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是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早在金朝時期,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寧宮,太液秋波成為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筑大都時,將太液池圍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圍布置了三組宮殿,即大內、隆福宮和興圣宮。元朝的太液池相當于今日的北海和中海。明代在北海和中海又修筑了建筑群。新中國成立后,中南海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所在地,成了全國人民矚目的地方。
從清朝末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由于戰亂頻繁、財力匱乏,這片水域已經有上百年沒有進行過清淤疏浚了。北平(后改為北京)解放時,中南海湖底淤泥擁塞,水面雜草叢生,在炎熱的夏日里,污水四溢、臭氣彌漫,不僅使居住在這里的中央首長深受其害,也嚴重影響了北京市的環境。當時人們走過中南海和北海附近時,都要捂著鼻子而過。
公安中央縱隊受命疏浚
1950年4月,北京市政府決定將疏浚中南海和北海作為本年度市政建設的重要任務。北海疏浚由市衛生局組織社會力量進行清淤,中南海的疏浚任務交給負責中央首長警衛和執勤任務的公安中央縱隊完成。
按照中央的決定和北京市的安排,公安中央縱隊黨委研究決定,縱隊的警衛和日常工作由公安中央縱隊司令員吳烈負責,疏浚任務由縱隊政治委員鄒衍組織縱隊兩個師實施。
具體任務是:先把這兩個海子里的污水排凈,再把多年來沉積在湖底的污泥清除運走,時間僅為50天。因為一進入雨季,工程就無法進行。根據這一情況,司令員吳烈和政委鄒衍研究后決定,每個師派出2個團的兵力參加清淤,公安縱隊第一師負責中海,第二師負責南海。中海大一些,預計清除淤泥近9萬立方米,需動用兵力4700人。南海預計要清除淤泥6萬多立方米,需動用兵力3300人。
公安中央縱隊成立了“中南海清淤工程指揮部”,由政治委員鄒衍擔任總指揮。兩個師也都成立了清淤工程指揮部,從師機關抽調部分人員和懂工程的干部參加,并分成幾個工作小組,協助領導開展工作。
部隊經過教育動員后,于4月中旬開進城里。部隊到中南海施工現場后,沒有營房。為不給首都人民添麻煩,不影響中央首長辦公和休息,部隊見縫插針,擠住在倉庫、棚子、過道、破廟里。居住條件十分差,但指戰員們毫無怨言。
正式開工前,為了摸索經驗,縱隊工程指揮部組織第一師二團四連進行試挖,并組織各施工連隊的領導觀看。四連的干部戰士干勁十足,但初次干這種活一時找不到門道,戰士們在污水沒有完全排凈情況下,就爭先恐后地下去挖泥,結果不是鍬插下去拔不出來,就是人也陷進了淤泥里。全連干了一個上午,沒出多少活。
看到這種情況,政委鄒衍心中十分著急,他把工程技術人員找來研究解決辦法。經過商量,最后決定先在中海的中央挖一條深深的排水溝,把湖底沒有完全排出去的水先排干凈,這樣就好挖多了。為方便施工,他們還在排水溝兩側的淤泥上都鋪了跳板,戰士們踩在跳板上面干活,再也不往淤泥里陷了,施工效率大大提高。
克服重重困難完成疏浚工程
清淤工程全面展開后,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主要是挖泥的人多,運泥的人少,挖得多,運得慢,造成挖泥的人窩工,而運泥的人卻累得要命。運泥靠的就是戰士們的一副肩膀,再加上一條扁擔兩只土籃,一個來回要走幾百米。如果多安排一些人運泥,受路窄和跳板上來往人員互相碰撞等因素制約,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癥結是施工組織問題。對此,縱隊工程指揮部研究討論,采取了兩條措施:一是把挖泥的和挑泥的人數比例搞適當,盡量減少窩工問題;二是把運泥的路線進行調整,去路和回路分開,各走各的路,解決往來人員互相碰撞干擾的問題。問題解決了,工程的進度也明顯加快。
后來清運出來的淤泥多了,往城外運輸的車輛又不夠用了,市衛生局組織的500輛馬車根本運不完這么多的污泥,大量的湖底臭泥像小山一樣堆在中南海的紅墻外面,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和市容衛生。上級工程指揮部門從外地迅速調來一個汽車團,可裝車的速度又太慢了。為了早日完成任務,縱隊領導決定從挖泥的人員中抽出一部分人員,利用晚間集中突擊裝車。就這樣,僅一師的部隊就幫助裝了10900多車污泥,戰士們這種不計分內分外,自覺多作貢獻的精神受到了上級領導的表揚。
湖泊清淤是一項重體力勞動,可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財政困難,技術裝備落后,在清淤勞動的現場,現代化的大型設備一臺都沒有,完全靠的是戰士們的肩膀和一雙手,靠的是戰士們的鐵腳板。
