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凌晨,冀北地區正在經歷大風極端天氣。此時,內燈火通明,電力氣象團隊緊町著大屏幕,利用自主研發的電力氣象保障服務平臺持續推送最新風力預測到一線,一場與極端天氣的“硬仗”就此拉開帷幕。
早在預警三天前,電科院與河北氣象局啟動聯合會商,依托電力氣象保障服務平臺精準鎖定風險區域。平臺將氣象數據細化至每一基桿塔,生成大風、降水、覆冰和山火風險等預報圖,并針對錫林郭勒盟、張承壩上等降雪高風險區發出預警?!皞鹘y氣象數據難以匹配電網設備分布,我們的平臺實現了災害‘靶向預警’?!彪娍圃涸O備狀態評價中心主任盧毅解釋道。
預警期間,團隊依托冀北電網氣象保障服務平臺每日發布2次氣象專報、3次氣象快報,每兩小時更新一次張家口區縣級大風實況與預測,并持續配合地市公司溯源故障點周邊氣象數據。4月12日上午,張家口張北縣某線路故障,團隊立即調取故障點坐標,發現瞬時風速達11級,隨即將氣象數據反饋給現場運維人員,避免故障進一步擴散。這是這支平均年齡34歲的青年團隊又一次在極端天氣面前展現出的專業素養和技術實力。
4月14日7時37分,大風紅色預警解除。持續72小時的戰役中,冀北電網未發生大規模停運事件。電力氣象保障服務平臺累計處理數據量達 
近年來,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氣象災害對電力系統的影響和挑戰進一步提升。2023年4月,為全面落實《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關于印發電力氣象管理提升工作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和《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023年電力氣象重點工作任務》工作部署,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決定組建電力氣象團隊,同時建設電力氣象保障服務平臺,電科院設備狀態評價中心牽頭承擔這項任務。
在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除了要克服跨專業學習壁壘,數據融合是一項必須解答的難題。氣象數據時空分辨率高而電力設備參數復雜,兩者格式差異大。為解決這一問題,團隊設計了基于知識圖譜的異構數據關聯框架,將氣象要素與桿塔坐標、設備耐候閾值等屬性動態映射,構建了跨領域數據標準化接口。

模型精度不足問題也同樣棘手。電力設備大多處于人跡罕至的地區,氣象觀測數據嚴重不足。傳統氣象插值方法難以捕捉局地微氣象特征,對此團隊引入高分辨率氣象衛星和天氣雷達反演產品,通過深度學習算法,生成1千米 × 1 千米的格點數據,并對數值模式進行降尺度優化,為極端環境下的電力防災提供了高精度數據底座。
平臺剛剛建成,臺風“杜蘇芮”帶來的暴雨席卷京津冀,這支“誕生”不足三個月的團隊展現出了驚人的戰斗力。青年工程師們緊町著氣象保障服務平臺上的水體衛星遙感影像,當發現廊坊某變電站周邊水位上漲時,迅速推送預警信息,顯著提升了應急響應效率?!斑^去靠經驗,現在靠數據。利用電力氣象保障服務平臺極大的縮短了風險處置時間,也保障了一線巡護人員的安全?!眻F隊負責人趙媛說到。
隨后的兩年時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成長。2025年春節前夕,一場寒潮黃色預警為即將到來的春節保電工作敲響警鐘。電力氣象團隊有條不紊地運用衛星云圖、雷達回波等監測手段,對寒潮天氣進行實時跟蹤和精準預測。通過i國網移動微應用實現氣象服務報告自動推送,確保工作人員第一時間掌握天氣動態。面對受影響的1263座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790條輸電線路的龐大設備群,密切跟蹤氣象預報,及時分析寒潮影響,為保障春節期間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發揮了關鍵作用。
應對極端天氣,為電網安全運行提供支撐,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兩年來,打贏了一場場與極端天氣的“硬仗”,他們再次投入到新任務中去,將人工智能融入冀北電網氣象保障服務平臺,站在新的起點上,這群年輕人正在向更高目標邁進。正如團隊成員所說:“創新沒有終點?!碑斍宄康年柟庠俅握樟良奖彪娋W,這群“電網哨兵”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繼續用青春智慧守護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