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除漢族外,還有彝、藏、羌等14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各族人民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諺語,這些總結(jié)生產(chǎn)、生活和斗爭經(jīng)驗的諺語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征,并發(fā)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四川諺語善用比喻、諧音、對偶等修辭手法,巧織句式,節(jié)奏鮮明,音韻鏗鏘。與此同時,四川諺語大量使用生動形象、自身帶“笑”的方言語匯,使其具有通俗易懂的口語特征和幽默詼諧的生動風格,充滿了四川特有的“麻辣燙”特色。
關鍵詞:四川諺語;民族特征;藝術特色;雅俗共賞
四川諺語,覆蓋了四川省全部區(qū)域的8300多萬人(常住人口)、3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州、14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藝術特色。
一、鮮明的民族特征
四川除漢族外,有14個世居少數(shù)民族: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傈僳族、滿族、土家族、納西族、白族、布依族、傣族和壯族。此外,還有1949年以后從全國各地遷來的少數(shù)民族干部、職工。各族人民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民間諺語。這些諺語,既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征,也帶著鄰近兄弟民族的特色。
先秦時期,四川尚未進入華夏版圖,基本上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秦漢以后,中原及其他地方人口大量進入四川,在歷史長河中逐漸與巴蜀土著融為一體;但四川盆地的西、南兩側(cè),一直是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居住區(qū)。由于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狀況不同,四川各少數(shù)民族的諺語,與漢族相比較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語言藝術特色和地域特色。比如阿壩州羌族的諺語“石頭小能砌墻,羊毛細能搟氈”,便是如此。羌族世居川西北高山峽谷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多用石頭堆成;羌人自古普遍養(yǎng)羊,人與羊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從“羌”字的結(jié)構(gòu)即可看出;用羊毛搟制氈子,是羌族一項特別重要的傳統(tǒng)手工藝。涼山彝族諺語“彝人向天神告狀,漢人向皇帝告狀,藏族向喇嘛告狀”,則把漢、彝、藏幾大民族信仰崇拜的主要對象說得清清楚楚。涼山州傈僳族諺語“樹最大的是杉樹,人最大的是舅舅”,反映了在彝、羌、傈僳等民族中舅舅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彝族諺語、藏族諺語,可作為闡釋四川諺語民族特征的范例。
四川彝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州,部分居住在樂山市的峨邊縣、馬邊縣,宜賓市的屏山縣、筠連縣,雅安市的漢源縣、石棉縣和攀枝花市的鹽邊縣等地。彝族將諺語叫“爾比”或“爾比爾吉”,爾比在彝族人民生活和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吧街杏星迦图矣袪柋取薄袄先苏f爾比,后人長知識”等諺語,便是彝族民眾對諺語重要性的總結(jié)和定位。彝族諺語的內(nèi)容涉及到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非常普遍而深刻的群眾基礎。男女老少都擅長使用最生動、最具體、最日常的諺語,來表達意見和看法。
在彝族民眾長期生活的高山深谷地區(qū),鷹是常見的動物,所以諺語中經(jīng)常能見到它的身影:“人無力時找竅門,鷹無力時扇翅尖。”月琴是彝族獨特的民族樂器,諺語常以它入題:“月琴怕弦斷,英雄怕自滿。”酸菜湯和蕎粑是彝族重要的食物,所以流行“喝了酸菜湯好睡覺,吃了蕎粑粑長精神”之類的諺語。炒面是彝族的家常食物,殺牛是彝族最隆重的待客禮節(jié);彝族好客,但也認為只要心意相通,待客時無須殺牛,吃碗炒面也舒坦,所以有“若是情意相投,哪怕吃碗炒面;如果心心相通,不在打條牯?!边@樣的諺語。土司是彝族社會中由中央政權冊封的世襲統(tǒng)治者,黑彝是彝族中的貴族,白彝是平民,三者屬于完全不同的階層;諺語“土司掌官印,黑彝騎駿馬,白彝背犁頭”,便反映了舊時涼山彝族奴隸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
