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4.7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1654(2025)03—102—006
在漫長的科舉時代,鄉試,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科舉制度的關鍵組成部分,是選拔與輸送人才的關鍵環節,更是封建中央政府對地方社會實施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對應試者也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如開辟社會流動的渠道、提供展現才華的舞臺、給予崇高科名的機會。鄉試研究可以上溯到19世紀70年代,此后40多年,這一研究呈現出中外研究者廣泛參與、鄉試認知研究不斷走向深人、術語體系初步建立、應試過程存在多樣化解析以及時代評價不一等特點。
一、中外人士參與研究
鄉試是一項\"遲到早退\"的制度。縱覽整個科舉時代,鄉試直到元代才遲遲登上歷史舞臺,這與當時盛行的地方行省制度直接關聯,意在控制廣袤疆域中的儒學知識分子;隨著明清兩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鄉試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得到更新,成為協調封建政府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潤滑劑”,增強了封建社會的人才流動;1903年鄉試最早退出歷史舞臺,為新式學堂的建設讓路。封建官員與儒學士子均參與鄉試研究,只是二者研究方向不同。封建官員的研究旨在優化鄉試制度,實現“為國搶才”的功能,強化基層社會的治理,打破不同地域的文化隔閡。而儒學士子的研究以錄取為導向,反復鉆研儒學經籍,猜測命題可能,注重上下行文,苦練館閣書法,一切為自身入仕而服務,便于個人登上金榜,獲得舉人功名,改變自己或家族的命運,以便更好地汲取社會資源。囿于此,近現代學者形成了一種刻板的印象一一只有中國人才會關注鄉試、研究鄉試、改造鄉試,卻忽略了近代在華的外國人群體。
事實上,鴉片戰爭后在華外國人群體對科舉制度已有不少研究,關注中國各地鄉試。在態度上,他們充滿了一種敬畏之心,欽佩這一制度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所發揮的功用;在心理上,他們驚嘆于規模宏大的考場建筑、熙來攘往的文人墨客、熱鬧非凡的考試經濟、防微杜漸的規章制度。這些現場觀察的鄉試“一手資料”成為最好的素材,被用于各類文章的寫作中,其中不乏鼓吹的聲音。因為無法精準查證每一位在華外國人的原有文化背景,只能大致捕捉他們對鄉試研究的興趣。其一,多數在華外國人感到好奇的是鄉試制度蘊藏豐富文化內涵;其二,部分在華外國人好奇鄉試制度如何塑造與穩定中華文明的心理;其三,少數在華外國人則好奇鄉試制度如何捍衛中國封建社會的地方秩序。
應當辯證地看待近代在華外國人從事鄉試研究。這一現象的出現有其積極一面,至少說明了中國科舉制度曾經產生過世界影響力,“傳到外域之后卻生長為生氣勃勃的東西\"。同時,還要探查近代在華外國人從事鄉試研究的真實動機,即優化殖民策略、擴大在華利益。近代在華外國人的鄉試研究多數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受到時代背景影響。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外國殖民者開始探索殖民中國的方式。當時資本主義列強膚淺地認為,中國和美洲殖民地一樣,都屬于野蠻未開化地域,沒有得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洗禮。由此,資本主義列強先入為主地產生了一種“刻板印象”,即中國乃是由不同野蠻民族組合而成的大片自由土地,這些民族不推崇科技文明、不尊重世界貿易、不流行紳士風度。由此可見,外國侵略者基于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和文化觀念,居高臨下地審視中國的儒學文化、政治制度和生活習俗,顯示出“人上人”的狂妄心理。然而,英勇的中國人民展開一次又一次的反殖民斗爭,直接打擊了這群“人上人”。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雖然取得了最終勝利,但在對華戰爭中遭到嚴重損失,付出了巨大的成本,這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轉變對華殖民策略。由于中國的國土面積廣袤,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直接的軍事干預改為間接的政治控制,由獨自土地占領改為聯合攫取利益,由狂妄自大改為謹慎應對。為更好地推行殖民統治,在華的外國殖民者全面刺探中國各地情形,及時開展調查,全面匯總信息,擇要刊登在國內、國外報刊上,以此影響各國施政者,調整對華侵略的策略。
