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補政策下的國產手機市場正在加速回暖。4月18日,工信部披露最新數據,2025年1-2月我國5G手機出貨量達4161.9萬部,同比增長7.6%。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占比高達85%,成為提振整體市場的重要力量。
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謝存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在“購新補貼”擴圍政策帶動下,電子產品消費熱情持續升溫,整機出貨與關鍵元器件產量雙雙增長。
銷售回暖下,國產手機廠商近期也迎來新一輪新品集中發布。4月以來,vivo、榮耀、OPPO、一加等手機品牌均宣布有新機上市。
但國產手機面臨的遠不止國內競爭。隨著中美關稅戰再起波瀾,疊加全球市場需求放緩,部分出海的中國廠商正面臨新一輪不確定性,行業風險也在積聚。Canalys高級分析師朱嘉弢指出,今年二季度末到下半年,或是市場真正感受到關稅沖擊的關鍵期。
2025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延續增長態勢,表現優于全球整體水平。
市場研究機構IDC近期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3%,達到7160萬部。這是中國手機市場連續第五個季度實現正增長。而在全球層面,一季度智能手機出貨總量為3.049億部,僅微增1.5%。
Canalys研究經理劉藝璇指出,當前全球市場正經歷周期性調整,消費信心尚未完全恢復。中國市場的穩定增長,成了全球手機產業的重要支撐力量。
從品牌來看,小米以1330萬臺的出貨量居中國市場首位,同比增長高達39.9%;華為緊隨其后,出貨1290萬臺,同比增長10%。OPPO和vivo分別以1120萬臺和1030萬臺排名第三、第四,蘋果以980萬臺位列第五,同比下滑9%,成為前五中唯一負增長品牌。

這一增長與“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密切相關。今年初,國家首次將補貼范圍正式擴展至消費電子領域,覆蓋手機、平板、智能手表等品類。政策規定,對單價不超過6000元的產品按銷售價格15%給予補貼,每人每類產品可補貼一件,最高不超過500元。該政策在春節銷售旺季疊加放量,為手機終端需求釋放提供助力。
IDC認為,補貼政策對中端價位產品提振效果尤為明顯。報告指出,小米的快速增長與其產品在1000—2000元價位段的布局密切相關,該價位區間目前占據國內手機市場約三分之一的份額,是拉動整體出貨的“腰部力量”。
各大廠商也正圍繞這一關鍵價位展開積極部署。除了持續迭代現有系列,近期發布的新機多主打性價比與實用場景。以4月15日榮耀發布的Power系列手機為例,該機型成功將8000mAh超大電池容納在8mm內的輕薄機身中,支持日常情況下16.6小時持續亮屏使用。
在業內看來,在2000元價位上,榮耀Power有望以電池續航突圍。值得注意的是,這也被視為榮耀新管理層上任后的智能機首秀,外界普遍認為其意在搶占千元檔位的出貨量陣地。
不過,也有分析指出,當前增長背后仍帶有較強的政策依賴屬性。IDC表示,一季度出貨增幅略低于預期,表明“國補”雖帶動需求,但消費回暖仍非全面、穩定的過程。廠商在新品規劃與渠道策略上仍需應對價格敏感與產品周期的不確定性。
在國內市場復蘇節奏尚未穩定的同時,海外不確定性也正在成為國產手機廠商的另一個“隱形變量”。隨著中美關稅摩擦再度升溫,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產品可能面臨新一輪關稅調整,一些依賴出口的中國廠商正感受到潛在的壓力。
Canalys高級分析師朱嘉弢在接受南都灣財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目前美國對部分中國制造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處于暫緩狀態,但這一“豁免期”可能持續到二季度末。一旦新政策正式落地,終端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零售價格可能面臨高達20%的上漲,廠商提前備貨的窗口也將關閉。
“從短期來看,蘋果、三星等廠商正在抓住當前政策空檔加緊在美出貨,中國品牌也在全球市場加速布局。但真正的沖擊很可能從下半年開始顯現。”朱嘉弢指出,尤其是在中低端產品線利潤率本就有限的情況下,一旦出口成本上升,企業的價格策略和市場份額都將受到挑戰。
事實上,面對關稅和本地政策壁壘,不少國產廠商早已開始在海外建廠,以規避貿易摩擦風險。但朱嘉弢指出,這些海外產線大多仍以組裝為主,關鍵零部件和核心模塊依舊依賴國內供應鏈,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本地化生產”。“我們調研發現,即使國產品牌在非洲、東南亞、拉美建有多個工廠,但這些產能更多是滿足當地銷售需求,尚不具備向其他市場再出口的能力。”朱嘉弢說,“而一旦關稅政策落地,這些地區市場也難免受到波及。”
此外,關稅的不確定性也加劇了整個供應鏈的調整壓力。從晶圓制造到整機裝配,再到分銷渠道的物流與定價策略,廠商正在多線應對,試圖在成本可控的范圍內維持海外業務運轉。Canalys分析師指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增速已放緩至1.5%左右,在這種背景下,每一次政策變動都會被快速放大至終端售價和消費信心。
從更長期來看,貿易摩擦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成本問題,更牽動著中國手機品牌的全球擴張節奏。朱嘉弢認為,若新興市場因政策傳導出現匯率波動或進口限制,國產品牌在“出海第二曲線”上的推進將面臨更多挑戰。他預測,部分廠商可能會重新評估全年出貨目標,并調整海外市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