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日,美國政府發布行政令,將對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其中,針對汽車行業,美國政府表示,將對進口汽車和某些汽車零部件征收25%的關稅。
此舉將對全球汽車產業鏈,尤其是以日韓德為主的汽車產業帶來巨大影響。截至目前,已有多方采取公開行動,以應對關稅影響。
視線落回到國內,在業內人士及機構看來,關稅對于中國整車企業實際影響有限,而更可能受到較大影響的零部件企業或可通過成本管理、當地設廠等手段化解。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關稅大棒揮向企業的同時,其威力亦令全球股市受到重挫。4月7日,在市場看空情緒持續嚴重的情況下,全球資本市場迎來了“黑色星期一”,中、歐、美、日、韓等多地股市遭受重創。受系統性風險傳導,當天A股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板塊亦成重災區,比亞迪、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北汽藍谷、江淮汽車等整車龍頭企業一度跌停,安徽鳳凰、華密新材、駿創科技、旺成科技等汽車零部件企業也紛紛大跌。
關稅政策預計會對日韓德等對美市場依賴嚴重的汽車產業帶來較大影響。
交銀國際指出,2024年,美國汽車進口約800萬輛,占總銷量約50%。按美國汽車進口的主要來源國及其出口數量來看,2024年墨西哥出口了約250萬輛汽車,是美國最大的汽車進口來源地?!安贿^墨西哥和加拿大出口到美國的大多車輛符合USMCA的商品豁免,受影響不大。”
交銀國際表示,受影響最大的依次為韓國、日本和德國。2024年,日本、韓國、德國分別對美出口137萬輛、100萬輛和55萬輛整車。基于該數據,華泰證券預估,關稅落地將分別影響日、韓、德約27萬輛、20萬輛和16萬輛出口。
華泰證券指出,美國市場長期以來是日韓德車企的核心銷售和出口市場,受到25%關稅的直接影響,美系和日韓系經濟型車型的價差或擴大至8000至9000美元?!叭枕n德車企短期難以平衡量利。”
目前,韓國政府給出了應對之策。據財聯社報道,韓國政府計劃向當地汽車行業注入約3萬億韓元(約合150.42億人民幣)的緊急援助,以緩解美國關稅帶來的打擊。
以美國作為主要市場之一的英國也已展開行動。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4月6日,英國政府宣布保護本土汽車行業的新措施,延長汽車制造商可出售混合動力車的時限,并減輕對未能如期實現電動化目標車企的處罰。
具體來看,英國首相基爾·斯塔默表示,新生產燃油車不得于2030年后繼續銷售,但包括插電式在內的混合動力車可繼續銷售至2035年。斯塔默領導的工黨在議會選舉前曾承諾,上臺后將在2030年前禁止銷售全部含內燃機的新車。
海外車企也在用行動反擊。據財聯社報道,大眾汽車日前計劃在其運往美國的汽車標價中增加進口費;另據新華社消息,英國汽車制造商捷豹路虎宣布,自4月7日起的一個月內暫停向美國出口整車,以應對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征25%關稅帶來的影響。
相較而言,國產汽車零部件已深入全球供應體系,相關企業預計將受到較大的影響。交銀國際援引海關總署的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美國的金額約為997.7億人民幣,占所有零部件出口金額約13.5%。

關稅對中國汽車產業影響幾何?從一些業內人士和券商機構的分析來看,關稅對于中國整車企業的影響,或將僅停留在資本市場層面。
4月7日,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表示,中國汽車2024年出口美國僅有11.6萬臺,在中國汽車總體出口數量的占比僅為1.81%。
崔東樹還指出,中國汽車出口由于前期是以合資企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尤其乘用車等合資企業的產品特征特別明顯,所以在出口區域上有所約束,無法對發達國家出口,歐美、日韓等這些發達國家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大部分是無法實現產品返銷的。
據交銀國際介紹,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基本是通用、福特、特斯拉在華生產車輛返銷為主,而中國自主品牌車企沒有對美國市場有任何布局。東興證券表示,2024年出口增量貢獻較大的國家,分別為俄羅斯、阿聯酋、巴西、比利時和沙特。
“中國汽車出口美國受阻,對中國汽車出口基本沒有影響。”崔東樹直言。
相較而言,國產汽車零部件已深入全球供應體系,相關企業預計將受到較大的影響。交銀國際援引海關總署的數據,2024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美國的金額約為997.7億人民幣,占所有零部件出口金額約13.5%。“零部件關稅的增加,客觀上將削弱國內汽車零件的成本優勢。”東興證券指出。
不過這種影響并非無法應對。東興證券認為,部分零部件公司已經實現全球生產,將通過當地布局化解關稅影響,此外還可通過持續提升管理效率保持成本領先優勢。
交銀國際認為,此次加稅針對部分產品可和車企商談關稅分擔;長期來看,中國汽零廠需考慮本地化生產,而在墨西哥和加拿大擁有生產基地的汽零廠商,需滿足USMCA協定標準,提升北美配套價值比例至75%以上。
華泰證券指出,本輪加稅本質上是推動制造業在美國設廠。中國汽零廠商大方向是增加美國成分采購及直接美國設廠,以降低加稅影響。此外,日韓德系主機廠預期在北美加大產能布局,因此提前在墨西哥或者美國產能布局的中國汽零廠商,更容易降低本輪加稅影響,同時更容易贏得北美的增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