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是鋪在地上的詩與畫,講究移步換景、步移景異,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其一,亭臺樓閣,它是園林的骨架;其二,花草樹木,它是園林的服裝;其三,山水藝術,它是園林的靈魂。
下面,讓我們走進中國園林,一同去探尋其背后潛藏的文化密碼。
園林的歷史
中國園林在秦漢時期就已形成,那時主要是供帝王游玩的;東晉皇室南遷后,達官貴族開始興建私園,這是江南園林之始。
園林在南北朝時期成型,《洛陽伽藍記》就是記述南北朝時洛陽的園林;唐宋時期,文人、士大夫開始興建私家園林,園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從南北朝到北宋時期被稱作園林的“洛陽時代”;自南宋到明末五百年間,則稱之為園林的“江南時代”。
園林的分類
中國園林的每種類型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設計理念,展示了中國園林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1.按基址選擇和開發方式分類:
人工山水園:在平地上開鑿水體、堆筑假山,模擬天然山水風景,如頤和園、拙政園。
天然山水園:建在城鎮近郊或遠郊的山野風景地帶,如靜明園、清漪園(頤和園)。
2.按隸屬關系分類:
皇家園林:屬于皇帝個人和皇室私有,如圓明園、頤和園。
私家園林:屬于民間的貴族、官僚、縉紳私有,如北京恭王府花園、蘇州拙政園。
寺觀園林:佛寺和道觀的附屬園林,如北京潭柘寺。
公共園林:多見于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地區的城鎮、村落,如蘭亭、什剎海。
衙署園林:由地方官署或中央機關職能部門牽頭興建的園林,如河南內鄉縣衙花園。
祠堂園林:園林化的祠堂、宗祀等建筑綠化,如晉祠。
書院園林:由民間集資興辦或官辦的,多選擇在山水風景優美處的園林,如大理西云書院。
3.按地理位置分類:
北方園林: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區,如頤和園、避暑山莊。
江南園林: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的廣大地域,以私家園林為主,如南京瞻園、蘇州拙政園。
嶺南園林:泛指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園林,如廣東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
中國園林八大造景手法
中國古典園林有八大造景手法,體現了古代園林設計師的智慧與創意,為我們今天欣賞和理解中國園林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1.借景。就是將園林外的景物“借”到園內,擴大視覺空間,豐富景觀效果。明末《園冶》中首次提出了“借景”這一概念——“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庶幾描寫之盡哉!”其中,遠借在園林中較為常見。
2.框景。即把門、窗、洞等作為邊框來擷取園林景物,形成如嵌入鏡框中的景色,為觀者提供如畫般的感官體驗。
3.漏景。由框景發展而來,利用多變的花窗、隔扇,創造出若隱若現、含蓄雅致的效果,勾起游人尋幽探景的興致與愿望。
4.抑景。即通過置石、叢林、屏障等先藏后漏,創造出“曲徑通幽”“庭院深深”的效果。通常在古典園林入口處設置引導空間方向的曲廊,游人要經過轉折的廊院才能來到園中,讓人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5.對景。對景的設置往往需要考慮視線的方向、距離、角度等因素,通過巧妙設計,使園林中的兩處觀賞點互對欣賞。如拙政園就采用了大量的“對景”手法,增加了園林景致的韻味。
6.隔景。多以建筑、實墻、山石密林等作為分割,在較小的空間內創造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意境。
7.夾景。在園林中,如果視線的兩側大而無擋,就會顯得單調乏味。因此在視線兩側會采用建筑物或樹木花卉屏障起來,使前方風景顯得更有詩情畫意。
8.添景。園林設計中,通常會在中間種植喬木或者花卉作為過渡,設計出前景、中景和后景,增加園林的景觀層次。
名家筆下的園林
這里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里一泓深潭,這里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于亭后。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贊嘆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蹦阊刂ベp那亭臺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筑都是在水上漂著的吧!
(節選自梁衡《晉祠》)
◆賞析
作者巧妙地描繪了晉祠之水,用短句鋪陳水“多、清、靜、柔”的特點,從視覺、聽覺等角度勾勒水的靈動。
行文時,善用比喻修辭,將水紋、草蔓比作絲縷、飄帶,生動形象;同時援引了李白詩句,增添了文化底蘊,令讀者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