二、鄉試認知不斷深入
當時中外的文化隔閡較大,許多在華外國人沒有深厚的中國文化知識,因此很難準確把握鄉試制度的實質。從“鄉試”一詞的翻譯可以推斷,在華外國人對鄉試性質的認知逐步走向深入。
首先,有的在華外國人從鄉試舉辦的頻次出發,將“鄉試”一詞翻譯為TheTriennial Examination[2-3],這種翻譯重視“每三年舉辦一次”的意義,即考試機會難能可貴。面對這一難得機會,在華外國人觀察到,絕大多數中國士子都會全力以赴;正是因為投入過深,個別士子在得知未能如愿登榜后,選擇極端方式結束個人生命。甚至,少數中國士子會不擇手段,試圖以作弊的方式蒙混過關;一經查出,作弊者的結局必然是喪失生命或失去自由。在外國人看來,鄉試不僅是對個人耐心和毅力的考驗,而且要求考生在長期的努力中保持斗志,即使沒有即時的回報。同時,這也是對道德和誠信的挑戰,因為在高風險環境下,考生可能會面臨是否采取不正當手段的誘惑。此外,鄉試還是對自我控制能力的鍛煉,因為在漫長的等待期間,考生需要抵御各種誘惑,以維持專注和動力。總而言之,鄉試不僅是一場學術上的較量,更是一場對人性各方面的試煉。
然而,有的在華外國人卻反對使用TheTriennialExamination的翻譯,認為這一翻譯并不合理,一方面,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鄉試一拖再拖,并不是三年舉辦一次,若使用TheTriennialExamination一詞容易給人留下錯誤印象。另一方面,這一翻譯沒有明確區分鄉試和會試,使用時易發生混淆。因此,有的在華外國人從政治學“中央一地方\"理論出發,將“鄉試”一詞翻譯為TheProvincialExamination[4-5],開始關注鄉試的地方屬性;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后,在華外國人更偏愛TheProvincialExamination一詞,這與時代背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后,地方漢族軍閥勢力伺機而起,成為晚清政局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為了合理、合法地壯大自身勢力,地方漢族軍閥勢力將目光轉向地方鄉試,推舉自身陣營中的親信人物或同鄉故舊,使其盡快獲得舉人功名,以借機進入封建官僚體系。
受此影響,科舉制度的公正性大打折扣,逐漸淪為一個平衡封建中央勢力和地方軍閥勢力的“解壓閥”。在華外國人偏愛“TheProvincialExamination”一詞,可能是此詞強調了鄉試的地域性,即這一級別的考試往往是由一個或多個省級行政區組織的,與封建中央相對;同時體現了政治的時代轉向,即地方軍閥的崛起影響了傳統科舉制度的選材,科舉制度在實際操作中正在變成政治力量平衡和社會穩定的手段。
20世紀初,“鄉試”一詞的翻譯再度發生改變。隨著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統治危機。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清政府主張“新政”,加速教育領域的改革,掀起興建新式學堂的潮流,出現新式教育考試制度。一些在華外國人將“鄉試”翻譯為TheMasterofArtExaminations,并建立了一一對應的關系。例如,童生試幾乎等同于“文藝學士入學考試”,鄉試幾乎等同于“文藝碩士入學考試”,會試幾乎等同于“文藝博士入學考試”等。這種做法有許多好處:其一,實現教育層次的對應,將科舉考試的不同級別與西方學位體系建立一一匹配的關系,以便消除文化理解的阻礙;從某種意義上說,鄉試作為科舉考試過程中的過渡階段,相當于考生在完成學士學習后,進一步深造的階段,這與西方碩士學位存在一定相似之處。其二,確立學術成就的象征,鄉試的成功象征著考生在中國古代文學領域已有深入的造詣,體現出較高的學術成就和專業能力。其三,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通過利用西方社會司空見慣的概念來解釋中國基層科舉的現象,使在華外國人能夠有效傳遞中國教育和官僚選拔的情報或信息。
隨著在華外國人對“鄉試”一詞的翻譯從TheTriennial Examination到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再到TheMasterofArtExamination,顯示他們對“鄉試”一詞的認知走向深入。可見,隨著中外交流走向深入,外國人不再拘泥于表面的、字面上的翻譯,而是嘗試深入地理解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外國人對華研究的學術取得進步,能從歷史背景、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等方面審視、反思中國科舉制度,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對中國傳統科舉制度的價值樹立了積極的評價,意識到這一制度在選拔優秀人才、促進社會流動、維護基層秩序等方面的功用。
