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西周青銅器何尊所見銘文可知,“中國”一詞的初義應是在天下之中建國都,其中,“國”為動詞義。其后衍生出“中原”(天下之中)等意思。
關鍵詞:中國;中原;何尊
1963年在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出現連字成詞的“中國”二字。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對于“中國”二字的含義,筆者所見近年的言說如下:
1.“‘中國’這個地名,最早指周朝的東都成周,也就是今天的洛陽。”(胡阿祥:《大地有名》)
2.“此處的‘國’字,指的乃是范圍,范圍之內地區,就是‘國之中’,簡化就稱‘中國’。”(許倬云:《說中國》)
3.“在當時的意思是指中原之地。”(李碩:《翦商》)
4.“‘宅茲中國’就是指國家的都城要選址于‘中’,都城就是‘國’,選址在‘中’的都城也就稱為‘中國’。”(劉慶柱:《不斷裂的文明史》)
5.“中國:天下四方的中心區域,指河南伊水、洛水一帶。”(龔鵬程主編《歷史大變局·形塑中國五千年》)
歸納起來,有地名說(1),地域、范圍說(2、3、5),都域說(4)。對比參酌諸說,再考諸出處語境,筆者以為劉慶柱先生之說更接近原意,愿為之作一點補證。
何尊銘文中有句云:“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此語記錄了成王追述武王的一件事:武王當年攻下商都后,就提出過新建東都洛邑的選址問題:“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這兩句正是連字成詞“中國”的出處語境。該語境是述說武王當年的一個打算,表達的是武王當年心想的一個作為:新建東都洛邑。遙想克商之后的武王,英姿勃發地佇立于伊水、洛水一帶,豪邁地說,我要選擇這個天下之中的洛邑地,新建東都,由這里治理民眾。這正是“宅茲中國”所表達的原本意思,其中“國”字,本義為“區域,范圍”。武王原話為要在這個范圍里興建一座國都;在此語境中,便由“范圍”直接引申出了“興建國都”義。至于其中的“宅”,當釋作“選址”義。《爾雅·釋言》釋“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古人修房建屋非常重視選擇吉地,“擇吉地而營之”即為“選址”義。
綜上,“宅茲中國”逐字訓詁得“選址·這個·天下之中·營建國都”,此處表達的具體意思是:選擇這個天下之中的洛邑地,新建東都。此語境中,“國”的初義為動詞義,似更精細準確地表達出出處語境的原本意思。“宅茲中國”算是細說清楚了,這正是后世歸納語“擇中建都”的意思。現在還該單抽出其中“中國”二字講它的初義了。“中國”的初義則應該是:“在天下之中建國都”。這是何尊告訴我們的。
最后,還附帶特別說明一下。“宅茲中國”里的“國”,造字本義原為“區域、范圍”,由于何尊用語的特殊背景,直接引申了動詞義的“建國都”義,而動詞義和名詞義常常相隨而來,故“建國都”使其直接包含了“國都”義。“國”字早期常用的“國都”義,其語源正在于此。“區域”——建國都·國都,從這里可看出“國”字本義與早期義的一段引申途徑,尤其是“國”字“國都”義的出處。至于拙文前引諸家之說,實為同一意思,即“中國”指“中原”(天下之中)。中國指中原這個普遍說法自然是對的,不過,這不是何尊用語的原始意思,而是其后一步的衍生義了。“中國指中原”的語源分析應是:“中”,表天下之中,指“中原”;“國”由何尊“建國都·國都”義而來:這個“國都”是名號義,而它的實地是“洛陽”,而洛陽又被認為是天下之中,故這個“國”字自然也具有了(引申)“天下之中”的含義。這樣一來,就與“中”字構成了同義并列復合詞的關系——“中國”直解“中原”便是這樣而來的。較之何尊,當是后一步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