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文博熱潮席卷網絡,一件件沉睡千年的文物紛紛化身“網紅”,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洛陽博物館內,一對彩繪陶牽手女俑以“閨蜜”的姿態成功“破圈”。她們手挽手的親昵模樣,萌態可掬,恰似在訴說跨越時空的真摯情誼,瞬間激起了網友對美好友情的向往。一時間,網友們紛紛約上好友前往洛陽博物館打卡,舉起手機拍下與陶俑牽手的同款畫面。鏡頭內外,今人的笑靨與古人的陶影悄然重疊,宛若一場跨越千年的“閨蜜”聚會。
在洛陽博物館的展燈下,高僅17厘米的北魏一級文物“彩繪陶牽手女俑”靜靜佇立。這對“姐妹花”以手牽手的親昵姿態、眉眼含笑的溫婉神情,將千年前的閨蜜情誼凝固成永恒。她們由工匠采用模制工藝塑造,雖造型對稱卻靈動鮮活,雙髻高聳、額貼花鈿、紅腮微暈、朱唇輕啟,細長眉眼間皆是溫柔。身著左衽紅色寬袖上衣與垂墜喇叭形長褲,獨特的左衽設計,鮮明地彰顯著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特征。這對女俑牽手的姿態,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北魏時期,女性社會地位相對較高,這種親密姿態既是當時女性互助情誼的生動寫照,也是不同文化交融共生的具象表達,更寄托著古人對死后世界“結伴同行”的美好祈愿。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改革,促進了鮮卑族與中原文化的深度交流。女俑下身著便于騎馬的游牧民族“縛褲”,搭配汲取中原文明禮儀的束腰設計,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著北魏時期文化交融的盛景,以及古代女性特有的審美意趣與真摯情誼。
2024 年5月,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城與陵”展覽中,出土于陜西咸陽底張灣的北周“彩繪陶雙人俑”格外吸睛。這對“閨蜜”俑生動刻畫了兩個嬉笑打鬧的少女形象,舉手投足間滿是親密無間的俏皮神態,仿佛將千年前的歡樂瞬間凝固成永恒。陶俑面部表情豐富靈動,服飾細節精美考究,歷經歲月洗禮,依然保持著鮮艷的色彩,不僅彰顯出北周時期高超的制陶水準,更折射出承漢啟唐時期社會風俗與藝術風格的變遷,為今人呈現出古代女性生活的鮮活圖景。
若說北周“閨蜜”俑以嬉笑之態勾勒人間煙火,2022 年保利香港秋拍亮相的唐代“彩繪連體侍女陶俑”,則以豐腴之姿凝固盛唐風華。這對被視作“大唐閨蜜”的陶俑并肩而立,高聳云髻間,圓潤面龐配墨染杏眼、朱點櫻唇,溫婉笑意流轉眉目;曳地襦裙垂墜如流云,墨彩腰帶束出大唐女子的雍容韻致。她們默契地轉首相望,一臂輕攬頸間,一袖微抬似訴私語,將千年前閨蜜間的親昵瞬間永久定格。不同于唐三彩以黃、綠、白三色交融窯變的瑰麗,這件灰陶另辟蹊徑,以朱紅描衣緣、石綠點裙裾、墨彩勾紋飾,用淺淡敷彩勾勒出“清水出芙蓉”的清雅。唐代陶塑素以“形神兼備”著稱,從侍女微傾的體態到交疊的指尖,細微之處皆彰顯匠人對生活的精妙捕捉。其“連體”造型不僅是唐代“塑繪合一”工藝的典范,更以生死不離的意象,延續前朝“閨蜜俑”對女性情誼的細膩表達,同時彰顯大唐開放包容的時代氣度,無聲訴說著千年前“閨蜜”間的深情厚誼。
這些跨越千年的“閨蜜式”陶俑,宛如時光密碼的解讀者,將古代女性真摯的友誼世界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