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亦說成都的得名

2025-06-04 00:00:00紀國泰
文史雜志 2025年3期

摘 要:李殿元先生的《成都得名研究》一書,圍繞成都得名的時間、得名的理據或緣由,表達了以下兩個基本觀點:成都得名的時間,是在秦滅蜀后由征服者提出的;成都得名的理據或緣由,體現的是征服者的心理認識和心理滿足。筆者對該書這兩個基本觀點,表示基本認同;筆者所要商榷的,主要是該書對其基本觀點的論述。

關鍵詞:成都;中原文化;城垣;成;都

李殿元先生的《成都得名研究》一書,已由巴蜀書社于2022年11月出版。該書收錄作者近年來研究成都得名的文章16篇,可謂近40年來關于成都得名研究的集大成者。

《成都得名研究》緊緊圍繞成都得名的時間和得名的緣由或理據來論述,盡管涉獵的問題非常廣泛,但其觀點和結論是非常明確的。關于成都得名的時間,作者明確指出:

我認為,成都得名不是在秦滅蜀之前,而是在秦滅蜀之后,這個名稱是由征服者所取。[1]

關于成都得名的緣由,作者指出:

成都這個名稱的“都”字很好理解,就是大的邑,即城市;而“成”字則是這個名稱的關鍵,它體現的是秦文化也就是后來的中原文化,是征服者的心理認識和心理滿足。[2]

對該書以上兩個基本觀點,筆者是基本贊同的。但是,該書對成都的得名為什么“不是在秦滅蜀之前而是在秦滅蜀之后”,以及“成”字這個名稱為什么“體現的是秦文化也就是后來的中原文化”的一系列論述,卻不僅使人不得要領而難以認同,甚至不少論述不合乎事理而讓人大惑不解。

現將筆者對《成都得名研究》中使人產生疑慮的問題公之于眾,希望能夠得到殿元先生的指點,也竭誠歡迎同好諸學友的批評指正。

一、質疑關于成都得名時間的論述

為了說明在秦滅蜀之前的古蜀國時期不可能有成都這個城市名稱,該書不厭其煩地反復舉例證明:古蜀時期,在秦以后被叫作成都的這個地方,根本就不可能有城市存在,也不可能曾經是古蜀王國的都城。例如:

任乃強先生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中說:“秦赤里街當在秦城之北……蜀王世,成都平原之沖積土部分猶洳濕,故營邑皆在赤土淺丘上,郫、新都、廣都、成都皆然”。這樣看來,公元前311年后才有成都縣,而成都城的出現又在“(張)儀與(張)若城成都”之后,在此之前的古蜀國,并無“成都”和“成都城”,又怎么會有“成都”這個名稱呢?[3]

再如:

即使“開明九世徙治成都”是事實,仍然有三個問題:

一是那時的這里并不適合建都城。秦滅古蜀后,兵強馬壯的秦帝國修成都城都那么艱難,在此之前百來年的“開明九世”又怎么可能?……

二是古蜀國時期,既然在此處的50公里外已經有三星堆大城,還有沒有必要在這并不適合建都城的地方再勞神費力地去建大城?……

三是對“開明九世徙治成都”句,只是說開明九世到了這里,但那時這里的名稱是不是叫“成都”?古蜀文化既已消逝,又怎么會獨留個“成都”之名稱?……[4]

針對該書以上的論述,筆者提出以下幾點質疑的意見:

第一,沒有城垣就不是城市嗎?

什么叫城市?《說文》釋“城”曰“以盛民也”,段注:“言‘盛’者,如黍稷之在器中也。”[5]也就是說“城”是容納老百姓居住的地方。《說文》釋“市”曰“買賣所之也。”[6]意為買賣東西的場所叫“市”。《辭源》對“城市”的解釋是:“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的地方。”[7]請注意,以上有關“城市”的解釋,都跟作為城市防御工事的城垣無關。換句話說,一個地方能不能被叫做城市,最主要的衡量標準是人口的多寡和工商業是否繁榮,跟城垣是沒有關系的。表示城墻(城垣)意義的字,本來是“墉”,《說文》釋“墉”曰:“城垣也。”段注:“城者,言其中之盛受;墉者,言其外之墻垣具也。”[8]先秦以來,就常以“城“代“墉”,將“城”用作表示城垣意義的字了,如《孟子·公孫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該書多次引用《華陽國志·蜀志》所載秦惠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11年)“(張)儀與(張)若城成都”[9],以此說明“在此之前的古蜀國,并無‘成都’和‘成都城’,又怎么會有‘成都’這個名稱呢?”

