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自五卅慘案發生,中華民族獨立運動震撼世界之偉大影響,則所耳聞目睹焉。”這是蔡元培撰寫的一段文字。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專題展廳,“熱的血——紀念五卅運動100周年文物史料專題展”的開頭,一塊殘碑映入觀展者眼簾,其中就有這段文字。
展覽名為“熱的血”,讓人能夠聯想起五卅運動期間,1925年6月中共中央創辦的第一份日報《熱血日報》。這份由瞿秋白主編的報紙,為推動五卅運動的發展和進一步掀起全國范圍的反帝愛國高潮作出重要貢獻。
“從這一名字就可以生動呈現當時的革命激情。”中共一大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薛峰介紹,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五卅運動,是中國工人運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華民族不畏殘暴、反抗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運動。“它大大促進了群眾的覺醒,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彰顯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價值。”
2025年的上海,入夏時間格外早。在孟夏的輕風中,5月15日,位于普陀區澳門路300號的顧正紅紀念館,紀念顧正紅烈士犧牲100周年紀念活動正在舉行。

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上海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五卅運動100周年,也是顧正紅烈士犧牲100周年。來到現場的普陀區勞模先進代表們紛紛講述著這幾個“100周年”概念的內在聯系。
1925年5月15日,20歲的日資內外棉七廠工人顧正紅在與日本大班(相當于廠長)爭執期間,連中四槍,就在這里倒在一片血泊之中,兩日后因傷勢過重,壯烈犧牲——如今在紀念館可見“顧正紅烈士殉難處”碑。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南方的大革命熱潮還未席卷上海。然而,在遠東第一大都市,許多矛盾已處于激化狀態。顧正紅的犧牲,正是矛盾達到一個高潮時的核心事件。難道日本紗廠大班,或者說其背后的帝國主義有槍,有強大的武裝力量,中國的工人運動就該暗淡下去,偃旗息鼓?顯然,單以顧正紅的犧牲來看,都不是如此。有現場目擊者日后還原了顧正紅最后的斗爭過程——當他的大腿被子彈擊中時,仍振臂高呼:“工友們,團結起來!”當再次中彈時,他抓住樹干,號召工人繼續斗爭,直至連續中彈并被刀猛砍后昏迷不醒。

回看這一矛盾激化的過程。1925年2月,日商內外棉八廠工人因“反對東洋人打人和無故開除工人”舉行大罷工,史稱“二月大罷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上冊》記載:“中共中央專門組織了指揮這次罷工的委員會。先后參加罷工的有22家工廠的近4萬名工人。日本資本家為避免重大經濟損失,被迫答應工人的部分要求,承認了工會組織。4月間,青島日資紗廠2萬多名工人舉行罷工,歷時22天,在黨組織的領導和上海等地工人的支援下取得勝利。”為鞏固和擴大工人階級的組織,加強對全國工人運動的領導,1925年5月1日至7日,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大會決定正式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共產黨員林偉民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兼總干事,劉少奇、鄧培等當選為副委員長。大會通過了《中華全國總工會總章》,宣布取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由中華全國總工會統一領導全國的工會。