三、術語體系初步建立
通過梳理近代在華外國人的翻譯,可發現“鄉試”一詞被翻譯為TheTriennial Examination、TheProvincialExamination、TheMasterofArtExamination等,而每一種翻譯又牽涉不少其他術語的翻譯。
(一)以TheTriennial Examination為中心
在以TheTriennialExamination為中心的文章中,在華外國人多次論及“貢院”,并將其翻譯為TheExaminationHall。貢院是中國儒家文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場所,能夠吸引不少中國儒家文人為之跋涉百里。為什么會出現這一現象?
首先,貢院不僅是鄉試的考點,還是儒家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場所。儒家文人在貢院中互相學習、切磋,促進了儒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其次,貢院是儒家文人展示自我的場所,是其文化資本積累的具體體現。鄉試的命題主要來自儒家《四書五經》,儒家文人對這些經典的深入研習是他們文化資本的核心。鄉試不僅需要測試應試者對儒家經典的理解,還要檢測應試者的文學素養和創作能力,使之得到封建學者的廣泛認可,建立起廣泛的社會聯系和關系網絡。再次,貢院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場所,部分區域對考官和考生公開,而部分區域僅對考官公開,富有神秘主義色彩。最后,貢院在鄉試期間往往是社會活動的中心,各種文化、商業活動在此聚集,令鄉野士子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二)以TheProvincial Examination為中心
在以TheProvincialExamination為中心的文章中,在華外國人提到了更多的術語,并將這些術語建立起一定聯系。
有的人將“鄉試—童生試\"建立起聯系。從層級上看,明清時期童生試是科舉考試的初級階段,而鄉試則是科舉考試的中級階段,二者緊密銜接,童生試的順利通過是參加鄉試的必要條件。從命題內容看,明清時期童生試主要檢測應試者對儒家經典的記憶能力和基礎理解;而鄉試則在此基礎上注重考生對儒學經典的解讀、創作和評論的綜合能力。從文化意義上看,兩者都是儒家文人身份認同的重要環節,通過這些考試,文人的文化資本和社會地位得到鞏固和提升。因此,“童生試”一詞常被翻譯為ThePrefectural Examination[8]。
有的人將“鄉試一舉人\"建立起聯系。從制度設計上看,明清時期的科舉制設計出層層遞進的選拔機制,通過鄉試,選拔出具備一定文化素養和辦事能力的人才,授予“舉人\"科名。從身份轉變上看,鄉試的成功登榜意味著考生從普通生員轉變為舉人,在封建社會擁有一定地位,享受一定政治權利,甚至可以參加更高級別的會試一實現社會階層流動和政治抱負。從思想控制上看,科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枷鎖”,牢牢地控制了儒家文人的意識形態,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秩序和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舉人”一詞常被翻譯為Therecommended
,暗示出層層推薦選拔的程序。
(三)以TheMasterofArtExamination為中心
在以TheMasterofArtExamination為中心的文章中,在華外國人建構了新的術語體系。例如,鄉試參與者被翻譯為the firstdegreemen,鄉試中榜者被翻譯為TheMasterofArt,進士被翻譯為Awell-knownliteraryman等。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西方社會開始認可鄉試所代表的中國文藝成就,鄉試的本質是一種學術性考試,旨在認定應試者的文藝成就;此外,還從側面說明西方人“將科舉名位看成是一種學位\"。
術語是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橋梁,在華外國人對術語體系的建構有積極意義。一方面,有助于打破固有的文化隔閡,增進彼此的文化認知;另一方面,激發當時中國學者對傳統科舉制度進行反思—為封建時代科舉制度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一種理論支持。
四、應試過程各有分解
當時對鄉試執行過程持有不同的見解,在華外國人中存在三種見解,主流堅持“三階段”論,此外還有“四階段”論和“五階段”論。