很顯然,該書是把城垣作為城市的唯一標志了。所以又說:“古蜀國雖然曾經‘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但很可能并沒有城市,因為當時的川西平原并不適合建城垣。”[10]

所謂“儀與若城成都”,只能說明后來被叫做成都的這個地方,在古蜀國時期可能沒有城垣,是張儀與張若主政時期才修筑了城垣;但是絕對說明不了這個地方在古蜀時期一定不是當時的城市,至于它當時叫不叫成都,那是我們將要在后面討論的問題。

第二,沒有城垣的城市就“不適合建都城嗎”?

該書說那時“(古蜀開明時期)這里并不適合建都城”,理由竟然是:“兵強馬壯的秦帝國修成都城都那么艱難,在此之前百來年的‘開明九世’又怎么可能?”此處的所謂“修成都城”,即上文引文中的“城成都”,也就是給成都修筑城垣。

在該書作者看來,在沒有城垣的地方就一定“不適合建都城”。這種認識,對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來說,應當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對于古蜀王國來說,那就未必合乎事實了。據文獻記載,“西僻之國”的古蜀王朝,雖然也不乏兄弟鬩墻的內訌,但從未遭受外來勢力的侵擾,并因此而疏于防范。因此,古蜀國都城的遷徙非常頻繁,都瞿上、都樊鄉、都郫邑、“徙治成都”等便是證明。正是由于古蜀王朝的疏于防范,秦人才可能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就使它滅亡了。[11]如果開明王朝能像中原地區的諸侯國那樣,在其都城高筑城垣、深挖城池,秦人絕不可能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就將它滅掉。

因此,該書認為開明王朝沒有能力“修成都城”也就不可能在成都“建都”的觀點,應該是站不住腳的。由于堅持這一觀點,因此將《華陽國志》所載“開明九世徙治成都”一句,解讀為“只是說開明九世到了這里”。這樣的解讀,能讓人信服嗎?

第三,古蜀國時期因為“已經有了三星堆大城”,就沒有必要在成都“這并不適合建都城的地方再勞神費力地去建大城”了嗎?

為了說明古蜀國時期作為城市的成都絕不存在,上文是從可能性的角度去否定成都的存在,這里則是從必要性的角度予以否定。遺憾的是,否定的理由實在離譜。

按照目前考古學界的說法,三星堆文化遺址代表著距今4500年前的古蜀文化;那么,所謂的“三星堆大城”也應該是距今4500年左右的城垣。據《華陽國志·蜀志》“七國稱王,杜宇稱帝”的說法,即使從杜宇稱帝的時間算起,距今也還不到3000年;至于開明九世,距今也就2500年左右吧。試問,在一兩千年的歷史變遷中,“三星堆大城”至開明九世時代還存在嗎?因此,該書試圖從必要性角度去否定成都在古蜀時期的存在,也是行不通的。

其實關于古蜀時期的成都,鄧經武先生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的一段話很值得參考,他說:

許多人不假思索就把“張儀筑城”(前316年,引者注:應為311年)認作成都的城市歷史開始。其實,成都十二橋考古發現的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的干欄式巢居遺址、成都羊子山祭祀恢弘的規模、金沙文明的輝煌等,完全可以說明成都早已經具有“城市”的諸多特征。況且,古蜀王遷都“赤里”(今成都小南街)和“開明王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等,早見諸歷史典籍。這些“二重證據”可證此說真偽。可以說,正因為歷經幾代古蜀王的“都城”建設,成都已經具有相當的城市規模,張儀率秦軍占領巴蜀大地后,才選定其作為蜀郡首府,并根據新的統治需要進行改建和擴建。需要注意的是,張儀“依咸陽制”的城市改造,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成都的原有城市格局。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成都的街道格局和主要通道走向,絕非咸陽等北方城市的正南正北,而是呈現著四門皆同一往東偏離15度左右的奇特個性。[12]

由此可見,鄧經武先生并沒有將城垣作為城市的唯一標志,他甚至認為:張儀修筑秦城,只是對古蜀都城的改建和擴建,而且還局部地保留了古蜀文化的奇特個性。

看來,該書試圖徹底否定后來被叫做成都的這個地方在古蜀時期就已經是城市而且曾經是古蜀國都城,以達到說明成都的得名時間只能是在“秦滅蜀”之后的目的。但是這樣的論述思路和論述方法確實不可取,也是絕對不能令人信服的。