1921年因家鄉江蘇濱海發大水而跟著母親帶著弟妹逃難上海、投奔父親的顧正紅,此時已經經歷滬西工友俱樂部學習數月。在二月罷工中,顧正紅參加了工人糾察隊與罷工鼓動隊,沖鋒在前、斗爭在先,表現出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二月大罷工”之后,日商紗廠一度與工人達成復工協議。可5月7日,上海日本紡織同業會開會議決,拒絕承認工人組織的工會,要求租界當局及中國官方取締工會活動。5月15日,日商借故將內外棉七廠工人騙離工廠,將內外棉七廠大門緊閉,并貼出公告關廠停工,還拒發工人工資。顯然,這是在破壞復工協議!這才有了顧正紅帶領工人沖開廠門,欲與日方評理。可哪有什么理好評?顧正紅和工友們得到的是日本大班的毒打,好幾個工人被日本人打得頭破血流。顧正紅見狀,當即率領工人們沖進物料間,拿起打梭棒,挺身自衛。當日本大班看到顧正紅等人拿起“武器”,遂立即開槍……

顧正紅的犧牲,以及當時十余名工友被打傷,并沒有嚇阻中國的工人運動。在顧正紅遭槍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通告,緊急要求各地黨組織號召工會等社會團體一致援助上海工人的罷工斗爭。5月19日,中共中央又發通告,決定在全國范圍發動一場反日大運動。28日,中共中央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反對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工人為中心口號,發動群眾于30日在上海租界舉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游行示威。同時,為加強工會組織的力量,決定由共產黨人李立三、劉華等主持,成立上海總工會。隨后,劉少奇到達上海,參加上海總工會的領導。
此后“五卅慘案”,犧牲更巨。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一步步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終于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當初顧正紅所在的日商企業,成為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棉二廠。1959年5月,在國棉二廠廠區內的顧正紅烈士殉難處,塑建高2.5米的顧正紅烈士像并立紀念碑。1989年9月,顧正紅烈士殉難處被公布為上海市普陀區第一批革命紀念地。2016年,顧正紅烈士殉難處被公布為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5月30日五卅運動83周年紀念日,顧正紅紀念館在其殉難處原址建成開放。
如今所見的顧正紅紀念館,經歷了2021年改造升級。其中選擇銹蝕后的耐候鋼板作為建筑立面材料,據設計方稱是因為鋼既代表工人革命者的階級特征,也代表著工人百折不撓的斗爭意志。有別于農民運動與知識分子抗爭,工人斗爭的戰場就是工廠。鋼鐵作為工業建筑的常用建材,最能代表顧正紅烈士的工人身份。“銹鋼原本只是棄之不用的廢材,通過設計的巧妙轉化,鍛造出‘紅綢’的銹鋼又重新煥發出異樣的光彩。尤其是鋼所具有的力量感,烘托著顧正紅紀念館的肅穆氣質。”
在21世紀20年代走出紀念館,又會發現,周遭原本的國棉二廠等等企業,早在大約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時就紛紛關閉了。經歷了產業結構多次升級的上海,人們仍難忘1988年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全局職工55.16萬人,達到歷史最高點。如今的蘇州河兩岸,建起了許多商品房。當年顧正紅為代表的紡織工人們所住棚戶區,早已不見蹤跡。而“大廠”一詞的概念幾經變遷,從當年全民所有制紡織廠、鋼鐵廠等等,變為了“互聯網+”等高科技企業的代名詞——只因這些企業需要諸多有較高學歷的新一代高新產業從業者。
蘇州河的水流啊流,不時有水上巴士駛過。2025年的初夏,看似云淡風輕。實則今日的和平與安詳,系由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而來……
蘇州河的水流啊流,不時有水上巴士駛過。2025年的初夏,看似云淡風輕。實則今日的和平與安詳,系由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而來……