戰士們高昂的革命斗志和熱情,來自縱隊堅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工之前,師團兩級按照縱隊要求,分別召開了動員大會,在官兵中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思想教育。兩個師還出版了油印的《疏海快報》,及時通報施工進度,交流施工經驗,表揚好人好事。各連隊都出了黑板報,工地廣播站隨時宣傳上級指示,交流清淤中的好方法。縱隊政治部還組織師里的文藝隊到工地利用唱歌、快板等形式鼓舞士氣,各單位還適時開展勞動競賽和爭當突擊手活動,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調動和鼓舞了戰士們的勞動積極性。工地彩旗招展,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按市工程局的最初計算,每副土籃子裝泥20公斤,每人每天挑50趟,需要走30公里的路,這樣的勞動強度已經不低了。可在實際勞動中,戰士們的勞動強度都大大地超過了這個數值。一個人經常挑上40至50公斤,擔子一上肩就箭步如飛,壓斷的扁擔、木杠子不計其數。第一師三團有一個班,戰士們為了多挑泥土,每人每次都挑4個土籃子,總重量達到了75公斤。還有一個叫薛玉琪的戰士,甚至用2只需兩人抬的大筐挑土,一次挑100多公斤。第二師有個戰士叫劉文勝,大個兒,他使的筐大,裝的泥多,走得又快,一天的挑土量就超過了規定的27倍,創造了中南海清淤工地個人日挑土量的最高紀錄。
公安中央縱隊的戰士們生龍活虎地干活,可那時部隊的生活條件很差。四五月份正是青黃不接的季節,蔬菜肉食很少,主食就是高粱米。部隊進城施工沒有現成的營房住,又不能住在市民家里,只能臨時借住于倉庫、工棚、樓道和地下室里。很多住處低矮潮濕,沒有陽光,有的霉氣刺鼻,蚤蟲遍地,戰士們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生活,從事著艱苦繁重的勞動而沒有絲毫怨言。
勞動中,干部與戰士們同甘共苦,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對戰士起到了鼓舞和表率作用。第一師三團政治委員宿燦平時體質較弱,但從開工第一天起,他就堅持在工地上與戰士們一起勞動。他時而挖泥,時而挑土,干起活來和普通的士兵沒有什么兩樣。
經過公安中央縱隊指戰員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南海清淤任務提前告捷。最后統計,第一師清挖淤泥13萬多立方米,工期用了20天;第二師清挖淤泥8萬多立方米,工期也是20天,都比原來的計劃提前了30天。
文明之師,愛民之師
在清淤過程中,戰士們挖出了不少珍貴的東西,有金銀、玉器、銅器、陶器、珠寶、銀圓、鐘表、武器、彈藥等。尤其在中海和北海相連接的那個橋的下面,挖出了五六個銀圓寶,造型像小船一樣,每個都有50兩重(舊制16兩一斤)。在另一個地方還挖出了一個金佛,價值不菲。
但是有一件傳說中的東西沒有找到。據說,慈禧太后有一年在湖中放生了一條大魚,隨這條魚還投放了一個相當貴重的物件,部隊清淤開始前就有人提到這件事,但在清淤過程中始終沒有找到。這些珍貴的東西收上來后,吳烈和鄒衍組織人員認真進行清點,并詳細進行登記,然后如數上交到了中央辦公廳,為此,他們還辦了一個小型展覽。
我軍是文明之師,愛民之師,在公安中央縱隊清淤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清淤部隊住的條件很差,周圍老百姓看了心里很過意不去,不少人主動要求戰士們搬到自己的家里去住,都被戰士們婉言謝絕了。這么多部隊進城清淤,主副食供應都要在城里解決,4月正是市場上蔬菜和副食品供應比較緊張的時候,為不影響城里老百姓的生活,戰士們寧可頓頓吃咸菜,吃冬季貯藏的干菜,也不到市場上同老百姓爭買青菜。戰士們為了早日完成任務,幾乎都是早出工晚收工,為了不影響駐地附近市民休息,各連隊都改變了過去吹哨集合,列隊報數的做法,早上起床盡量不開燈,洗臉吃飯不說話,拿放工具動作輕,列隊走路腳步輕。老百姓對子弟兵更是關愛有加,他們在戰士們還沒有收工時就幫著打好了洗臉水,有的在出工后就到戰士們住處翻找他們該洗的衣服,等戰士們發現時,衣服早已晾干,疊得整整齊齊放在床鋪上了。人民群眾的擁軍熱情使戰士們深受教育和鼓舞。
最讓指戰員們高興和受鼓舞的是中央首長對施工部隊的關懷。中南海清淤工程開始不久,周恩來總理雖日理萬機,仍時刻關懷著施工部隊,不止一次地到施工現場了解情況。向公安中央縱隊的領導和各級干部,詢問施工情況,囑咐大家一定要吃好睡好,不要把身體累壞了。中南海有時舉行文藝演出,周總理指示有關部門,給施工部隊發一些入場券,讓施工部隊輪流派代表進去觀看,干部戰士都很感動。
1950年4月13日,是公安中央縱隊干部戰士終生難忘的日子,毛澤東主席親赴清淤工程工地看望部隊,和戰士李憲本、譚法欽、呂同慶等同志親切交談,問寒問暖,十分關心部隊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情況。毛主席的親切關懷,極大地鼓舞了施工部隊的勞動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