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杰出的電影藝術家于洋老師的葬禮上,我又見到了黃小雷。那天,影視界去了很多大咖,諸如陶玉玲、蔡明、宋春麗、葛優、管虎、賈樟柯等,他們當中有的人吊唁后匆忙離去,有的則被媒體或者影迷拽著接受采訪,只有黃小雷等幾個人自始至終在現場迎來送往忙前忙后。見到我,幾句寒暄后,特意拿出手機和我加了微信。
初識
初識黃小雷,還沒有微信這社交方式。當時,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原《電影人物》欄目定下了他的選題,我立刻請纓。如果梳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影壇偶像級的男演員,一定不能忽略黃小雷——當年《今夜星光燦爛》《鄉情》等影片風靡大江南北。
至今,我還記得采訪黃小雷是在深秋時節。站在北影小區最南頭的一幢宿舍樓下等黃小雷下班歸來,幾枚銀杏葉翻飛飄下,落在我們的肩頭,又飄落在地上,就像電影《阿甘正傳》中那根飄飛的羽毛。按照約定的時間,準時準點,過來一人:平常至極的服飾,工工整整,看上去正式且嚴肅,最讓我詫異的是他居然騎著一輛自行車,那輛自行車即便不上鎖放在大街上也不會被偷走,因為老舊。
來者正是我心中的大明星黃小雷。
簡單寒暄后,他帶著我們上樓進到家中。家中陳設沒有絲毫奢華的裝修和鋪排,從家具到家用電器一應普通且樸實,而且十分潔凈和整齊。
墻上有一幅畫,畫的是馬,還有一幅字是“天馬行空”,問為什么都與馬相關,記得黃小雷說:“我覺得自己性格中缺少奔放,所以就掛了馬來激勵自己。 ”
名氣
黃小雷的演藝之路非常偶然:他出生在北京;初中畢業,被分到北京第二汽車制造廠擔任車工。五年后,隨同工廠工友去勞動人民文化宮觀看游園晚會,被北影廠當時負責招收新人的俞立文發現,經招考進入了北京電影制片廠,從20歲到25歲期間,參演了《沸騰的群山》《萬里征途》《大河奔流》《婚禮》《元帥之死》等多部影片,這些人物的魅力在于平凡而真實可信,在平淡中寓新奇,曾經兩次榮獲北影的“青年演員進步獎”。曾因在電視劇《朱德》中成功地飾演朱德,獲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首屆學會獎,這個電視劇還榮獲過西南地區電視評比特別獎。主演了《今夜星光燦爛》《鄉情》等影片。尤其是在第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鄉情》中,黃小雷用心塑造了田桂這個角色,一度成為工農兵形象的最鮮活的代言人。
黃小雷說自己從來沒有想到要當一個演員,他來北影廠之前已經在工廠出徒當到師父了,當的是車工,每天八小時工作制,但是會加班,加班的話每天就要工作十四個小時,比較辛苦,但是很快樂,他從來都是按時按量完成工作指標。
說到自己為何幸運地出演這些角色,黃小雷總結為自己做事兒很認真。
問他五年的工人生涯留下什么印象?黃小雷說,踏實工作,尊重他人,“一定要尊重人,這樣你自己也會被尊重。”
黃小雷從不把自己當作演員,即便已有名氣,也經常做一些劇務的活。出外景拍片,即便他是演員,也還會和劇務組的師傅們一起,坐押運道具的悶罐車。那種車人上去以后,門一關,整個黑咕隆咚,吃飯就是用酒精爐煮面條拌黃醬,從北京押運到開封,一走就是近一天的時間。
當問到“一個小有名氣的演員去干這些體力活,不覺得沒有面子嗎?”時,黃小雷搖搖頭,表示在北影廠總覺得自己是新人,就得學習,就得多體驗。每一次做這些劇務的活,他都當成生活體驗,對塑造角色特別有幫助。
北京電影制片廠已故老演員俞立文曾在接受我們采訪時說,一開始,有人覺得黃小雷是在裝樣子,但時間一長,都發現黃小雷是真實的,就是那樣一個踏實的人。
副團長
那次拍攝,我們還去拍過黃小雷的辦公室。其實,那時候他已經不再當演員。他在1994年成了北影演員劇團的副團長,又在2000年,擔任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藝術創作人員中心黨委書記和副主任。但他辦公室的陳設極其簡單,甚至可以說是簡陋:不足十平的空間里,擺放的都是老式的辦公家具。黃小雷解釋說家具都是以前其他部門用過的,有個地兒能辦事就成。
后來,我們才知道,這個小房間卻是很多北影老演員們愛去的地方:
“坐在那里說說話,敘敘舊,還能找到以往的感覺。不錯。”
已故電影大師謝鐵驪雖然是大導演,但也歸屬藝創中心管。只要到藝創中心開會,他都會到黃小雷的辦公室坐一坐,說說話。他說,黃小雷絕對不會對領導一面對下屬一面,從來都是一視同仁,什么事情找到他,他一定想辦法幫你解決。還特別補充了一句:
“黃小雷雖然在演技上不是出類拔萃的大演員,但是,在人品上確實這個。”
謝老爺子高高地豎起了自己的大拇指。
曾問黃小雷,從事行政工作是不是很枯燥?
黃小雷回答說那是自然,尤其是從事過演員行當的這種體會就更加深刻,不過這也是工作。當演員是工作,干行政也是工作,既然組織上信任,就不應該想三想四,只有干好。不過,黃小雷也表示,他內心其實還是喜歡當演員,因為演員可以讓他觸摸更多的人生層面。
問,既然更喜歡當演員為何見不到參演劇目呢?
黃小雷淡然一樂,說現在的主要工作是做行政,其他的都得為這個服務。
問,有沒有因為比較而感到失落,例如和當下的年輕演員比較,和同時代某位所謂“腕”比較。
當時,黃小雷沒有立刻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問我們他像五十多歲的人嘛?看到我們一致搖頭,他說:“年輕是因為有好的心態,生活對我已經很公平。我把屬于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我從不和任何人比較,更不會和時代計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不攀不比,不忘初心,這樣自己會快樂。”
說得坦然。
在采訪過程中,黃小雷不止一次地說,希望我們多采訪采訪和他同時代的其他演員,然后列舉了一長串的名字,那些演員對很多觀眾來說的確早已經被淡忘了。他說得非常誠懇:
“他們也都是為中國電影事業奉獻過青春的人。”
其實,一個國家電影事業的發展,不僅僅是由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演員、導演做出了貢獻,更多的是由一大批自始至終都默默無聞的人在推動在傳承,就像黃小雷。
清水無香真滋味。
現在推算起來,黃小雷也已經退休,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
發微信給黃小雷,說想寫一篇有關他的稿子,隨即就收到了回信:好的,不急,有時間我們再聊一聊。
問,現在出行還是騎自行車嗎?黃小雷回信息說,一般是騎電動車,更多時候是坐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