二、質疑關于成都得名理據的論述

在論述成都得名的理據或緣由時,該書明顯地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將文字與文化混為一談。

該書認為,古蜀文字被秦廢止或自行消失以后,古蜀文化也就自行消失了。例如,該書多次強調說:

作為地名的“成都”兩字,是在秦滅蜀以后才存在的,可以肯定是中原文字,體現的是中原文化的表述方式。它是在古蜀文化、文字消失以后才以中原文化、文字命名的地名。

為了強調成都這個地名“是在秦滅蜀以后才存在的”,也為了說明成都得名的理據是“中原文化的表述方式”,該書將中原文化與古蜀文化完全對立起來,卻從來沒有說明這兩種文化的區別或本質特點是什么,只是籠統地說成都是“在古蜀文化、文字消失以后才以中原文化、文字命名的地名”。這樣,很容易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古蜀文字即古蜀文化,中原文字即中原文化。

其實,文字與文化是兩個內涵與外延都絕不相同的概念。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文化絕不會隨著文字的消失而消失。

文化是什么?被譽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泰勒博士,在他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說:“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社會里所得一切的能力與習慣。”有學者將文化的內容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即: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精神的物化產品。

文字是什么?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它具有擴大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的功能。世界上的文字主要有三種,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即該書所謂“中原文字”)屬于表意文字。漢字形體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過程,一般把小篆以前的四種形體統稱為“古文”,隸書、楷書稱為“今文”。“古文”漢字的最大特點是:其字形結構,大多能局部反映造字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或意識形態。這樣,文字跟文化就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為后世學者通過分析文字以探討古代文化提供了依據和方便。

但是,絕不能因此而將文字與文化混為一談,尤其是不能認為文化會隨著文字的消失而消失。因為文字僅僅是幫助文化傳播與傳承的工具之一,而文化的傳播與傳承的方式和途徑卻是多層面、多角度、多形式的。一個家族或家庭在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上的共同性,即所謂家風,應該屬于文化的范疇。家風的傳播與傳承,除了采用文字記錄(即家訓)傳之后世以外,更多更普遍地是通過一代又一代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來實現的。更何況文化還具有普同性。[13]文化的普同性使得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在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精神的物化產品等諸多方面,都表現出不少的共同性或相似性。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普同性不僅與文字沒有直接關系,而且還很少受到居民因素和時代變遷的影響。請看《華陽國志·蜀志》關于古蜀文化的一段描述:

其卦值坤,故多斑采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應輿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與秦同分,故多悍勇。在《詩》,文王之化,被乎江漢之域;秦豳同詠,故有夏聲也。[14]

這是蜀人常璩在1700多年前所描述的秦漢至兩晉時期的古蜀文化的特點。

常璩筆下的古蜀文化的特點是:“多斑采文章”“尚滋味”“好辛香”“精敏”與“鬼黠”“多悍勇”“有夏聲”。在常璩之后的1700多年間,四川經歷了十多次移民大潮,尤其是發生在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使四川的居民成分發生了質的改變,古蜀先民的后裔早已蕩然無存。但是,考察近百年來的四川歷史文化,人們竟然驚奇地發現:常璩所描述的古蜀文化的諸多特點,仍然頑強地表現在今天的四川人的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的方方面面。這個發現足以證明:文化與文字確實沒有直接關系,古蜀文化絕不會隨著古蜀文字的消失而消失。

因此,《成都得名研究》試圖從古蜀文字的消失來論述成都“是在古蜀文化、文字消失以后才以中原文化、文字命名的地名”,這樣的論述是不恰當的,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第二,關于“成”字的解說欠妥。

在論述成都得名的理據時,該書強調:“‘成’字則是這個名稱的關鍵,它體現的是秦文化也就是后來的中原文化,是征服者的心理認識和心理滿足。”筆者完全贊同該書作者的這一說法。如果該書果真能夠抓住“成”字這個關鍵,著力于證明“成”字在成都這個名稱中確實體現的是秦文化(中原文化),那么成都得名的時間和得名的理據這兩個全書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就會一并得到解決。

然而,該書找準了關鍵卻沒有抓住關鍵。說它沒有抓住關鍵,是因為它對“成”字的解讀,讓人無法理解“成”字所“體現的是秦文化,是征服者的心理認識和心理滿足”。請看該書關于“成”字的解讀:

互聯網上有一個《象形字典》,對漢字的來源作有令人信服的分析。根據《甲骨文字典》《象形字典》,并參考多種資料,“成”字的來源和含義是:

成甲骨文戌(戌,大刀,戰具)口(口,城邑),戌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成”字是由“丁”和“戊”組成的,“丁”是強壯男士,“戊”是斧鉞等一類的兵器,表示軍事的意思很明顯。“成”字作為動詞的本義,一是:武力征服,稱霸一方。例如……。二是:停戰和解,媾和。例如……。三是:調和,調解。例如……。四是:結束,實現,達到。例如《說文》:“成,就也。”這樣看來,“成都”這個名稱的得來就是因為“成”字的軍事內涵,它與秦國征服古蜀國的軍事戰略活動是大有關系的。[15]

針對該書對“成”字的解讀,筆者表示如下幾點質疑:

首先,為什么不用《說文解字》來解讀“成”字的結構和意義?

東漢人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地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被學界公認為中國語言學史上的一部巨著。《說文》保存的大量古文字資料,不僅集中反映了漢代學者對漢字形音義的研究成果,更間接地反映了秦漢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即中原文化的本來面目。清人段玉裁為《說文》所作的注釋(簡稱“段注”)被學界公認為解釋《說文》的權威性著作。盡管許慎和段玉裁都沒有見到過甲骨文、金文,但是,段注《說文》仍然極受學界推崇,認為“它對閱讀古籍,探討古代文化,仍然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而研究文字學,特別是研究甲骨、金石等古文字資料,它更是必不可少的橋梁和鑰匙”[16]。段注《說文》收錄有“成”字和與“成”字相關的眾多資料,為我們了解“成”字的本義以及秦漢時期的中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然而,《成都得名研究》寧可相信互聯網上收錄的《象形字典》,也不采用段注《說文》關于“成”字的解讀。這究竟是為什么?

其次,關于“成”字結構的解讀很不可信。

按照該書說法,甲骨文中的“成”字竟然有兩種結構方式:一種是表示“大刀、戰具”的“戌”字和表示“城邑”的“口”字組成的,并且說“戌在城上,表示武力征服”;另一種是由“丁”和“戊”組成的,并且說“表示軍事的意思很明顯”。

問題在于,該書沒有具體說明甲骨文“成”字的這兩種結構究竟出現在哪一本漢字字典里,我們在徐中舒先生主編的《漢語大字典》上也沒有找到“成”字的這兩種結構方式。遍查各種字典,都沒有找到“戌”字表示“大刀、戰具”的說法。《說文》對“戌”的解釋是:“滅也。九月陽氣微,萬物畢成,陽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從戊一。”[17]《說文》中倒是有一個貌似“戌在城(口)上”的字,那就是“咸”;但是,《說文》對“咸”的解釋是:“皆也、悉也;從口、從戌。”至于說“戊”是“斧鉞一類的兵器”就更是無稽之談了。看來,該書關于“成”字字形結構的解讀,雖然是“參考多種資料”形成的一家之言,但是因為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確實很難令人信服。

最后,關于“成”字本義的解讀缺乏依據。

為了說明成都這個名稱的得來就是因為“成”字的軍事內涵,該書給“成”字羅列了四條所謂的本義,其中第一條就是“武力征服,稱霸一方”,其他三條則都是與武力征服有關的意思。

一個詞(書面上的一個“字”)的本義,是相對于它的引申義、比喻義而言的。因此,本義只有一個,而引申義、比喻義可能有若干。不知為什么,該書竟說“成”字的本義有四個之多。

那么,“成”字的本義究竟是什么呢?

《說文》:“成,就也。”現代漢語有“成就”一詞,而且“成就”兼有動詞、名詞兩種意義和用法。“成就”的動詞意義,大致相當于“完成,實現”的意思。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成”字條,共收6個義項,第一個義項為“完成,實現”。《辭源》“成”字條,共收14個義項,第一個義項為“成就,完成”。

由此看來,“成”字的本義確實與“武力征服,稱霸一方”的意思無關,也就是說,“成”字并沒有所謂的“軍事內涵”。

《成都得名研究》為什么會不厭其煩地強調“成”字的本義就是“武力征服,稱霸一方”呢?

