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注定被寫入世界貿易史的時期。
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起,美國政府連續“加碼”對華關稅措施:先是將此前擬加征的所謂“對等關稅”從34%大幅上調至84%,再疊加原有的20%基礎稅率,關稅總額瞬間飆升至104%。4月10日,這一數字被進一步推高至125%。
作為回應,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于4月11日宣布,將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從84%提高至125%,并表示這是“最后一次”反制措施,強調若美方繼續加征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而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4月16日表示,中方注意到,中國出口美國的個別商品累計各種名目的關稅已達到245%。
作為中國制造與出口的重鎮,廣東也成為感受這場風暴最早、最深的地區之一。近日,南都灣財社記者走訪了多家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制造企業、跨境物流等外貿企業。他們的業務遍及北美、歐洲與東南亞,有人訂單推遲,有人貨柜積壓,但他們并沒有慌亂,也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
“客戶下單變得更謹慎,訂單延遲情況明顯增多。”深圳樂能創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能創新”)財務總監何冬冬向記者坦言,近期美單出貨節奏確實被打亂,整體延遲出貨的比例在上升,“不是說沒有單,而是下單的速度變慢了。”
不過,作為一家九成營收依賴出口、其中六成來自美國市場的制造企業,樂能創新在這場關稅不確定性中并未自亂陣腳。何冬冬透露,當前樂能創新在海外倉的備貨尚可支撐未來五到六個月的銷售節奏,為企業爭取了一定的應對窗口。
但在何冬冬看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掉以輕心,“我們必須提前行動,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總結了當前行業中較為常見的三種應對方式:一是對美市場的報價適度上調,用漲價來對沖可能增加的關稅成本;二是根據客戶要求,嘗試通過轉口或推動部分供應鏈外遷,比如向越南等地布局發貨渠道;三是調整市場結構,將更多資源投入歐洲、英國、澳洲等區域,“不能把所有籌碼押在一個市場上。”
作為一家典型的外向型制造企業,東莞佛愛娃工藝品有限公司的產品出口率達90%,銷往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創始人、東莞市工貿發展促進會會長雍程翔對這輪關稅風暴保持冷靜。
他向記者提及一個真實故事:4月10日當天,一位美國老客戶“頂著”關稅壓力,依然下單采購公司某款傳統產品。“他很清楚可能要付出高額的關稅,但還是照常下單,而且價格沒有壓一分錢。”雍程翔表示,這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海外客戶對中國產品品質與性價比的認可。
在他看來,美國市場依然存在“不可替代性”的空間。“你很難用每小時22美元的工人成本,在美國本土制造勞動密集型產品。”雍程翔指出,這些產業在當地更多依賴來自中美洲、墨西哥的移民勞動力,而一旦涉及效率與工藝水準,中國制造仍具備顯著優勢。
“我們的競爭對手可能是土耳其、墨西哥,但他們自己也承認,無論從工藝細節還是交付能力看,還是不如中國企業。”他說,“所以我們會持續觀望美國市場——到底還需不需要中國制造,其實應該由美國的進口商、渠道商和消費者來回答。”
這一判斷在不少外貿企業主和分析人士看來都有共識。國際貿易的基礎,始終是建立在全球分工和資源稟賦之上的,產業鏈的成熟協作也不是靠單邊政策就能重建的。從汽車、手機到日常消費品,全球化供應鏈的穩定性遠非一紙關稅所能輕易撼動。
某種意義上,美國試圖借助關稅“棒喝”實現制造業回流,但這條路徑注定代價高昂、挑戰重重。最終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在這一背景下,為應對可能繼續升級的關稅戰,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不再將“市場多元化”停留在口頭,而是著手在地理版圖上 作出實質調整,主動尋求“避險路徑”。南都灣財社記者觀察到,一類企業已不約而同地將戰略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歐洲、中亞、中東和澳洲等新興市場,“去美國化”正在成為企業規避風險的新路徑。
雍程翔提到,當前已有超30家東莞企業計劃前往澳大利亞、中亞等地進行市場拓展,“美國市場我們持觀望態度,但其他國家是友好的,沒有結構性矛盾。不能押寶美國,企業得自己分散風險。”
而另一類企業選擇推動供應鏈轉移。多家企業負責人提到,部分客戶開始詢問是否能從第三國發貨,這一點在跨境物流領域感受尤深。

華夏跨境電商物流(深圳分公司)銷售負責人鐘呈輝透露,近期確有多個客戶主動詢問是否可以從越南或菲律賓發貨。“我們在東南亞的業務量增長非常明顯。多個客戶將工廠轉移至越南、菲律賓或泰國,從當地港口直接發往美國的貨量持續上升。此前越南-美國業務大約占我們整體業務的三成,現在預計還會進一步增長。”
“客戶需求正在發生轉移,我們的任務就是全力跟上。”鐘呈輝表示,公司目前在全球擁有超過30家分支機構,包括東南亞、越南、菲律賓等多個節點均已形成面向北美市場的服務模塊,“基礎網絡早已搭建好,現在正好派上用場。有危也有機,這波市場調整恰好驗證了我們前期布局的前瞻性。”
鐘呈輝透露,公司在去年底就對地緣政治風險作出預判,并啟動了相應的調整預案。“我們已加快了對歐洲市場的布局,像德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都在新航線的拓展范圍內。”他說,“如果接下來關稅壓力持續,我們也會將更多資源傾斜到這些市場,以更好配合客戶的全球化戰略。”
在何冬冬看來,當前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稅率本身,而是不確定性帶來的連鎖反應。“客戶怕成本失控,就干脆暫停發貨。”他總結說,這場貿易波動不僅壓縮了利潤空間,更考驗著制造型企業對供應鏈、交付節奏乃至全球布局的把控能力。
而隨著出海路徑的重構,企業對資金結算的靈活性要求也隨之提高。“以前美國客戶匯款到我們香港賬戶,我們再轉回內地,走銀行通道往往需要三天以上。”鐘呈輝說,如今通過跨境支付平臺,如連連國際等支付公司提供的服務,公司可以在一天內完成收款結算,降低匯率損失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資金流轉效率。
他表示,在客戶供應鏈全球化趨勢下,支付的“去中心化”已成為現實需求。例如,一個客戶可能在越南下單、在美國收貨、在中國結算。“這種多點交易讓企業必須擁有靈活的資金歸集和結算能力。”
除了“產地多元”,多家受訪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也正加快銷售通路的多元化,不再依賴單一平臺或主要客戶,而是同步布局本地分銷、獨立站、區域展會等形式。在他們看來,“客戶不再一窩蜂只盯美國,企業也不再賭一條通道”正成為行業共識。
雍程翔表示,當前外貿企業的全球化路徑正在發生質變,“不是從中國出口到世界,而是全球找資源、全球找客戶。”在關稅博弈之外,這或許才是更深層次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