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擺在了全局發展的重要位置,業已取得具有建設性、階段性、整體性的工作成效,彰顯了我們黨對于文化傳承工作規律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全面厘清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有必要對這一重要論述的生成邏輯進行詳細說明。
第一,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傳統經濟基礎之上的傳統上層建筑。就文化的本質來看,它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是現實實踐活動的經驗總結和思想傾訴?!霸跉v史上出現的一切社會關系和國家關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論觀點,只有理解了每一個與之相應的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并且從這些物質條件中被引申出來的時候,才能理解。”這段話強調了現實的物質條件對文化產生以及對文化理解的決定性意義,尤其是在跨時代的文化考察中,必須結合時代的語境、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才能進一步深化對文化的理解。
第二,“辯證批判”是對待傳統文化的根本態度?!耙磺幸阉赖南容厒兊膫鹘y,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對待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態度,同時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語錄中,甚至從更為直觀的馬克思主義的創立來說,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在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所生成的。
第三,把握人類文明的演進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觀的價值旨歸。馬克思對傳統文化的考察超越了傳統文化知識論、文化價值論、文化生存論等理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建立起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核心的社會歷史理論。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社會歷史進程的場域來把握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在更加廣闊的視野中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定位,旨在揭示人類文明的演進規律,探尋人類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道路和模式。
“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黨,黨的百年奮斗凝結著我國文化奮進的歷史?!泵珴蓶|在《新民主主義論》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提出我們的文化具有民族的特性,主張互相吸收和發展,反對“全盤西化”;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對于中國和外國過去時代所遺留下來的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和優良的文學藝術傳統,我們是要繼承的?!敝袊伯a黨人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不單單反映在思想,更落實在實踐。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布《關于重行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保護各地文物古跡布告》等告示,彰顯了在極端環境下對于傳統文化的重視。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雙百方針”和“古為今用”為處理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準則。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雙百方針”的提出從根本上為我國文化多樣性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寬松、開放的社會環境,整個社會尤其是文藝界掀起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熱潮;1964年,毛澤東在給音樂創作上的批示指出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簡潔明確地給出了對待傳統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辯證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清掃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思想上的包袱。
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工作重心的轉移,我國的文化工作迎來全面復蘇。在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態度上,鄧小平在繼續堅持了“雙百方針”的基礎上,提出了“二為”方向,主張對待傳統文化的“鉆研、吸收、融化和發展”理論原則。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審時度勢,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的基礎性作用愈加突顯,提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21世紀以后,傳統安全問題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地位開始下降,以文化為代表的非傳統安全成為各國國際競爭中的重要領域,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繼承傳統文化觀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使得我們對于文化工作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理論觀點的產生如果僅從理論上進行溯源不免走向“解釋世界”的意識決定論和歷史生成論,其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需從最現實、最深入的社會實踐當中尋找理論觀點產生的現實依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的實踐進路最早可以追溯到習近平總書記在7年知青歲月中的實踐與思考,而后發展于地方從政的經驗積累,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得以走向成熟定型。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感。“我現在所形成的許多基本的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在梁家河時期,習近平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既涉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又涵蓋了許多中華傳統書籍,與此同時還積極參加了農村的傳統文化活動,使得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更加濃厚。在河北正定從政時期,習近平經常走訪縣里面所保存的古寺、古塔、古樹等文化遺址,“我們保護和修復文物,既是對祖先負責,又是對后人負責”,提議撥款修復隆興寺,帶頭保護“老槐樹”,同時帶動縣委和縣政府對一大批革命遺址進行修復。在福建工作的17年時間,習近平先后參與八卦樓、三坊七巷、萬壽巖等文化遺產的保護,積極推動武夷山、福建土樓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主持制定《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工作條例。此后在浙江、上海從政期間,習近平也始終沒有忽視對于當地傳統文化底蘊的重視,有力推動浙、滬文化大省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到訪過100多處歷史文化古跡,對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近200余次指示和批示。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第二個結合”,更是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
基金項目:貴州財經大學在校學生自籌科學研究項目“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創性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024ZXSY15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