家支是以父親血緣為紐帶的家族聯(lián)合體,是彝族歷史上的特有產(chǎn)物。彝族家支諺語,堪稱四川諺語的一大特色代表。“人類棲息處,家支居首位”“少不得的是牛羊,缺不得的是糧食,離不開的是家支”“再親的親戚,聞到哭聲便躲身;再遠的家門,聽到哭聲趕著來”“家門不分遠近,居在彝區(qū)是家門,居在漢區(qū)也是家門;家族不講長短,相隔一千代是家族,相隔一百年也是家族”“一天欺騙家支,一世無人相幫”等諺語,充分反映了彝族對家支的重視程度,在他們心目中,家支和家門比親戚更加重要。
彝族諺語還擔負著社會習慣法的功能。過去,彝族主要用習慣法來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大小問題,調(diào)解糾紛通常由本村寨德高望重的德古來主持:“一窩蜂有個蜂王,一個寨有個德谷。”德谷不但是村寨中知識豐富的長者、智者,而且掌握的諺語往往比其他人更多,只有由他們來調(diào)解糾紛才能讓人信服。在人們心目中,其他人的知識比起德古都顯得淺薄,不能勝任調(diào)解的重任:“知識淺薄者,調(diào)解糾紛遭人笑?!币妥逯V語“爾比爾吉”不僅僅是諺語,還包括習慣法的內(nèi)容。它們有的負載了彝族歷史上人們處理糾紛案件的事例,有的負載了彝族古往今來的一些由習慣所形成的“刑律”,有的則負載了彝族歷史上處理糾紛案件的原則。比如“一家犯法規(guī),家庭不牽連;父親犯法規(guī),兒子不牽連”,就是諺語傳承的習慣法則。這樣的調(diào)解在傳統(tǒng)社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彝族諺語說的:“調(diào)解救人命,勸架讓人活?!碑斎唬灰粯拥募m紛,有不一樣的調(diào)解方法,所以諺語說:“穿衣找領口,調(diào)解找根源”“糾紛十二種,各有調(diào)解法”“糾紛找原因,馬失看蹄印”。
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彝族諺語是處理問題的依據(jù),教育大眾的警語,表揚好人好事的準繩,扶持正義、譴責邪惡的有力武器。對于廣大平民和奴隸來說,則是他們行動的指南、生活的力量、斗爭的武器。
藏族諺語,藏語叫“克諧”。藏族人民把掌握諺語多又會靈活運用的人尊稱為“克巴”,克巴一般都是長者。藏族諺語是藏族人民生產(chǎn)、生活和斗爭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比如“照顧小孩要像爹媽,施舍窮人要像菩薩”“理要像箭矢一樣筆直,心要像海螺一樣潔白”“山山有猛虎,寨寨有能人”“求教經(jīng)驗豐富的老人,勝過點燃一百盞佛燈”等諺語,不但向人民群眾傳授著生產(chǎn)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還指導人們分清善惡是非、鼓舞斗爭意志、培養(yǎng)高尚情操。
牦牛個頭大、作用大,是藏族民眾的親密伙伴,所以在諺語中經(jīng)常被提及,比如“自己額頭上有牦牛看不見,別人額頭上有蚤子看得明”。酥油、糌粑和跳鍋莊,是藏族民眾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動中最重要的食物和娛樂方式,它們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諺語中:“一起跳鍋莊有勁,一起抬木料有力”“像酥油和菜一樣融洽,像二牛抬杠一樣齊心”“一筒酥油,是用千滴牛奶制成的;一碗糌粑,是用萬點血汗換來的”。
藏族諺語中有一個特殊的類別,那就是“格薩爾諺語”。格薩爾諺語主要沉淀在藏族說唱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反映了藏區(qū)古代社會各個方面的情況,特別是古代藏族社會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情況、人們的戰(zhàn)爭觀念以及對英雄人物的贊美之情。比如“英雄的智慧如格薩,純潔的心靈似觀音”,便贊美了英雄格薩爾的超人智慧,將其與藏傳佛教中觀音菩薩純潔的心靈相媲美。