“五卅慘案天地驚,此刻是華夏兒女聲如獅吼,撲向刀叢求覺醒;那一天,華夏民族血沸騰,民族靈魂在沸騰!”進入5月,上海商貿旅游學校吳音雅韻評彈社團的成員們,正在評彈名家周紅的悉心指導下,排練彈詞開篇《五卅英魂傳》。“5月30日,在我們學校要舉行‘百年五卅魂,紅色青衿志’黃浦區青少年紀念五卅運動一百周年主題活動。我們要和上師大附屬黃浦梅溪小學、市南中學等校學子共同紀念五卅運動一百周年。” 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校長馮燕飛向記者表示,“這同時也是我們學校大思政課的一種展示。”
位于上海市黃浦區貴州路101號的上海商貿旅游學校,校內有當年公共租界老閘捕房舊址。老閘捕房設立于清咸豐十年(1860年),是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的一個分區捕房。這里見證了五卅運動激烈的斗爭場面,見證了流血與犧牲!“上海是中國人的上海!”“打倒帝國主義!”1925年5月30日上午,上海工人、學生2000多人,分組在公共租界各馬路散發反帝傳單,進行講演,揭露帝國主義槍殺顧正紅的罪行,并對“四提案”表示強烈反對。所謂“四提案”——前三個“提案”增訂印刷附律、增加碼頭捐、交易所注冊,顯而易見在進一步增加對中國人民的壓迫與侵略;而第四個“提案”取締童工法案,則極具迷惑性與欺騙性。在5月28日由陳獨秀、瞿秋白、彭述之、蔡和森、惲代英、李立三等參加的中共中央和上海黨組織緊急會議上,對“四提案”已經進行分析揭露,并達成共識,要工農聯合,以反對帝國主義屠殺中國工人為中心口號,使斗爭表現出明顯的反帝性質,以爭取一切反帝力量的援助。

早有戒備的租界英國巡捕,面對5月30日街頭的人群,果然出手,抓捕了100多人——就關押在老閘捕房。這愈加激怒了廣大群眾,數千人奔赴捕房前,要求釋放被捕者。如今,當《新民周刊》記者來到上海商貿旅游學校門前,仍能感受到當年的激蕩。貴州路不長,連接南京東路這一段窄處僅僅十米左右的寬度,如此人群密集之下,可巡捕仍選擇開槍,打死13人,傷數十人。南京路上頓時一片腥風血雨。這就是舉國震驚的五卅慘案。
烈士中,有16歲的南洋公學附中學生陳虞欽。祖籍廣東的陳虞欽,生于南洋荷屬婆羅洲山口洋(今屬印度尼西亞) ,1921年秋回國入上海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附小,之后升入附中。1925年,不過是他到中國的第四年。在當日下午3點半英國捕頭愛活生帶領三排巡捕開槍后,倒在血泊中的陳虞欽手持“中國獨立萬歲!”的旗幟。至送往醫院,才發現腸穿七孔!離陳虞欽不遠,中槍倒下的22歲青年唐良生,是英商上海華洋德律風公司西區電話交換所接線生,在犧牲前還在說:“學生是國民,我也是國民,不得不表愛國的同情。我因愛國而死,何痛之有?國將沒有,哪里有家呢?” 同濟大學學生、游行隊伍的副大隊長、共青團員尹景伊左胸中彈,上海大學學生、共產黨員何秉彝肺部中彈。

當天深夜,中共中央再次舉行緊急會議,決定由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劉少奇和劉華等組成行動委員會,繼續斗爭!5月31日,面對租界當局對南京路的戒嚴,工人、學生繼續冒雨上街發傳單。中、小商人的組織――上海各馬路商界總聯合會積極主張罷市,而主要代表資產階級上層的上海總商會則顧慮重重。直至工人、學生等數千人趕到總商會與各馬路商界總聯合會開會的天后宮召開市民大會,登臺演說者慷慨陳詞,聲淚俱下,堅決要求實行總罷市。總商會副會長方椒伯被迫在罷市的命令上簽字。
如今,5月的南京路步行街,亦是雨中江南的氣候。當然是市場繁榮的景象,中外游人或撐著傘在雨中漫步,或走入連廊甚至步入店家,買上海特產,買各地佳品,買全球好貨!而記者自步行街一路向西,直走到地鐵2號線人民廣場站八號口,才找到五卅運動紀念碑。碑主體為一座重50噸“五卅”兩字組成的不銹鋼雕塑,呈放射狀,象征振奮、騰飛向上的精神——整體上頗有20世紀80年代的雕塑風格。中間是一座由兩個不屈不撓的工人形象組成的青銅圓雕,表現了中國工人階級前仆后繼、英勇斗爭的革命精神。后面是三塊花崗巖石碑,中間一塊高5米,寬24米,鐫刻著由陳云題寫的“五卅運動紀念碑”碑名,陸定一撰寫的碑文鐫刻于背面,記述五卅運動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南北兩側的兩塊碑體,背面各有一組展現五卅斗爭歷史的青銅浮雕。
