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書畫創作強調“心目手”的統一,創作者通過長期的技藝磨礪,將內心的修養與審美眼界融入手的動作,最終呈現為作品。這種過程緩慢而深沉,帶有濃厚的修煉意味。技法的精進、審美的提升和境界的升華,往往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這一過程不僅是技藝的錘煉,更是人格與文化的沉淀。而在AI繪畫時代,“心目手”的“三統一”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演變為“心目言”的新統一:心,指創作者的審美理念、對AI機制的理解以及創意構思,成為驅動創作的核心;目,指創作者通過視覺審視AI的輸出結果,并根據審美標準進行篩選與修正;言,指與AI交互的語言技巧成為創作的關鍵媒介,精準的提示詞如同傳統繪畫中的筆觸與墨色,直接決定了作品的風格與內容。在這一模式下,創作的載體從“手”轉向了“言”,提示詞成為新的“技法”。這種轉變標志著藝術媒介從“技藝”走向“智藝”,創作者不再依賴手工的熟練度,而是通過語言與智能算法協作完成作品。這種范式變革不僅改變了創作的實現方式,也對創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AI繪畫將傳統藝術技法的漫長修煉過程壓縮到了極致——從輸入提示詞到生成作品,往往只需數秒。這種高效性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手的進化被終止。傳統藝術中雙手不僅是創作的工具,也是審美與文化記憶的載體,隨著AI的介入,手的角色被語言與算法取代,技藝的傳承渠道逐漸弱化;耐心與沉淀的淡化,傳統創作強調“慢工出細活兒”,而AI的即時性可能催生急功近利的審美傾向,削弱對耐心修煉與文化厚度的重視。由此引發的核心問題是:在“瞬時創作”的潮流中,如何保留文化的厚重感?AI繪畫如何在享受快捷高效的同時,兼具人文精神的“慢審美”價值?或許,答案在于重新審視創作過程,將AI的輸出視為起點而非終點,通過后續的審美調校與文化注入,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意義。
AI繪畫的易用性顯著降低了藝術創作的門檻,但與此同時,低門檻可能導致以量代質,大量缺乏深度的作品充斥市場,淹沒真正具有獨創性的杰作;當創作不再依賴內在積累,作品容易陷入同質化與表面化的窠臼。面對這一雙刃劍,未來的藝術實踐需要重新思考創作者的定位。技術門檻降低后,對“審美判斷力”和“文化素養”的要求或許會更加凸顯。如何在普遍化的創作能力與精品創造之間劃出界線,成為值得探討的問題。一種可能的路徑是建立新的評價體系,強調作品的思想深度與文化內涵,而非僅停留于視覺效果。
AI繪畫之所以具有時代魅力,源于其獨有的特征,這些特征不僅重塑了創作邏輯,也拓展了藝術的可能性:傳統繪畫從構思到完成可能耗時數天,而AI能在幾秒內將靈感轉化為圖像,這種即時性極大提升了創作的流暢感與熱情;AI內置豐富的風格庫,創作者可以輕松調用古典主義、印象派或東方水墨等風格,并實現跨界融合,這種靈活性在傳統方式下幾乎不可想象;無需技法積累,普通人也能通過直觀審美生成高質量作品,藝術創作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AI的快速迭代與低試錯成本,使創作者能夠高頻嘗試創意,大幅提升藝術探索的效率;AI的“幻覺效應”帶來隨機性,為創作者提供超越自身經驗的靈感,拓展了藝術的想象維度;AI繪畫不僅是工具革新,更是思維與表達路徑的突破,推動了人與技術共生的藝術實踐。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AI繪畫的吸引力,使其成為當代藝術領域最具變革性的力量之一。
在AI繪畫的“心目言”新統一中,藝術的內涵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藝術強調技藝的精湛,而AI時代更重視創作者的審美判斷與語言創造力;創作者從直接的執行者變為“策展者”與“引導者”,通過提示詞設計與結果調校主導創作。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AI繪畫的成功依然離不開創作者的人文底蘊與獨特審美意識。缺乏這些內核的作品,可能僅停留在視覺刺激的層面,難以觸及藝術的深層價值。這提示我們,技術只是工具,藝術的靈魂仍掌握在人類手中。
AI創作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人類創作者的使命正在走向新的發展方向:未來創作者需更加注重美學感知與文化素養的培養,以駕馭AI生成深刻的作品;強調作品背后的思想意義,而非僅追求表面的視覺效果,賦予AI創作以歷史縱深感;在AI的快速生成基礎上,加入人工的深度調校與文化注入,實現技術效率與人文價值的平衡。未來的藝術實踐或許是人與AI的協同創作模式:AI提供高效的創意輸出,人類則負責賦予作品靈魂與文化厚度。這種模式既能保持時代感,又能延續藝術的生命。
AI繪畫不僅是工具革新,更是文化創新的契機。唯有在技術與人文之間找到共生之道,藝術才能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學院、人工智能學院雙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