豐富多彩的少數(shù)民族諺語,還常常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一些非常具有特色的風土民俗。比如藏族普遍不吃魚,所以我們便幾乎見不到關于魚的藏族諺語。比如彝、藏、傈僳、納西等民族長期居住在高山叢林地帶,世代打獵,因而流傳著“頭年獸肉分不均,來年打獵無人跟”(彝族),“荒山野獸沒有主,看誰槍法最高明”(藏族),“安山打獵,見者有份”(彝族)等數(shù)量不少的狩獵諺語。末句里的“安山”,指安放捕捉野獸的獵套;“見者有份”則是長期以來狩獵者們分配獵物的潛規(guī)則。打獵離不開獵狗,在四川少數(shù)民族狩獵諺語中,我們不但能感知到獵狗的敏銳和勇猛,認識到獵狗在打獵中的重要作用,還能感受到獵人與獵狗間的深厚感情:“渴了才知清泉的甘甜,打獵才知獵狗的用途”(納西族),“騎馬在外游玩九天,不如跟獵狗跑一晨”(彝族),“獨筷和不轉(zhuǎn)蕎粑,獨狗攆不到野獸”“同是駿馬,區(qū)別在蹄上;同是獵狗,區(qū)別在嗅覺上”(彝族),“鹿還沒有見到,狗就叫遍了山林”(藏族),“只會汪汪叫的狗,不是獵人的好助手”(傈僳族),“在路旁睡覺的獵狗,嗅覺靈敏的不多”(彝族)。
四川少數(shù)民族諺語中,我們還常能看到鄰近民族諺語的影響和彼此交融的情況。比如阿壩藏族中流傳的“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變成錢,還說豬無槽”,便明顯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特點。阿壩羌族諺語“真正的聾子,是那些不聽勸告的人”,與阿壩藏族諺語“聽不進勸告的人,猶如對聾子吹號”何其相似!“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彝族),“獨木難搭橋,獨箭難御敵”(彝族),“離群的羊遭狼吃,離群的雞遭鷹抓”(羌族),“人老思鄉(xiāng),馬老思林”(藏族),“叔叔半個父親,姨媽半個母親”(藏族)等諺語,則明顯融入了漢文化的因子。
二、美妙的藝術形式
四川諺語作為人民群眾的口頭創(chuàng)作,無不具有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口語性特征;與此同時,四川諺語善用辭格、巧織句式,以簡約、美妙的形式,蘊涵著廣博、深刻的內(nèi)容,堪稱“濃縮的詩”。
在句式上,四川漢族諺語主要由兩句構(gòu)成,也有一句、四句等句式的。而四川少數(shù)民族諺語在句式結(jié)構(gòu)方面則要復雜一些,比如彝族和藏族諺語,有一句、二句、三句、四句、五句的,也有發(fā)展到多段體的。藏族諺語中,一句式如“沙子里埋藏真金”,二句式如“神箭手弓不亂發(fā),聰明人話不亂說”,三句式如“毀壞莊稼的是田鼠,敗壞村莊的是強盜,整垮家庭的是懶漢”,四句式如“沒有錢去做生意,等于去買債務;沒有飯吃去找親友,等于臉面換羞辱”,五句式如“騎馬挎槍的小伙,不把父母掛在心上,盡管吃穿不用愁,有妻有兒有住房,再好臉上也無光”。其他長短句、多段句、分段句的藏族諺語,屢見不鮮。
在表達技巧上,四川諺語常常運用比喻、夸張、回環(huán)、諧音、排比、對偶、倒裝、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以增強藝術的感染力和論理的說服力??鋸埵址ㄈ纭肮嗫h趙公山,半截杵齊天”,灌縣即都江堰,趙公山海拔僅2000多米,但相對周邊地區(qū)顯得比較高,當?shù)厝苏f它高到“杵”著天了(“杵”是“挨近、抵著”的意思),當然是夸張。回環(huán)手法如“香水山水香”,指的是興文縣古宋城北的香水山,山下有水,山上有寺;“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指川西南有名的水鄉(xiāng)樂山市五通橋鎮(zhèn),這是一座被岷江、茫溪河、涌斯江(岷江支流)三江纏繞的山水園林小城。諧音手法如彝族諺語“我見到山頂?shù)奶K博就想念表妹,我看見山底的谷博便思念阿惹”,在彝語中,“蘇博”指云杉樹,“谷博”指相思樹(一說是樅樹)。諺語通過二者的諧音,形成雙關效果,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阿惹”是表姐和表妹的統(tǒng)稱,此處代指心上人。
四川諺語中,運用最多的修辭手法要數(shù)對偶了,旨在增強諺語的凝練性、整齊性和音樂美感。如“一粒入土,萬擔歸倉”,“生秧田,熟菜園”, “立春有雨農(nóng)家樂,立秋無雨萬人憂”,“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漢人再忙見肉就閑,彝人再忙見酒就閑”(彝族)等,皆以專有名詞入對,自然成趣,讀起來朗朗上口,通過簡潔的語句表達出豐富的含義,產(chǎn)生整齊和沉穩(wěn)的藝術效果。
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四川少數(shù)民族諺語具備自身特色。比如彝族諺語對比喻手法的使用,喻體可前可后:喻體在前的,如“豬狗解繩猛,駿馬勒繩猛,勇士負傷猛”;喻體在后的,如“一千個能人的想法不會一致,一萬匹跑馬的腳印不會踩一處,一百個曲子的聲音不會是一個調(diào)”。這種本體在前喻體在后的修辭方式,在漢語里相對少見,但彝族諺語中卻普遍存在,而且為人們所習用。