主流觀點認為,鄉試過程以應試為主;應試分為三場,且每一場考試的內容大不相同,因此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一場考試一個階段。“三階段\"論的共性是,考生不得不與外界隔絕,蜷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忍受艱苦的答題條件,耐心開展審題、作答、生活與休息等活動。因吃不了苦,不少考生只經歷了一場考試,就被迫放棄后續考試。只有那些意志堅定和身體健康的考生,才能堅持完成三場考試。值得注意的是,鄉試不能簡單等同于文化水平考試,而是要綜合考察應試者的道德品質、知識儲備、文化水準與身體素質,使應試者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在“三階段”論的基礎上,個別在華外國人認為“應試一放榜\"密不可分,因此放榜也要算成一個階段。這無疑強調了閱卷放榜階段的重要性:其一,閱卷過程直接決定了考生的成績,具有權威性、嚴謹性、公正性,體現出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標準;其二,閱卷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當時封建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和學術方向;其三,放榜環節決定了哪些士子能夠通過考試,獲得“舉人”的名號,左右個人的命運一—激勵更多的士子投身于文化研究和創造中;其四,放榜結果直接關系到后續的會試和殿試,為封建政治和社會治理輸送新鮮血液。正因如此,少數人榜上題名、喜氣洋洋,多數人則名落孫山、鐸羽而歸。這一階段一直延續到重陽節,各地的放榜時間通常安排在重陽節前夕(thelistofnamesisboundto be set up before the festival of chung-yang)[8]。這一現象可能出于以下幾種原因:其一,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望遠的習俗,在這個時間放榜象征著上榜者可以青云直上、步步高升,寄托了對新榜舉人的美好祝愿;其二,重陽節前后氣候適宜,多為秋高氣爽,放榜考生和群眾容易集聚,一同分享中舉的結果;其三,重陽節和鹿鳴宴的合辦產生了疊加的效應,使鄉試吸引更多的社會關注,聲勢浩大地向地方社會普及科舉文化。
在“四階段\"論的基礎上,個別在華外國人還提出“五階段”論,認為考前也是不容忽視的階段,再加上應試的三個階段和閱卷放榜階段,一共為五個階段。考前為第一階段,從獲得鄉試資格到參加鄉試大致持續一個月,各地生員像候鳥一樣,準時聚集在貢院周邊(rathermoreofgraduatesassembled),提早做好參與鄉試的各種準備;與此同時,鄉試組織者和監管者需提前進入貢院,打掃衛生、布置考場、安排人員、準備試卷、提前演練等,為鄉試的成功舉辦奠定必要基礎。
五、時代評價褒貶不一
近代在華外國人對地方鄉試的看法呈現出分歧,既有贊譽也有批評,反映出鄉試是一項具有多重性質和影響的復雜制度。
贊賞者不吝其詞,地方鄉試以其周密的組織和管理而著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關鍵方面:其一,交通優化,為了確保考生能夠順利到達和離開貢院,地方當局會改善城市周邊的陸路和水路交通條件,包括維修官道和橋梁、確保道路暢通、提供經濟型客棧等;其二,引導服務,安排專門人員負責引導考生,幫助他們找到貢院和相關設施,做好鄉試期間對考生的服務;其三,治安維護,創設一個安全的考試環境,加強夜間巡邏,加緊盤查可疑的流動人員,維護貢院周邊治安,預防可能的犯罪行為;其四,完善人口管理,組織有序的疏散措施,防止因鄉試導致的省城人口驟增或驟減;其五,嚴格執行考場的紀律,對任何舞弊行為采取“高壓\"態度,盡量維護地方鄉試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批評者對鄉試的考試內容局限、創新能力缺失、作弊行為頻現、政治腐敗滋生、制度設計缺陷等提出了尖銳批評。其一,鄉試制度側重于對儒學經典的記憶和解釋,而忽視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種偏頗阻礙考生的思維發展,造成所選拔之才難以適應資本主義制度的挑戰。其二,由于考試內容的局限,鄉試無法提高所在地的創新能力。其三,鄉試作弊千奇百怪,尤以“夾帶”居多,這樣不擇手段的舞弊行為嚴重破壞了鄉試的公平性。其四,鄉試作弊的背后是政治腐敗,許多不正之風已刮入鄉試中,形成了錯綜復雜的網絡,加劇了封建官僚體系的僵化和衰落。其五,鄉試的設計未能充分考慮廣大民眾的福祉,反而成為既得利益者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可見,批評者普遍認為鄉試制度要深入改革。
六、結語
通過利用在華外國人的史料研究晚清鄉試,可拓寬學術視野、樹立正確觀念并形成辯證評價。一方面,這類史料是明清科舉研究中新材料的重要補充,但2008至2021年間發表的相關論著顯示,其利用程度遠遠不足,制約了中國科舉研究走向國際化。另一方面,研究時需要時時警惕近代在華外國人研究科舉的初衷多為其殖民統治服務,應持有堅決批判態度。同時,對清代鄉試制度應客觀評價其在人才選拔、文化傳承、社會流動等方面的正面作用,以及受時代局限而滋生的弊端,推動這一研究走向深入,增強其學術性、全面性和客觀性。
