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抱負,指個人遠大的志向和理想;使命,指國家、民族、時代等賦予的重大責任。如何確立個人抱負、實現個人價值呢?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青年要將個人的抱負與國家、民族、時代賦予的使命聯系起來,心懷家國,肩挑重任,實現價值。
孫家棟:“星辰大海”里書寫傳奇
孫家棟,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他主持研制了45顆衛星。
1951年,孫家棟獲得了去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飛機制造的機會。1957年,毛澤東主席在訪問蘇聯時的講話讓28歲的孫家棟熱血沸騰,他下定決心:“國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1967年,國家決定研制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那時,中國航天沒有資料、沒有經驗、沒有專家,幾乎一張白紙。雖然任務艱巨,但孫家棟仍毅然決然地接下了“東方紅一號”技術總負責人的重任。
短短三年后,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發射后,中國航天事業繼續向更高的目標挺進,達成了一個又一個成就,而每一個成就背后,幾乎都有孫家棟的身影。60年里,一顆顆由他擔任總設計師或負責人的衛星升空: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一號”工程、中國探月一期工程……他帶領中國航天人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一步一步砥礪前行,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科學家精神。
◆素材解讀
孫家棟的一生都與中國航天事業緊密相連。他心懷“國家需要,我就去做”的抱負,憑借對航天事業的熱愛以及強烈的使命感,帶領團隊攻堅克難。孫家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抱負與使命的偉大力量。
陳金水:雪域高原氣象事業的“孤勇者”
1956年,從北京氣象學校畢業的陳金水響應黨中央“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立下了“到艱苦的西藏去”的錚錚誓言,先后3次進藏,為西藏氣象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1965年9月,陳金水來到平均海拔4800米的那曲地區(現那曲市)安多縣,著手建設當地氣象站。因海拔高,9月的安多已是一派寒風呼嘯、白雪皚皚的隆冬景象。面對嚴寒考驗,陳金水與同事滕建民沒有退縮,兩人一邊與高寒缺氧帶來的頭疼眩暈作戰,一邊咬著牙在一片荒無人煙的山坡上搭起兩頂帳篷,由此開啟了艱苦創業之路。
氣象站所在的山坡海拔4802米,終年被積雪覆蓋,年平均氣溫零下9攝氏度,最低氣溫則接近零下40攝氏度。在這樣的極端惡劣條件下,陳金水連續值守188個日夜,每班晝夜觀測4次,記錄數據數萬個,創下了“百班無錯情”的紀錄,也成為西藏首個獲得“百班無錯情”稱號的氣象觀測員。
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染霜,陳金水先后在藏工作33年,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獻給了高原氣象事業,填補了中國氣象工作在高海拔地區的多項科研空白。
◆素材解讀
陳金水懷揣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遠大抱負,一生扎根西藏。他把最美好的時光獻給了高原氣象事業,一生踐行使命,潛心鉆研,填補了多項科研空白。
盧永根:矢志興農的“布衣院士”
盧永根出生于中國香港的一個殷實家庭。在年少時,他目睹祖國的貧窮落后,就立下了為振興中華而努力的遠大志向。20世紀50年代,盧永根毅然放棄了香港的優越生活,回到內地,投身于祖國的農業教育和科研事業。他進入華南農學院,開啟了在農業領域的深耕之旅。
盧永根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一起勞作,了解實際生產中的問題和需求。無論是烈日炎炎還是風雨交加,都能看到他在稻田中忙碌的身影。他仔細觀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長情況,記錄數據、分析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地選育出多個高產優質的水稻新品種,為提高我國水稻產量和品質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教學工作中,盧永根不僅傳授專業知識,更教導學生要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農業人才茁壯成長,他們奔赴祖國各地,成為了農業領域的中堅力量。
2017年3月,87歲高齡的盧永根與夫人決定將800多萬元的積蓄捐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獎勵農學院忠誠于教學科研的教師及資助農學院邀請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
◆素材解讀
盧永根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對祖國和人民的使命擔當。在工作方面,他攻堅克難、孜孜不倦地探索追求,為我國農業作出巨大貢獻;生活方面,他樸素低調,將積蓄捐贈給教育事業,用實際行動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學生。
汪家平:半生守護文物古跡,留住歷史記憶
1977年,汪家平來到永豐鄉文化站工作。“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無論如何得留下來,我覺得,不能讓歷史只能出現在書本上。”這一信念支撐著汪家平做起了文物保護工作。2012年,永豐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汪家平坦言,過去大家的文物保護意識還不強,在那個還不算富裕的年代,很多村民聽說家里的“破爛”能賣錢,高興得不得了。“不行!不能賣!”這句話成了汪家平的口頭禪。為了那些“破爛”,汪家平跟很多村民都吵過架。實在不行,他就自己掏錢先買下來,再把文物交給相關部門。汪家平回憶,40多年來,被他發現并成功勸阻的文物損毀、倒賣事件有幾百次。
汪家平在文化崗位上工作了40多年。他踏實肯干,不斷學習,很早就認識到了歷史傳承和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他身體力行,從守住身邊每一件文物開始,到完成每一項文物修復工作,始終堅守在基層文保這條路上。
◆素材解讀
汪家平秉持“不能讓歷史只能出現在書本上”這一樸素、真摯的信念,不斷學習歷史知識,身體力行保護文化遺產,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他以使命在肩的擔當,守住了歷史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