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中共一大紀念館陳列研究部主任房中稱:“在紀念五卅運動60周年之時,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總工會重建五卅運動紀念碑。紀念碑主體碑體、地坪、道路和基座的花崗石,均采自泰山,寓意烈士犧牲比泰山還重。”房中還表示,最開始樹碑處距五卅烈士流血處向西300米。后因市容改造,搬遷至南京西路、西藏中路西南側綠地。
因何稱“重建五卅運動紀念碑”,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專題展廳“熱的血”專題展上能夠找到答案。“蔡元培撰文的這塊殘碑,是1950年由上海市總工會在一片荒棄的墓地中發現的,發現時已是殘碑與碎片。”房中告訴記者,“1926年五卅運動周年時,上海人民為了紀念犧牲的烈士,在北寶興路方家木橋北面籌建‘五卅’烈士墓。1938年,亦即日寇侵占上海后的第二年,烈士墓被毀。殘碑被發現后,于1954年起由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現中共一大紀念館)收藏。”
此次在展出前,殘碑已有30多年未動。高2米——連鐵架達2.3米的殘碑,預估重達1.2噸,且底部、背部包裹的鐵架,特別是底部的鐵架銹蝕風化嚴重,出現粉狀,有一根膨脹螺絲嵌入連接兩塊殘碑的水泥用于固定。“確定展出后,我們邀請專業的文物運輸公司、消防等單位現場論證,經過多番討論和數據測算,確定了運輸方案。”房中說。
如果沒有1950年的那次發掘,也許五卅烈士墓碑被發現的時間會晚些,但終究會有被發現的一天。畢竟,當年的北寶興路方家木橋一代,如今的廣中路附近,城市面貌經歷過幾番變遷。亦即城市建設不斷進行,總有發現的機會。
本次展覽所陳設的,諸如中國第一個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勞動組合書記部出版的《勞動周刊》,以及展現工人、學生、商人團結抗爭的各類傳單、宣言、標語、信件以及使用的多種工具和自制武器等與五卅運動深度關聯的文物、文獻,計127件革命文物或復制品,包括11件一級文物,35件二級文物,44件三級文物,其中不乏鮮少露面的珍貴文物。展線中融入AI黑白照片動態色彩還原、紅歌生成等互動設置,為觀眾打造了科技與歷史深度融合的觀展體驗。借助觸摸屏,觀眾可以通過點贊黨開展工人啟蒙教育的巧思理念,助燃工人運動的星星之火;還可以自由選擇歌曲風格,定制專屬的“五卅”熱血歌曲,在創作中感悟革命精神。
比如,五卅運動前后中國共產黨發展數據表顯示:黨員人數,1925年底較1925年初增長了10倍。基層組織覆蓋數量,1925年底較1925年初增長了3.6倍。“文物后的背板上,我們也把原先常見的圖文用幾何方式進行了更多元化的突破:歷史場景的呈現、生動的剪影、匯總的圖表,展示在有限的空間里。”薛峰說。
五卅的百年印痕,當然不僅僅在展出現場。諸如位于靜安區寶山路403弄(原寶山里)2號五卅運動初期上海總工會遺址——1925年5月31日晚上,在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等的領導下,各工會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上海總工會。會議選舉李立三為委員長,劉華為副委員長,劉少奇為總務科長(相當于秘書長)。6月1日,上海總工會在這里正式成立,公開辦公。1925年9月18日,上海總工會被封閉,委員長李立三遭通緝。上海市總工會轉入地下,秘密辦公機關設在狄思威路麥加里,亦即如今的虹口區溧陽路965弄21號。這里見證了1926年上海總工會在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領導下,參與組織工人武裝起義。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從罷工轉為武裝起義,總同盟罷工令在此發出。探訪這些舊址,更能體會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這座光榮之城,所擁有的無上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