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雙重語境下,傳統紋樣的再設計已成為連接歷史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文化紐帶。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傳統紋樣不僅是民族審美的結晶,更是文化基因的具象化表達。近年來,從北京西城區的“文化數字基因工程”到中央美術學院的舞臺藝術實踐,從新疆的“國潮紋樣計劃”到美圖公司的影像技術革新,傳統紋樣正在經歷一場跨越時空的創造性轉化。這種轉化不僅延續了紋樣的物質形態,更通過設計思維與科技手段的介入,重構了其精神內核與傳播方式,形成了一種兼具文化深度與時代活力的新范式。
傳統紋樣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們記錄著不同歷史時期的審美取向與社會風貌。例如,商周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以猙獰威嚴的形象象征著王權的至高無上;漢代瓦當上的四神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則體現了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唐代卷草紋,其連綿不絕的線條寓意著生命的延續與繁榮。這些紋樣,不僅是裝飾元素,更是文化符號,承載著深厚的象征意義。
在現代設計中,傳統紋樣的價值愈發凸顯。一方面,它們是文化認同的紐帶,能夠激發人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當消費者看到產品中融入的傳統紋樣元素,便會產生文化共鳴,增強品牌的好感度與忠誠度。另一方面,傳統紋樣是設計創新的靈感源泉。其豐富的構圖形式、色彩搭配與象征寓意,為現代設計師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例如,華為Mate系列手機的背板設計,便借鑒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暈染效果,將古典美學與現代科技完美融合,成為產品的一大亮點。
在傳統紋樣再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面臨著諸多挑戰。一方面,如何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避免設計陷入“博物館化”的窠臼,是一個需要平衡的問題。過度強調傳統元素,可能導致設計顯得陳舊、呆板;而完全摒棄傳統,又會失去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不容忽視。一些設計師在追求國際化的過程中,盲目模仿西方設計語言,導致作品失去民族特色。
然而,挑戰與機遇往往并存。隨著國人自信的提升與文化自覺的增強,傳統紋樣再設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為傳統文化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文旅部推出的“非遺活化工程”,鼓勵設計師將非遺元素融入現代設計,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另一方面,消費市場的升級為傳統紋樣再設計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場景。新一代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功能性的產品需求,更加注重產品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他們愿意為具有文化特色的設計買單,為傳統紋樣再設計提供了市場動力。
傳統紋樣的再設計正步入“深度數字化”與“跨界融合”的新階段。一方面,西城區計劃搭建紋樣數字資產授權體系,探索版權確權、產業鏈整合等機制創新,推動紋樣從文化資源向經濟要素轉化;另一方面,中央美術學院提出的“紋樣元宇宙”概念,試圖通過虛擬空間重構紋樣的時空維度,例如將敦煌藻井紋樣轉化為沉浸式光影劇場,使觀眾在交互中感知紋樣的流動性與生長性。
與此同時,倫理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當AI生成技術能夠批量生產紋樣變體時,如何平衡創新與守正?美圖公司的解決方案是建立“學者—設計師—用戶”共創機制:學者提供紋樣考據,設計師完成美學轉譯,用戶通過UGC內容反哺設計迭代,形成閉環式的文化再生產。這種模式既保障了紋樣內涵的準確性,又通過大眾參與激活了創新動能。
站在文明互鑒的高度審視,傳統紋樣的再設計已超越單純的藝術實踐,成為民族文化復興的戰略支點。從北京中軸線申遺中的紋樣敘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紋樣共創,這些實踐正在書寫一部“無字的史書”——它以線條為筆觸,以科技為媒介,將中華文明的美學密碼轉化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資產。未來的設計者需要以更開放的視野,在紋樣的“變”與“不變”中尋找平衡:變的是載體與形式,不變的是對天地萬物的敬畏、對生命意趣的追尋,以及那份跨越千年的“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執念。
《設計》編輯部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