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輸變電工程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工程建設中的核心課題。如何在確保工程高效推進的同時,實現科學化、精準化、智能化的生態環境監管,成為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為破解這一難題,工程管理公司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和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數據,打造輸變電工程生態環境智能監測體系,實現環水保業務督查“數智化”發展,為輸變電工程綠色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科技賦能生態監管構建智能監測體系
長期以來,輸變電工程的生態環境監管主要依賴人工巡查和現場監測。然而,輸變電工程線路長、區域廣,僅靠人工巡查難免存在疏漏,無法實現實時監測。面對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和復雜的施工環境,傳統方法已經難以滿足輸變電工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為破解生態監管難題,工程管理公司創新構建“遙感監測一信息提取一監控核查一平臺管控”四位一體的輸變電工程生態環境智能監管體系,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和衛星遙感數據,實現輸變電工程施工生態環境的全面感知和精準監控。
“衛星遙感技術覆蓋范圍廣、更新頻率高,能夠科學、客觀地獲取施工擾動區域、臨時道路、護坡等的分布及變化情況。”一名科技專責人員介紹說,結合人工智能算法,系統可自動識別堆土未苫蓋、超范圍施工、植被恢復滯后等問題,并提供風險預警,提高問題發現的及時性和監管決策的科學性。

智能監測提升效益助力綠色施工落地
生態環境智能監管體系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傳統環水保監管模式,也帶來了顯著的管理效益和經濟效益。
2024年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工程管理公司對牌樓工程和第四通道工程開展月度監測,共計完成10期遙感影像監測拍攝工作,總拍攝長度約498公里,拍攝面積約2993平方公里,形成10期監測報告。期間共查處各類問題182項,其中塔位施工區存在堆土但未采取苫蓋措施125項,疑似超范圍施工作業、擴大施工擾動區域7項,架線完成后未及時進行植被恢復50項。

智能監管體系可快速發現輸變電工程建設期生態環境問題,極大提高監測監管效率的同時,減少人工核查所需要的人力、車輛、時間成本等,節省了約 1 5 % 的人工成本,核查處理效率提高 1 0 % 以上。此外,依托“天眼”優勢,衛星遙感監測可實現無死角、大范圍的監測效果,切實加大對環水保問題源的管控力度,進一步降低環水保問題發生,推動基建工程安全、質量、效益和品質全面提升。
“以前,我們發現問題需要靠人工巡檢,一趟下來不僅費時費力,還難以全面覆蓋所有施工區域。”一名現場管理人員表示,現在通過衛星遙感監測,能快速發現施工過程中的環保問題,并及時反饋處理,管理效率提到顯著提升。
深化技術應用創新推動監管智能化升級
工程管理公司充分發揮衛星遙感技術的“天眼”優勢,構建了智能化的輸變電工程生態環境監管體系。該體系實現了監管模式從“被動響應”向“主動監測”的轉變,大幅提升了環境監測的精準度和時效性,確保環保措施嚴格執行,有效管控施工過程中的生態風險。
目前,該智能監測體系已在多個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并形成了初步的體系化管理模式。
為進一步提升監測精度和管理智能化水平,工程管理公司還通過持續深化技術創新,強化多源數據融合,優化遙感影像智能解析能力,構建更精準的生態監測網絡。同時,推進智能監測體系與現有監管平臺的深度融合,增強數據互聯互通,提高信息共享和綜合研判能力,打造高效協同的智能監管體系。
通過“天眼”賦能,輸變電工程環水保監管邁入數字化、智能化新階段。未來,工程管理公司將持續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依托智能監測體系優化監管模式,提升生態環境管理水平,助力輸變電工程綠色、安全、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