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這門藝術形式,基本上被地球上所有人類共同喜愛和欣賞。世界上什么時間有了電影藝術呢?1895年,法國攝影師盧米埃爾拍攝了第一部電影《火車到站》,由于膠片上的畫面清晰,把各種人物、自然環境、美術音樂、燈光技巧集于一身而呈現在觀眾面前,于是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熱烈歡迎,電影世界到來了。
拍獨一無二的中國電影
僅僅在10年之后1905年,在傳統藝術遍地開花的中國,也拍攝了第一部中國無聲京劇電影《定軍山》,而且在該年12月28日于北京放映。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電影,而且也是世界第一部京劇電影。這是傳統國粹藝術和西洋藝術巧妙結合的產物,它拓寬了文藝形式,從舞臺走上了銀幕,從而使電影藝術在中國蓬勃發展起來。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也可以說是京劇《定軍山》的電影紀錄片。這部電影是怎么出爐的呢?這便與一個老照相館有關。話說清朝末年,在原北京宣武區今西城區的新華街琉璃廠土地祠內有一個豐泰照像館,經理任景豐(慶泰)。這可是個不簡單的中年人,原籍遼寧沈陽市,殷實富戶出身,早年曾留學日本學習照相技術,歸國后就開了這座照相館,在當時也是非常享名的大照相館。他還經營著其他實業,用賺來的錢購買先進的照相器材、膠卷等。當時他看到法國人拍攝了電影,那時中國上演的電影都是舶來品,被歐美電影所壟斷。任景豐是一個有愛國心的商人,他就暗下決心也要拍電影,做中國拍電影的第一人。拍什么呢? 拍洋人沒有只有中國才有的。那最典型的莫若拍中國的國粹——京劇,對,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藝術和文化,是世界上所有洋人都沒有的好題材。那么拍攝哪一位京劇藝術家,哪一出劇目能夠贏得中國觀眾的叫好而一炮打響呢?于是他想到了有伶界大王美譽的譚鑫培。
這位譚派老生的創始人,譽滿全球,老譚大名如雷貫耳,被大文人梁啟超贊為“四海一人譚鑫培,聲名卅載轟如雷”。而在梨園界,所有唱老生的,更有“無腔不學譚”一說,擁有廣大的觀眾和戲迷票友,每一演出則萬人空巷,一票難求。他若能擔任影片的主角,那不是最理想的人物嗎?可是這位被人尊稱為譚貝勒的大藝術家,他能夠答應嗎?
為什么這位任經理有這么大的顧慮呢?原來他聽說這位譚貝勒脾氣很大,對待王公大臣,一向不卑不亢,一向不以自己所從事的京劇藝術低人一等,對自己所創造的譚派藝術,更是十分珍愛。他有那么多的好戲,可是對傳人要求十分嚴格,從不亂收門人弟子。那么好的唱腔,灌的唱片卻很少,只有六七張。雖不能說敝帚自珍,但確實對自己的影像和唱腔藝術不肯輕易示人。但他又充滿了極大希望,一是他聽梨園行的熟人講,這位譚貝勒雖然對自己的藝術珍愛有加,不肯輕易授人,但他對旁人的優秀藝術,不論是昆曲還是秦腔、梆子,還是同行,誰好學誰,大膽融合化用,令其成為自己藝術中的血液,從不固步自封,所以才有譚大王的稱號。還有一節,譚鑫培家住琉璃廠東邊的大外廊營胡同一號,而豐泰照相館就開在琉璃廠中的土地祠里 ,兩家是緊鄰的街坊,這關系豈不更進了一層。想到此,任景豐經理作出大膽的決定,要去譚門拜訪譚大王。
驕陽之下連拍三日
當任景豐邁著緩慢的步伐,扣開了譚鑫培府的大門,見到了這位目光炯炯、精神矍鑠的小老頭時,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說明請他協助拍京劇電影的來意以后,出乎任經理意料之外的是譚大王略做沉思后,馬上答應了任經理的請求,并且決定拍攝的劇目是自己最拿手、最精彩的戲碼《定軍山》。
京劇 《定軍山》這出戲文武并重,頗有故事性,尤其動作性強,譚大王對此戲極為珍視,據說每年農歷大年初一,伶界大王譚鑫培都要演這出戲,而且把劇名改成《一戰成功》。在這出戲中,譚鑫培把蜀漢老將老黃忠武藝高強而且不服老的性格,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舞臺上。有的戲曲老雜志上講,該劇譚大王每年只演一次,而且他扮演的黃忠,別出心裁,黃忠的第一次出場,不從上場門上,反而從下場門所謂“青龍門”上場。過去說法,從此門上場大吉大利,筆者以為不盡然,恐怕是這個不一般的出場,讓廣大觀眾從一開場便覺得伶界大王果然與眾不同,從而增加了觀眾對這出戲的興趣和期望值。再從當下來看,這出戲也是自譚鑫培之后譚門五代最拿手的杰作之一。
