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點的固原城還在酣睡,教學樓的燈光卻已刺破春寒。我站在隊列里,看著2000多人的隊伍像一條蘇醒的巨龍,在啟明星下緩緩舒展筋骨。背包里塞著面包和礦泉水,校服口袋里揣著姐姐郵寄的零食,這是固原二中第30次“徒步百里祭英烈”的日子,也是我第一次用雙腳丈量54公里的含義。
山風裹著黃土高原特有的粗糲撲在臉上時,隊伍已經蜿蜒在盤山公路上。起初還有人嬉笑打鬧,體育委員領起一首《強軍戰歌》,頃刻間50多個聲音匯成洪流。歌聲驚起山崖上的鳥,撲棱棱的振翅聲混著我們的腳步聲,像某種古老的回響。我的小腿開始發酸,低頭看表才走了15里,鞋幫上已經覆了一層細密的塵土。
行至半山腰,天色漸明。霞光從黃峁山的缺口處涌進來,把每個人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走在我前面的同學突然踉蹌了一下,我下意識伸手扶住他的書包,觸到他瘦弱的肩膀,都是母親的孩子啊。他回頭道謝時,我不禁眼眶泛紅。這樣的細節在隊伍里不斷發生——男生搶著幫體力不支的同學背背包,老師為疲憊不堪的同學打氣加油。晨曦中,那些流著汗水的臉若隱若現。
正午的太陽懸在任山河烈士陵園上空時,我的腳底已經磨出水泡。364座青灰色墓碑靜靜矗立在松柏間,每塊碑上都放著一朵我們帶來的菊花。手指撫過“無名烈士之墓”的刻痕時,突然想起老師說的數字:1949年那場戰斗,有個小戰士腸子流出來還堅持沖鋒了300米。此刻我鞋里的水泡火辣辣地疼,卻不及那個少年萬分之一的痛楚。
返程是最煎熬的。腳掌每次觸地都像踩在燒紅的鐵板上,隊伍行進的速度明顯慢了下來。轉過最后一個山坳時,夕陽把所有人的影子揉成一團濃墨,我突然看清了這場行走的真諦——我們不是在模仿先烈,而是在用疼痛破譯他們留在時空里的密碼。
回到校門口已是萬家燈火。母親在人群中找到我,她摸著我沾著黃土的臉頰沒說話。夜里躺在床上,身體像散架的舊馬車,靈魂卻輕盈得要飄起來。月光透過窗簾縫隙流進來,在地板上畫出一條銀色的路,恍惚間又延伸向遠方的任山河。我知道,從今往后,我生命的地圖上永遠標刻著這條用集體記憶鋪就的路,它比任何教科書都更深刻地教會我:英雄不是課本里的鉛字,而是364個有溫度的靈魂,是108里路上每一滴砸進黃土的汗,是2000多個少年共同咬緊的牙關,是我們未來堅定前行的腳步,是扛起建設祖國重任接班人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