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時間,在學習中就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個性而言,不同的人用腦的高效時間也有個體差異,一般有三種情況。一種是“ 貓頭鷹型”。這種類型的人睡得晚,習慣在夜深人靜以后讀書學習;第二種是“百靈鳥型”。這種類型的人起得早,習慣利用清晨及這段黃金時間從事復雜的腦力勞動;第三種是“小麻雀型”。這種類型的人用腦的最佳時間不定,什么時段都有可能。
當然,你也可以自己摸索一下,找到適合自己的高效用腦時間來提高學習效率,長期的定時用腦,并逐漸形成習慣,也就會形成與環境相適應的用腦規律。根據現實條件,恰當安排自己的用腦時間,這才是最重要的。
——應用心理學研究員 馬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