問題談妥以后,任景豐就做了妥善的準備工作。拍攝場地就設在土地祠中豐泰照相館的中院,用白幕布作為背景,他從法國買來當時最先進的手搖木殼攝影機,又買了大量的膠片。他是當然的制片人,又兼任導演和技術指導,由豐泰的照相師劉仲倫擔任攝影,于1905年7月,請來了伶界大王譚鑫培,這一年也正逢譚老爺子60整壽。在這仲夏時節,他邁著矯健的步伐來到了土地祠豐泰照相館的中院,由班社的盔箱師傅幫助譚老爺子穿上了那身黃忠老將威武的黃硬靠,并且準備好黃忠手使的造型奇特之古月刀,一切就緒,只等任導演一聲令下便開始拍攝。
為什么要選擇在驕陽似火的夏季呢?因為拍攝這個《定軍山》影片的燈光全憑著自然光,只有陽光充足亮度才夠,畫面才清晰異常。也就是說,拍攝的時間也只有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這六七個小時,這是光線最好的時候。當一切準備停當以后,譚老爺子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幕布前,任導演一聲令下:開始!劉技師立刻拿起了木殼手搖攝影機的搖把,均勻地搖了起來。譚老爺子首先演出了京劇《定軍山》中的“請纓”片段。盡管老爺子胸有成竹,動作嫻熟,已經是演了一二十年的拿手戲,但面對攝影機,動作的快慢、步伐的大小,卻都要聽任導演的,動作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要均勻 ;步伐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為都要在畫面的中心不能出鏡??梢哉f在這簡陋的條件下,譚老爺子這么高的聲望,拍這個電影還是無聲的,確實是費盡心力。而最后,這一場“請纓”拍攝成功 ,僅僅是一盒膠片,三分鐘。第二天繼續拍攝老黃忠“舞刀”的一個片段。只見譚老爺子抖擻精神,把這口刀前后左右舞動起來,但見刀花滾滾、上下翻飛……又一個白晝過去。拍攝過程雖然艱苦,但還是順利成功 ,又拍了一個三分鐘的?片。最后一天又是赤日炎炎的好天,這一天是拍譚大王《定軍山》最后的一個精彩片段:“交鋒”。已經拍攝兩天了,按說已有了豐富的經驗,應該拍攝很順利吧。但是這一天偏偏出現了不順利的插曲 ,原來技師劉仲倫面對譚鑫培精湛的演技,漸漸著了迷,竟進入了戲中,甚至忘記了搖他手中的攝影機搖把,等他驚悚過來,有一大段戲,他竟然沒有拍上,這一卷膠片也就成了廢品,幸虧任經理早有準備,購買了10盒膠片的備份。于是,只好換上一盒新膠片,重新拍攝。雖然費了不少勁,幸好天氣沒有變,既沒有陰天也沒有下雨,還是陽光普照,最終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把老黃忠“交鋒”大戰的精彩場面拍攝完成,同樣是三分鐘,于是這個京劇《定軍山》的無聲電影全部拍攝成功。
下一步,似乎也沒有什么大的后期制作。京劇電影《定軍山》成品一共能放映10分鐘。任經理決定在當年也就是1905年的12月28日,在前門外大柵欄的大觀樓影院放映。為什么要安排在這一天電影首映呢?任經理頗有匠心地考慮到:第一,世界上的第一部電影《火車到站》,就是在十年前的12月28日上映的。我們中國電影,雖然年份不能相同,但起碼我們可以月和日相同,要差也要差一個整數;第二,這一年又正逢譚大王的60整壽,也不能破了這個整,所以就選擇了這兩個“整”同時存在的年底放映。
另外,京劇電影《定軍山》不是無聲的嗎?任經理也會想辦法,他請來了譚家班社的全部文武場面,樂隊中演奏胡琴、鼓板、大鑼、齊鈸的人員都來到了大觀樓影院,當影片放映時,班社樂隊便工作起來,一時絲弦響起、鑼鼓齊鳴,變無聲為有聲,與舞臺演出也差不了多少。影片觀眾可以說蜂擁而至,萬人空巷,一時成為老北京人街頭巷尾的話題。伶界大王譚鑫培的身價更上一層樓,甚至成為京師的一大新聞。雖然京劇《定軍山》電影,僅僅是10分鐘的無聲電影,但是,它的意義是十分偉大的,從此以后中國有了自己的電影,而且這部電影在當時的國際上,是唯一的一部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文化、中國藝術、中國故事的杰作,在彼時世界上更是唯一的一部京劇電影。
從此,中國人拍攝電影的新紀元開始了,不久以后中國電影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打破了外國電影壟斷中國電影市場的局面,殖民文化從此也受到了一定的抵制。這就是京劇電影《定軍山》出爐的始末。不愧人們稱任景豐是中國電影之父,而伶界大王譚鑫培更為中國電影的誕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