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茶文化的故鄉,而宋代則是茶文化的集大成者。無論是熱播劇《夢華錄》里女主角趙盼兒展現出的精湛茶藝,還是宋代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對現實場景的具象描述,都展現了宋代的茶道文化已然超出了單純的生活飲品范疇。那些琳瑯滿目的時尚茶飲、爐火純青的制茶工藝、妙不可言的點茶技法…… 都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的美學詮釋。
點茶:宋代茶藝里的極致美學
《茶酒論》里說,茶是“百草之首、萬木之花”,可見茶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宋代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下,宋人對茶的癡迷達到了“寧可居無竹,不可飲無茶”的程度。宋人在沿襲唐代煎茶法的基礎上,極盡創新之能事,發明出點茶技法,中國的茶文化自此更上一層樓。
何謂點茶?北宋書法家蔡襄在《茶錄》中說:“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即用茶匙取出一錢匕的茶葉,放在預熱后的茶杯里,并往茶杯里面加水, 把茶葉調制均勻,再不斷地圍著茶杯內壁旋轉注水,并用茶筅(xiǎn)拍擊拂動。這種看似簡單的泡茶方式,一改唐代煎茶法的程式化束縛,茶湯的色、香、味也由此得到更為純粹的呈現。


作為宋代茶飲的主流方式,點茶備受大眾推崇——上至皇族貴胄,下訖(qì)商販走卒,無不以點茶為樂。詩人張耒(lěi) 癡迷點茶,因此留有“上合井泉甘若醴(lǐ),蓬山點茶竹陰底”的詩句;陸游鐘情于點茶,寫下了“兒圓點茶夢,客授養魚經”,以此表達內心的歡喜;宋徽宗趙佶(jí) 更是傾心于研究點茶技法,寫下了《大觀茶論》這部宋代點茶技藝的經典著作。
倘若從細處來看,宋代的點茶流程嚴格分為碾茶、羅茶、候湯、熁(xié)盞、點茶五個步驟。碾茶是將茶餅“以凈紙密裹槌碎”,確保茶葉充分展開;羅茶的目的在于得到茶葉細末,如此才能“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候湯強調水質,一般來說“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熁盞是用開水將茶盞預熱,有助于在點茶的過程中激發茶香;而點茶環節又分為調膏、擊拂兩道程序。
《大觀茶論》中記載,為保證點茶效果,建安北苑的御茶園里,茶工們一直遵循著“三沸七注”的秘法,即通過精準控制水溫與擊拂力度,讓茶湯表面形成細膩如雪的“云腳”。而這種對泡沫質感的極致追求,實則暗合著宋代理學“格物致知”的精神內核。
此外,在東京大相國寺的茶寮中,茶博士們采用的是“七湯點茶法”:第一湯調膏如融膠,第二湯擊拂如珠璣磊落,至第七湯則乳霧洶涌,溢盞而起。這種將茶湯的變化轉換為審美體驗的技藝,隱喻著宋人對茶文化的高度推崇,以及將茶藝生活日常化的古典哲學。
分茶:市井生活里的神奇景象
如果說點茶是對茶藝的升華與創新,分茶則是古代茶文化的一枝獨秀。
“分茶”一詞,起于盛唐。但是唐代的分茶是將煮好的茶湯平均分配在茶碗之中,而宋代的分茶則是一種茶藝。分茶與點茶的區別在于,點茶只需在注湯過程中擊拂,確保激發起的茶沫“溢盞而起,周回旋而不動”即可。而分茶則要在注湯過程中,用茶匙擊拂,使茶湯表面的茶沫幻化成山水、草木、花鳥、蟲魚等各種圖案。這種別具一格且難度極大的泡茶技法,在兩宋時期頗有市場。


北宋吏部侍郎陶谷在其所著的《清異錄》中記載過一名叫福全和尚的茶藝大師,稱其分茶時“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并點四甌(ōu),共一絕句,泛乎湯表”。這種“饌(zhuàn) 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者”的技藝哪怕置于今天,也堪稱神奇。為此,南宋詩人楊萬里在《澹(dàn) 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中說:“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相比于點茶,分茶的技術含量更高,手法也更加繁瑣,而且分茶需要銀瓶注湯,因此技巧性更強。中國茶文化叢書《問俗》中記載,分茶有兩種方法,一是“攪”,二是直接“注”。攪拌的方式因能與湯面直接接觸,較易掌握,但是注湯需要形成湯花,就很難達到效果了。
斗茶:宋代茶道里的文化內涵
所謂“斗茶”,可以解釋為爭奇斗艷,即以比賽的方式綜合評價茶水的品質。斗茶源于福建,后逐漸在全國流行,其基本方法是通過“斗色斗浮”,最終確定茶湯的品質高低。
蔡襄在《茶錄》中記載:“既已末之,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詳明,故建安人斗試,以青白勝黃白。”也就是說,把茶碾磨成粉末后,黃白色的茶末沖泡后,顯得渾濁不清,而青白色的茶末沖泡后,則清澈明亮,因此,以青白色茶末為優勝。宋徽宗也說:“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純白色的茶汁一般是由白茶泡制而成,可見宋人在斗茶中以白茶為上品。
斗茶又被稱為茗戰,凡是參與斗茶的人,都會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以此比試茶葉優劣及茶藝高下。斗茶所用的器具也比較繁瑣,包括湯瓶、茶臼、茶羅、茶筅、茶盞;程式上分為炙茶、碾茶、羅茶、烘盞、點茶和品鑒。因此,斗茶的核心在于色澤、口感和湯花。斗茶的比賽規人文調色盤則一般是三局兩勝制,評判規則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茶湯表面的色澤與均勻程度——湯花越白越厚,表明水平越高;二是湯花與茶盞內壁相接處出現水痕的快慢,湯花緊貼盞壁不散退叫“咬盞”,湯花散退后在盞壁上留下水痕叫“云腳散”,出現水痕者則被淘汰出局。
斗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宋代文人之間廣為流行,現存的宋代畫作中對其的表現更是屢見不鮮。南宋錢塘畫家劉松年所作的《茗園賭市圖》,便是坊間斗茶的真實寫照;趙孟頫的《斗茶圖》通過刻畫人物的表情神態,傳遞出斗茶人不甘示弱、一決高下的心理。
宋代茶藝不僅是茶文化技藝的巔峰,更是其成熟的標志。數字化時代,當人們在博物館凝視一盞溫潤的茶杯,或在古籍中品讀一闋風雅的茶詩,觸摸的是一個民族在物質與精神雙重維度上的創造偉力。這種將日常飲品升華為藝術形態的文化自覺,正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