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四川諺語也是獨具特色。如“好看秧田難為谷”“處暑前后落白米”“黃金雖貴米下死”等諺語,按照一般語法規(guī)則看來是不通順的,但它們卻符合四川的口語習慣,約定俗成,人們聽了心領神會。有些諺語的語法,則保留了古漢語的某些結(jié)構(gòu)特點。如“聰明話早,勞碌走早”,是定語或狀語后置;“開水多喝,強過吃藥”“只要人手多,石磨挪過河”,是賓語前置。
言簡意賅是四川諺語的基本特征之一。有些諺語非常簡短,如“來者是客”“話丑理正”“事怕三編”“大欺小,來不倒 (意即不允許、要不得)”“老鴉頭上叫,謹防禍事到”等,文字雖少,卻句式完整、內(nèi)容深刻,通俗而形象。諺語“人熱則跳,秧熱則笑”,就近比喻把秧苗對自然氣候的要求用“跳”“笑”這樣簡潔的字詞生動地表達了出來。
在表達方式上,彝族諺語有說的方式、唱的方式,還有說唱結(jié)合的方式。藏族有“出口成諺,放聲即歌”的說法,有一種藏族諺語便以民歌的形式傳唱,被稱之為“歌諺”,比如格薩爾諺語。這樣的歌諺通常語句較長,多數(shù)在四五句以上,甚至有十幾句、幾十句的;它們的內(nèi)涵與歌謠、史詩唱述的情節(jié)密切相關,常常需要放到整個作品中去才能充分理解。
三、幽默的方言表達
四川不少諺語表面看起來有些粗或者俗,但仔細欣賞,卻粗而不野、俗而不庸,是雅和俗的共存與交融,具有雅俗共賞的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四川人幽默詼諧的性格。四川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省,詼諧幽默的方言語匯在農(nóng)耕諺語中被廣泛運用。如“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要表達的意思是人要勤勞,地才能高產(chǎn);如果懶惰,在深耕、施肥、澆水、除草等方面哄騙土地,那結(jié)局只能是挨餓了。“一個牛子四兩油,離了牛子沒搞頭”里的“牛子”指石頭,諺語是說在泥土中加入適量沙石成為砂石土,可使土壤疏散透氣,有利于作物生長?!坝刑餆o塘,娃娃無娘”,是把田地比作兒女,把水塘比作娘親;農(nóng)家如果不修水塘,田地便如同無娘的娃兒難以養(yǎng)大養(yǎng)好?!鞍热兰S,孬死有九成”里的“孬”,讀piè音,是“差、不好”的意思;“孬死”是“再差、再怎么差、往差了說”的意思?!坝晁纾悍诌t,驚蟄殯苕正當時”里的“殯苕”,在四川方言里特指將紅苕母子(種子)成排埋放進土里,待其發(fā)芽后再剪下苕苗移栽入土的方法?!懊⒎N栽秧吊線短,夏至栽秧有個卵”里的“吊線短”指谷穗短,產(chǎn)量低;“有個卵”與“有個屁”同義,此處是說不會有收成?!跋淖髑?,莫得收”里的“莫得”,是“沒得”的意思;諺語是說,夏天本應炎熱,秋天本應涼爽,但如果遇到?jīng)鱿?,將不利于作物充分生長和發(fā)育,造成糧食歉收?!昂逗顾蝶?,立冬油菜綿不得”里的“麥”,四川話讀mié,“得”讀dié,上下句押韻;“綿”在四川話里是“拖、拖延、拖拉”的意思;諺語是說這幾種作物必須對照節(jié)氣時間播種下去,拖延不得,否則就會因誤了農(nóng)時而影響產(chǎn)量。“水稻水稻,無水要翹”里的“翹”,是“死”的意思,四川話有“翹跟”(腳跟一蹬)、“死翹翹”的說法;諺語是說,水稻如果沒有了水,就只有死路一條。“要得秋來谷堆堆,田間管理打門錘”里的“打門錘”,在四川話里是“敲門磚”的意思,指打開門戶、打通門道的關鍵武器或竅門。這些諺語,無不具有通俗、上口的口語特征,將豐富的農(nóng)耕經(jīng)驗濃縮在幽默詼諧的生動語言中一代代傳承下來。
四川諺語的幽默詼諧,還在于豐富多彩、生動形象、自身帶“笑”的方言語匯的運用。如“狗狂吃屎,人狂有事”,“烏龜有肉在里頭”(意即藏而不露),“懶牛懶馬屎尿多”(形容懶人想方設法偷懶),“裁縫不偷布,娃兒沒得褲”,“左眼跳財,右眼跳崖”(“崖”在四川方言里讀“aí”音,“跳崖”引申為禍事),“見人屙屎溝子癢”(“溝子”指屁股,諺語是對沒有主見的跟風者的嘲諷),“夫妻不和,有個慫禍婆”(“慫禍”指挑撥離間的言行),“跟好人,學好人,跟痞子,學亸神”(“亸神”讀tǒ sén,指不務正業(yè)的游民、二流子)等諺語,其中使用的方言字詞都顯得通俗而平實,但往往綿中帶刺、柔里藏剛,非常犀利,充滿了四川“麻辣燙”特色,聽來令人會心一笑。
主要參考資料:
1.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纂《中國諺語集成·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2004年版。
2.《中國民間文學大系·諺語·四川卷》,2023年3月送審稿。
3.四川省各市(地、州)縣(區(qū)、市)1980—1990年編纂的諺語集成卷本。
作者: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