筆者認為,這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從客觀上說,有可能是由于字典辭書的誤導。“成”字在《說文》的540部類中,屬于“戊部”的字;而在《康熙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辭源》《辭海》《現代漢語詞典》中,是都屬于“戈部”的字。這是因為:《說文》是根據每個漢字的本義,嚴格遵循“分別部居,不相雜廁”的原則,將全書9353個篆文,分別安排在540個部首名下。這樣一來,有的部首統轄幾十上百字之多(如“木部”),有的部首僅僅統轄一個字(如“戊”部僅轄一個“成”字),甚至有的部首無字可轄。《說文》之后的其他那些字典辭書,則是按照字形結構,取其相同部分作為查字依據,分部排列,其相同部分亦稱為“部首”。例如《康熙字典》,將所收錄的47035個漢字,分別安排在214個部首名下。所以人們將《說文》的540部稱為“造字部首”,將《康熙字典》的214部稱為“檢字部首”。如果因為在檢字部首中“成”字在“戈”部,就很可能使人誤以為“成”字具有“軍事內涵”。但是,《成都得名研究》對“成”字的解讀,應該不屬于這種情況。

《成都得名研究》關于“成”字的解讀,屬于該書作者的主觀性太強所致。所謂“主觀性太強”,是指作者解讀文字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具有太多任意發揮的主觀色彩。請看該書的下面這段論述:

之所以取名“成都”,就是因為“成”字構(造)及其含義中有符合秦統一戰略的內容。

那時的“成”字,右部是長柄大斧“戊”,左下是“戊”里藏“丁”“戊”“丁”都是會意字。“戊“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戈”與“丿”聯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戊”與“武”同音通義,有強烈的軍事意味。“丁”的本義是釘子,是“釘”的初文,后引申為壯健,又引申為人口和指某些專職服務的人等,與“戊”在一起的“丁”自然是強壯的軍人。因此,由“丁”和“戈”組成的“成”字表示軍事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表示武力征服,故有人認為,“成:一個‘會武功’的詞。”

在以上引文中,有幾個令人大惑不解的問題:

第一,“成”字的結構,究竟是“戊”與“丁”的組合,還是“戈”與“丁”的組合?如果再加上前面所說“戌”與“口”的組合,難道“成”字竟然有三種結構方式?“成”字的這三種結構方式,具體見于什么文獻?

第二,該書說“戊”是“長柄大斧”,“丁”的本義是“釘子”,“戊”與“丁”都是“會意字”,見于什么文獻記載?請看《說文》關于“戊”“丁”的解讀——

《說文》釋“戊”曰:“戊:中宮也,象六甲五龍相拘絞也。”釋“丁”曰:“丁:夏時萬物皆丁實,象形。”段注引《史記·律書》曰:“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

不難看出,“戊”的本義與“大斧”無關,“丁”的本義并不是“釘子”;而且“戊”和“丁”都是象形字,并非會意字。

第三,據《說文》段注,“武”的上古讀音為“文甫切”,“戊”的上古讀音為“莫候切”。雖然這兩個字在現代漢語中的讀音很相近,但是它們在秦漢時期卻是聲、韻、調都不相同的兩個字。怎么能說“‘戊’與‘武’同音通義”呢?

所以,我們認為該書關于“成”字的解讀,具有太多任意發揮的主觀色彩,是很不嚴謹,也是極不可靠的。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成都得名研究》關于成都得名時間和得名理據的論述,都因為對相關文獻的理解有誤和論述邏輯的不嚴謹而難以令人信服。

注釋:

[1][2][3][4][10][12][15]李殿元:《成都得名研究》,巴蜀書社2022年版,第16—17頁,第20頁,第19頁,第59頁,第17頁,第8—9頁,第21頁。

[5][6][8][16][17](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88頁,第228頁,第688頁,第1頁,第752頁。

[7]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603頁。

[9][11][14](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196頁,第192頁,第175頁—176頁。

[13]參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頁。

作者單位:西華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色偷偷综合网| 亚洲色中色| 亚洲aⅴ天堂|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永久毛片在线播|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一级毛片基地|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高清色本在线www|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人成网18禁|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精品国产99久久|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无套av在线|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亚洲小视频网站|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国产视频a|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日韩不卡高清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毛片免费视频| www.亚洲一区|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成人日韩视频|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成人亚洲天堂| 婷婷综合亚洲|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国产黑丝一区| 成人国产小视频|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