鄉試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智慧的結晶,它在歷史上對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重建基層社會秩序、加強傳播儒學文化以及培養學術精神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盡管時代變遷,但鄉試制度中所蘊含的這些核心價值和原則,對于現代社會仍具有深遠的啟示和影響。因此,需要充分挖掘鄉試制度的歷史經驗,“堅持文化精神的永恒\",并向現代社會主動轉化,使之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9]劉海峰.“科舉學位說\"可以確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Z2):69-73.
[10]許露,李曉.新文化史視角下黔北遵義鼎甲樓及其進士文化探析[J].教育與考試,2021,(2):34-4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incial Examination Research of Foreigner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1870-1911)
Li Xiao
The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angxi University for Ethnology,Nanning,Guangxi, 530006
Abstract:TheProvincial Examination constituted apivotal component of China's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functioningasaconduitfortheidentificationand mobilizationof gifted individualstothe feudal government.The earliest known studyof thissubject dates from the 187Os,when foreigners were the primary researchers in China.Theresearchon the rural examination system by foreigners in China exhibite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withtheobjectiveof enhancing the implementationof colonial governance.Theseinclude the extensive involvement of both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the progressive enhancement of comprehension regarding theexamination,the initialestablishmentofaterminological framework,andamultifacetedexamin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process.Aditionally,there was a diverse evaluation of the examination's role and significance during different historicalperiods.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which encapsulated the knowledge of theancients in China,possesses numerous advantages and continues to be illuminating to this day.
Key Words: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Research of Provincial Examination,Historical Materials on Imperial Examinations
(責任編輯:劉清華)
更正:《考試研究》2025年第2期第55頁表1第3列倒數第2行,\"014(language testing andassessment,LTA)素養\"應為\"LTA(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素養\"。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