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在第137屆廣交會同期舉辦的“2025珠江國際貿易論壇——物流護航,暢渠道謀發展”上,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張燕生等專家探討了美國“對等關稅”對世界貿易體系的影響,及在多變的貿易環境中,外貿企業如何增強供應鏈韌性。
在廣交會這一全球貿易風向標平臺上,中國政企、學界共同傳遞出清晰信號:通過市場多元化、數字化突圍與綠色轉型,中國外貿正以韌性應對變局,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確定性。
與會專家認為,美國近期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平均加征幅度超預期,導致全球貿易規則弱化,可能拖累2025年全球GDP。對此,張燕生指出,中國應堅持推動市場發展、新全球化前景、金融開放和改革,保持戰略定力,將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并舉。
廣東省物流行業協會執行會長馬仁洪認為,國際貿易本質是市場行為,最終將回歸供需平衡,建議企業密切關注政策動態,同時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等新興市場合作。馬仁洪強調,\"中國的產品在世界上美國需要,全球也需要\",通過主動調整供應鏈布局和商業模式,能夠有效應對階段性挑戰。
面對關稅壁壘與產業鏈重構現狀,張燕生提出“全方位國際合作”與“高水平自立自強”并重策略。他建議,企業應通過數字化升級降低內外貿成本,并依托中歐班列等通道,優化全球布局。
盡管挑戰加劇,數據印證中國外貿韌性。
今年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額達10.3萬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增長6.9%。以廣東為例,其物流總額占全國10.8%,國際物流占比23%,跨境電商日均處理量達1.1億件,成為全國供應鏈韌性的縮影。馬仁洪指出,廣東物流企業經40年歷練,通過政企協同、市場多元化及供應鏈優化,已形成應對波動的成熟模式。
數據顯示,智慧物流技術有效推動國際物流降低成本。張燕生也呼吁,推動全球綜合物流的數字化和綠色化轉型,利用人工智能和新一代數字技術革命重塑全球生產體系,實現分布式的物流體系和本地化的生產、物流、流通和消費。
面對國際貿易環境新變化,大洋物流集團副總經理趙強舉例稱,通過中歐班列快速調配運力,企業成功將海運困境轉化為服務升級契機,助力客戶供應鏈韌性提升。
“世界貿易格局的動態調整正催生新機遇。”趙強表示,“物流企業需從‘機會主義'轉向‘長期價值賦能'。大洋物流通過‘端對端’全鏈條把控,將政治經濟波動轉化為服務升級契機。以繞行好望角的海運困境為例,我們迅速調配中歐班列運力,既保障時效又控制成本,幫助客戶實現供應鏈韌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