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2025年2月27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2025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8個方面共21項年度重點任務,包括大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積極穩妥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設、加快推動能源科技自立自強、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用能滿意度、著力提升能源監管效能、鞏固深化能源國際合作和統籌推進能源規劃編制實施等。
縱深剖析
1.創新打開能源轉型之門。堅持創新引領,是指引我國能源轉型的重要理念原則之一。如今,我國的能源轉型已經開辟了發展新道路,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
2.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加快形成節約高效、綠色普惠的能源消費新模式,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前不久發布的《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全面介紹十年來我國能源轉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積累的實踐經驗。
3.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發展以光伏、風電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建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體、安全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有利于實現能源領域深度脫碳和本質安全,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素材積累
南極秦嶺站新能源系統啟用
2025年3月1日,我國在秦嶺站建設的首個規模化新能源系統啟用。南極秦嶺站新能源系統包括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電池、制氫、儲氫、氫能源發電等硬件設施,在能源設備和系統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南極這樣的極端環境下,運行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規模化綠色能源系統。為了應對南極的極端環境條件,秦嶺站新能源系統許多設備設施進行了專門的研發和改造。科研人員介紹,秦嶺站的清潔能源系統中,光伏和風電占整個站區總能源容量的60%,在無風無光的情況下,可為站區提供約2.5小時,最大150kw負荷的供電,保障考察站科研設備和基本生活設施短期純綠色運行。
◆解讀
南極秦嶺站新能源系統攻克了極端環境下能源設備可靠性與系統安全性難題,實現了能源設備和系統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后續極地能源技術發展提供寶貴經驗,也為極地科考站綠色運營樹立了典范。
綠色低碳,安全降碳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清潔能源發電量約3.8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將近40%,比2013年提高了約15個百分點,能源綠色含量持續上升。僅需7毫秒,白鶴灘水電站的綠電便能送達2000多公里外的江蘇。清潔能源發展實現新跨越、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取得新成效、綠色能源技術實現新突破、能源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是我國最長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該項目讓油井“吃”進二氧化碳,“吐”出更多原油。目前,勝利油田已在13個區塊應用該技術,實現增油超5萬噸。巧用新技術,傳統石油工業實現了既增產又轉型。
◆解讀
我國能源轉型持續取得顯著進展,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增進廣大人民福祉打下了堅實基礎。
多方觀點
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
◎程志強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即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為新時代我國能源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新時代以來,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能源轉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新能源領域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為能源保供貢獻了新力量,為全球能源轉型提供了新方案。
新能源對綠色低碳轉型貢獻不斷提升。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多項新能源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已經全球領先,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潔電力供應體系,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新的希望。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5年2月19日)
堅定不移推進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
◎孟繁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同時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費國。推動能源轉型,意味著能源供應保障不僅要“跟得上、能滿足”,還要“提品質、增效果”。堅定不移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
端牢能源飯碗,關鍵是深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在推動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更加重視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應用,有助于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先立后破、安全降碳。
能源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面向未來,穩中求進、久久為功,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一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將讓中國式現代化動能更強勁。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4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