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修行。在靜謐的時光里,書籍是我們忠實的伙伴,它能帶領我們穿越時空,與智者對話,從而不斷充實自我。讓我們放下手機,在書香中尋找內心的平靜,感受閱讀帶來的美好。
在“無紙時代”,讀紙質書
◎祝 勇
現在,讀紙質書的人少了,手機閱讀者卻在增加。對此,寫書的人感受最深,因為書的發行數早已不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壯觀。對于一位寫作者嘔心瀝血的文字,人們已經無暇顧及,這將寫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尷尬位置,高純度的文本也日益變成寫作者的“獨語”。
生活要人們去掙扎、奮斗,因此,一部手機,就是一個高濃縮的書房,在見縫插針的地鐵里讀一讀手機上的文字,也不失為一種溫暖的撫慰。現在手機上的書算不算書,我不知道。假若讓我決斷,我認為手機上的書不叫書,只有紙質書才是書。我認同手機閱讀的便捷,同時擔憂手機閱讀的輕淺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載體的變遷,必定帶來內容的變化。當年我們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銅、竹簡、布帛、紙頁上不斷轉移,與之伴隨的必定是語言和內容的變化。比如青銅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簡的,所記內容也一定是國家大事,所謂“祀”與“戎”,也就是祭祀和戰爭。當文字轉移到紙頁上,化作詩詞、書札、文章,書寫才自由自在,才成為一種均等的權利,抒情、議論也才成為可能,并蔓延出燦爛的文學史,有了我們浩大、輝煌的紙上文明,像王羲之《蘭亭序》、李白《上陽臺帖》、蘇軾《寒食帖》,還有9億字的《四庫全書》。
當書從紙頁轉移到電子屏幕上,改變的絕不僅僅是外殼,而是思維方式和傳播方式。網絡呼喚點擊量,因此造就了“標題黨”,而一些沉靜的、意蘊深藏的文字,顯然是不適合手機閱讀的。手機的書庫中當然也可以下載各類經典,但有誰會在手機上讀黑格爾、韋伯、陳寅恪、錢鍾書?
有人說,紙的時代已然過去,就像甲骨時代、青銅時代終將過去一樣。但我仍頑固地認為,紙質書的時代不會消亡。
文字需要閱讀,文化則需要撫摸、感受、相融。我們的文字,從來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碰觸到的不應該僅僅是冰冷的顯示屏,更應該是溫潤的紙頁——那是我們的文化,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紙從自然中來,帶著生命的氣息,牽動著漢字的呼吸經脈,與我們的生命血乳交融。
“中國最美的書”“世界最美的書”,都依托紙而存在。書的藝術,實際就是紙的藝術。抽去一張紙,美就會被抽空,文化也會被肢解。
當然,我們還沒有到悲觀的時候。我們看到,書店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斷進駐黃金地段。像誠品、言幾又、方所、西西弗這些品位高尚的書店也不斷刷新著我們對書店的老印象,讓閱讀和選購變得更加輕松、時尚和舒適,在書店里翻書的,絕大多數是年輕人。最近為拙著《故宮的隱秘角落》與讀者面對面交流,我驚訝地發現,來聆聽我回溯歷史、講述故宮的,居然多是年輕讀者——在電子時代長大的一代,對閱讀,尤其是紙質書的閱讀,竟然有著天然的好感。
讀紙質書,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因為這樣的閱讀,讓我們的思想沉靜、深入,體驗文明的純美與輝煌。這樣的閱讀是可貴的,哪怕只有短短幾分鐘。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美文賞析
讀紙質書,能讓我們的思想更沉靜、深入。作者首先點出當下“讀紙質書的人少了”這一事實,其次提出“只有紙質書才是書”這一觀點并闡述理由,接著結合現實論述了“紙質書的時代不會消亡”的觀點,最后強調“讀紙質書,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文章緊扣中心深入淺出地進行論證,層次清晰,論證充分。
挑燈夜讀記
◎向 軍
我天生怕黑。追光,便成本能。
怕黑,大抵會感染,不然,寨子上的飛禽走獸,怎么也怕黑?夜色降臨時,小鳥抗議著不肯歸巢,雞群撲騰著拖延進圈,暮歸的老牛惶恐地回頭,紛紛退縮到牛棚,一盞盞油燈逐漸亮起,把無邊的夜幕燒出一個個昏黃的洞眼。
重重扔下肩上的柴捆,進到漏風的臥室,劃燃火柴,就著斑駁的木桌,打開書本……“燈芯拔小點,煤油金貴。”母親的嘮叨我早已聽得耳朵起繭。
家家戶戶的油燈,通常是墨水瓶再利用。
找來空墨水瓶,備好薄鐵皮或牙膏皮,扯一團棉花,或撕一根棉布條,翻出納千層底的鉆子,抽一根竹筷,取下柴刀,制作油燈便開始了。
擰開墨水瓶蓋,洗凈瓶體;用筷子頭當卷軸,裹上薄鐵皮或牙膏皮,卷成一支粉筆長、粗的管子,揮動柴刀背,錘實管體封口,退出筷子頭;緊握鉆子,從瓶蓋中間鉆孔,大小剛好穿過管體即可;棉繩或棉布條當燈芯,穿進管體,一端露出指甲蓋一半長,另一端沒入瓶中;防止瓶蓋燒壞,用薄鐵皮剪一個瓶蓋大的擋片,鉆孔,套上,護住瓶蓋。完成這些工序,向瓶內注入煤油。一盞油燈,就這樣誕生了。
點亮油燈的那一刻,心里格外踏實。
初中起,我便習慣半躺在床上,就著油燈,如饑似渴地閱讀著書籍。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黑暗中的油燈下,我徜徉于書海,直到半夜,燈油燃盡,燈光熄滅,腦子興奮,遲遲不能入睡……早上起床,鼻孔積滿黑煙,母親定會心疼地責備:又浪費了一盞燈油!
對母親的責備,我先是愧疚,而后坦然。怎樣才能堅持每晚看書,又不讓母親心疼煤油?我曾想了很多辦法:借灶堂柴火的光亮,自制竹篙火把……種種嘗試,效果不佳。
一次,巡山時,我竟意外發現茂密的樹林中有松脂!能制松燭的松脂!我驚喜得差點兒喊出來。這可是寶啊!
從那之后,松燭代替油燈,嗞嗞燃燒,在燭光與松煙熏烤下,我的思想和靈魂,仿佛穿越紙糊的窗戶,飛向文字的大海。
夜燃松燭,節約了不少煤油,母親自然不會反對。尤其是我捧著獎狀回家時,她眉頭舒展,還投以贊許的目光。
進到寄宿學校后,有了電燈。我樂壞了,很是珍惜。晚上熄燈后,我悄悄躲到樓梯口、廁所里,如饑似渴蹭光夜讀。我想用書中的文字,洞穿心底的厚墻,讓內心世界早日變得敞亮。
而今,生活的大都市,夜如白晝,五彩繽紛的燈光世界讓人目不暇接。但是,無論怎樣,我也忘不了兒時夜讀追逐燭光的純粹。
(選自《重慶日報》,有刪改)
美文賞析
本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作者童年挑燈夜讀的真實場景,展現了其在艱苦環境中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文章通過“油燈”“松燭”等事物,勾勒出一幅充滿溫情與奮斗的畫面,既體現了物資匱乏年代的節儉與智慧,也傳遞了閱讀為作者帶來的精神慰藉與力量。本文不僅是作者對過往歲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