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打入冷宮的《折腰》近日開播,雖不乏熱度,口碑卻有撲街之嫌。當然了,古偶劇如果不能做到“顏”之有理,已經宣告了覆滅的結局。唯一值得拎出來念叨的,是原著雜糅、架空的三國背景。
歷史、小說、影視、音樂、動漫、游戲、鬼畜視頻;三國行跡無所不在,幾乎沒有不熟悉這段風云歲月的中國人。曹操橫槊賦詩、諸葛亮智謀絕頂、周瑜風流倜儻、關羽義薄云天……江山多嬌,群雄逐鹿。而那一張張異常鮮明的甚至符號化的面容背后,真實的三國往事,是否反而湮沒于滾滾煙塵,變得破缺漫漶?
大部分中國普通讀者、觀眾對三國的原初印象,主要來源于羅貫中的話本小說《三國演義》,以及1994年央視大手筆制作的同名電視劇(以下簡稱94版)。
94版不能說盡善盡美,但這版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準確照搬、一絲不茍。整整八十四集,主創團隊都未敢出格不越雷池,沒有任何另起爐灶的魔改,屬實兢兢業業。
唐國強在飾演諸葛亮一角之前素享“奶油小生”之稱,他的諸葛亮大獲成功后,“奶油小生”的帽子算是被徹底甩掉了,唐老師光榮晉升“表演藝術家”行列。至于鮑國安飾演曹操的創作手記,更足以令后來人高山仰止。英雄們身邊的美人也是個個絕色、不摻水分——何晴的小喬我見猶憐,陳紅的貂嬋麗質難掩。前一陣重溫經典刷到個劉皇叔大婚的片段,又見孫夫人無限嬌媚里不失颯爽英姿,不禁感嘆新郎艷福不淺,導演太會選角!

對比其余三國題材的影視劇,耗盡宏大敘事能量的94版“正”得不能再“正”,屬于氣度雍容的C位天皇。值得玩味的是,其實原著小說里還是有不少價值觀炸裂的“邪典”內容的,比如殺老婆煮其肉給貴客充饑,比如張冠李戴套路狂野與史書出入大,比如不關心士卒、草民,不關心人口、經濟等制約政治活動的“底層因素”……在“四大奇書”里,從文學角度衡量,《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同樣顯得單薄,故魯迅曾評價:“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近十年來,以司馬懿為大男主的三國背景劇集《軍師聯盟》《虎嘯龍吟》,盡管存在矛盾和胡鬧的戲份,也勉強稱得上瑕不掩瑜。該劇表現的君臣關系對決、政治派系對決及延伸出的魏王繼承權的對決,自有可圈可點之處。
噫!儒法之爭、士庶之別、利用與被利用的千年話題,早早寫進宿命的劇本,就這么在帝國的版圖內反復上演。
《三國志》乃陳壽所撰正史。關于陳壽,大家的注意力總容易被“一個蜀人,寫《三國志》竟不奉蜀為正統”牽引。不過,結合他如何認識他的時代,他的學術背景及師承,其個人的經驗等等來看,西晉大一統后,由三國分立帶來的“歷史遺產”是復雜、棘手的現實難題,而陳壽有他自己的心情和立場。


他對蜀漢懷揣故國之情,卻不隱諱先主劉備、奇才諸葛亮的過失,以史家應有之義,記下劉備以私怨殺張裕、諸葛亮錯用馬謖等事。而曹操平定鄴城后,到袁紹墓前哭祭,蔫損的陳壽筆鋒一轉,不陰不陽、充滿智慧地來了句“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先把人家搶了,才能“還其家人寶物”嘛。同樣是這段史實,范曄在百余年后編寫《后漢書》時,更無顧忌,直接說曹操“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

簡化世界的小說固然刺激,卻消解了人們對歷史復雜性和真實性的感知。它提供了情感的宣泄,然終歸缺乏深度的反思。現實哪有涂巷小兒“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這般明了暢意?對于希冀接近真相、撕開遮蔽的朋友來講,比起高度戲劇性、不惜篡改歷史的傳奇故事,記述刻板甚至隱約其文到常人難以辨識地步的史書,反而奧妙無窮,勾人探索。史家惟愿秉筆直書守住史德,又怕瞎說大實話后攤上大事,他們的苦衷、糾結與秘密隱藏在字里行間,當后世讀者點破的剎那,即能形成跨越時空、彼此會心的共振。
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私人理解的三國版本,隔壁的日本人也超級迷戀——日本人寫本國史,要到8世紀的《日本書紀》才開始,很大程度上還是借鑒了《三國志》《后漢書》。對日本人來講,《三國志》里的《倭人傳》就是早期日本史的最珍貴資料。總之,對三國,有人看到了權謀與門第,有人看到了忠誠、欲望、貪婪,還有人向往魏晉風骨,“越名教而任自然”……是是非非起起落落,如心頭大江東去,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