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廣大青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奔赴西部、扎根基層,為西部大開發貢獻青春力量。2025年2月25日,《新聞聯播》推出系列報道《報效祖國,建功西部》,聚焦新疆、貴州、內蒙古等地的青年人才,他們立足本職崗位,助力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書寫了精彩人生。
縱深剖析
1.追求遠大理想,錘煉自身本領
樹立、踐行遠大理想,是廣大青年的共同追求,也是國家和人民對青年的期待。“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西部計劃連接起青年和基層,連通個人理想與祖國人民需要,為廣大青年提供了到西部、到鄉村、到基層一線,參與社會實踐、深入了解國情、錘煉自身本領的寶貴機會。青年親身經歷了西部地區日新月異的變化,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精神意志、品德觀念和能力才干。
2.扎根西部大地,厚植家國情懷
青春的價值在于奮斗和奉獻。新時代青年勇敢扛起建設西部的大旗,反映出個人職業規劃與國家戰略的深度結合,是青年個人價值觀的體現,是赤誠愛國心的具象。扎根云南教育事業20余年的張莉娟,帶領老百姓致富的“沙棘大王”“農牧能手”王軍揚,曾經一人撐起團場醫院中醫科的“沙海小郎中”艾樂松……一個個平凡的崗位上,志愿者們奮力書寫了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素材積累
扎根塔里木,做新時代能源保供追夢人
2014年大學畢業后,朱松柏響應“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的號召,毅然決然地從“天府之國”來到茫茫塔里木沙漠。他扎根塔里木油田,專注于超深氣藏高效開發,面對復雜的石油鉆井情況、頻發的惡性井漏,不顧艱苦、直面挑戰,帶領團隊為解決氣田穩產問題形成了一批具有塔里木特色的自主技術創新,為實現我國深地領域油氣開發技術自立自強、保障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平穩供氣作出了突出貢獻。
◆解讀
青春逐夢大漠,初心鐫刻天山。無數朱松柏這樣的熱血青年以自己的專業技能在廣闊西部地區保供新時代能源,讓國家發展煥發新動力。
青年扎根西部建設一線
34歲的徐慧在西部計劃服務期滿后,來到基層社區工作,解決居民日常問題,以實際行動彰顯青年力量。大四畢業的王福華加入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項目,來到了瑪曲縣。三年服務期滿后,王福華決定留下來成為一名教師,培養更多的學生,為當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自2003年西部計劃實施以來,累計有22批50余萬名大學畢業生投身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他們以奮斗為筆,以汗水為墨,書寫出動人的青春故事。
◆解讀
青年服務西部發展計劃既是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時代青年踐行使命的生動實踐,“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在西部的廣袤大地上,青春的故事仍在繼續書寫,越來越多的青年將個人理想融入時代發展,成為基層發展的生力軍。
多方觀點
投身西部,大有可為
◎《光明日報》評論員
西部是凈化心靈、激揚心志的課堂。青春何以安放?已是百歲高齡、扎根西部74年的任繼周院士,用自己的人生向人們示范,“如何用一株勁草的姿態度過一生”。而新疆“瓜奶奶”吳明珠院士的話,更是意味深長:任何時候,報效國家的情懷不能丟!如果忽視了個人的責任,或者做事的目的就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這個社會就很難進步。
的確,西部是涵養品德、錘煉修為的最佳課堂。新時代,扎根西部的學子們用自己的奮斗,譜寫了平凡而璀璨的人生篇章。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在西部大地上留下這樣的詩行: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揮灑青春,則青春閃光;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進步,便此生不枉!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4年12月23日)
讓青春活力匯聚成西部發展的強勁動力
◎陳 曦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越來越多的青年開始關注西部、走進西部、扎根西部,將青春熱血融入時代洪流,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從以“指尖技藝”創造“指尖經濟”的非遺傳承人,到立足西部產業優勢、投身科技創新熱潮的創業者,再到推動一座座“濯濯童山”變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技工作者……近年來,各行各業都涌現出一批建功西部的青年典型,他們循著前輩的足跡而來,又成為后來者的榜樣,帶動更多青年轉變就業觀念,到西部尋找機遇、實現夢想、貢獻作為。今日之西部,經濟潛力進一步釋放——打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電子信息、航空等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于創新升級中激活發展動能;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西部陸海新通道加速建設,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正在形成;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重點生態工程深入實施,重點區域綜合治理穩步開展,綠色發展加快推進……
對青年來說,西部是一片值得奔赴的熱土。當更多青年帶著知識、熱忱和創造力投身西部、建設西部,這片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土地,必將煥發更多生機與活力。
(摘編自《工人日報》2025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