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7屆廣交會進入第三天,各展館依舊人氣爆棚。除了充滿未來感的服務機器人專區,新能源展區也是熱門區域,現場綠能涌動。據商務部披露,截至4月17日中午,已有來自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1萬名境外采購商到會,較第135屆同期增長10%。
在國際貿易壁壘風波與碳中和目標交會的十字路口,廣交會成為中國綠色能源產業向世界展示創新實力的舞臺。
4月17日,南都灣財社記者走訪展館獲悉,從新能源汽車到移動儲能系統,從光伏組件到碳智能管理平臺,“中國綠”正以技術破局、全鏈協同的姿態,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多元化解決方案,開辟了智造出海新航道。
在全球貿易面臨重大考驗之際,廣大外貿企業抓緊苦練內功。含“綠”量成為通關利刃。
在本屆廣交會新品發布會上,億緯鋰能聯合SGS共同發布碳核算平臺,實現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制造的碳溯源,以人工智能技術破解傳統碳核算中“數據收集難、計算復雜”的痛點,提高數據采集效率。
在技術創新層面,億緯鋰能ESG雙碳部總經理肖忠湘特別提及即將發布的電池護照系統,\"這相當于產品的'綠色身份證',歐盟電池新規要求2027年前必須實現。\"肖忠湘表示,“碳足跡正從加分項變為入場券。這不僅是交付產品,更是交付數據,通過集成100余項參數,涵蓋碳足跡、限制物質、回收材料占比等關鍵指標,形成‘從搖籃到搖籃’的全生命周期檔案。”
這種\"數據即產品\"的轉變,折射出中國制造業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策略升級。SGS中國區副總裁辛斌指出,當前國際貿易合規已從質量認證轉向碳數據認證,歐盟電池法規要求的碳足跡申報需3至5年準備期,\"就像10年前的ISO認證,碳管理能力正在重構全球產業話語權\"。
光伏產品在低消費國家屬于直接需求替代,在發達國家更多是成本權衡選擇,“當本土制造成本高于進口時,中國產品自然成為選項”,全球系能源企業500強Sunrain的業務經理陳瑞告訴記者。
面對地緣政治引發的供應鏈重構,中國新能源企業展現出驚人的市場適配能力。\"發達國家要綠色溢價,發展中國家要生存剛需,我們就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柔性供給。\"在廣交會展館,全球第三大光伏逆變器制造商Solis銷售經理鄔晨嘉,展示了功率從5kW到50MW的光伏矩陣,這種分級策略使中國產品在德國別墅與印度農場間無縫切換。
“當前中國占據全球光伏組件90%以上產能,其核心優勢在于經濟適用性疊加技術創新,例如開發更大功率組件提升發電效率?!编w晨嘉表示,面對出口形勢,企業采取新興市場優先策略,將重心轉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針對亞非拉市場強化弱電網適應性產品設計,通過廣交會等平臺接觸潛在客戶。

“過去,中國企業在設計方面,還需要學習、借鑒與復制其他國家企業。如今,全球范圍內大部分的企業反過來跟隨著中國企業,中國企業正在引領著時代的潮流?!?/blockquote>應對貿易挑戰:企業需“拓展新興市場”和“降本增效”
對于眼下美國發起全球關稅戰,辛斌認為現在“對很多企業而言存在不確定性”,他觀察到有些工廠確實出現訂單降低、暫停生產或出貨延遲的情況。
對于目前的全球市場環境,他建議企業要提前做準備,“對于大部分企業尤其頭部企業,工廠的設立和轉移都不是臨時的決定,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考慮和長時間的運作才能實現的?!?/p>
“除了長期性的產能轉移,企業還需要具備‘拓展新興市場’和‘降本增效’的雙軌方案,例如工廠生產線的柔性化改造,從而有效應對臨時突發的市場變化?!毙帘蟊硎?,“地緣政治沖突加速了全球供應鏈重構進程,這不僅是關稅問題,更涉及供應鏈的全球化重新布局。”
另一方面,在碳關稅倒逼下,中國企業正從被動接軌轉向主動建制。但這場綠色突圍并非沒有代價,一儲能企業負責人坦言,構建碳追溯系統使生產成本增加,中小廠商壓力巨大。已有的案例顯示,頭部企業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例如陽光電源的碳管理平臺已向供應鏈開放,帶動數百家供應商接入數字化系統。
猜你喜歡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4期)2022-06-05 07:53:30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5期)2021-07-21 07:32:44企業 當代水產(2021年4期)2021-07-20 08:10:14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