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長期以來都在說人力資本很重要,特別是教育很重要,現在看來僅僅這樣說還是不夠的,人工智能時代人力資本有了并且仍將有新的變化、新的特征。
第一,人力資本競爭從個人之間演變為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過去我們對孩子投資,這是人和人的競爭。比如我的孩子受教育年限達到17年,別人的孩子只有9年,那么我的孩子在勞動力市場就具備競爭優勢。但現在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對崗位的替代幾乎是無差別的,最近的趨勢反倒是替代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崗位。因此,人力資本競爭已經從人與人之間競賽,變成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對決,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背后有深刻的含義。
第二,人力資本培養必須是終身的,衡量標準也不再僅僅是“受教育年限”。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類知識和崗位技能變化得更快。“上學”和“升學”都不再代表人力資本培養,人們必須不斷學習,通過干中學、在職培訓和再學習等全生命周期積累和更新技能。
第三,人類特有的能力通常是在早期兒童發展和學前教育階段形成,所以教育要向前延伸。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力是同質的,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競爭力。但人類與人工智能的競爭力是不同質的,我們必須找到自己最有競爭力的人力資本相對優勢。在體力勞動、操作性技能、認知能力等方面,新的人工智能已經超過人類。在非認知能力方面,譬如人際交流、領導力、團隊精神、同情心等,以及隱性知識、實踐智慧方面,人類迄今仍具優勢。有人提出“莫拉維克悖論”,認為人類所獨有的高階智慧能力,例如推理,只需要非常少的算力,但要讓人工智能或機器人掌握無意識和依靠直覺的技能卻需要極大算力。
人力資本培養要“三管齊下”。第一,按照發展階段,教育的公共品性質愈顯突出,公共教育支出水平要水漲船高。終身學習、教育向更早階段延伸,乃至延長義務教育年限,都需要大規模增加投入。迄今為止,我國公共教育投資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4%,大約是世界的中位水平,多年保持這個水平屬于難得的成就。不過,一方面如今面臨的人力資本挑戰十分嚴峻,另一方面中國即將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因此增加教育投入確有必要。
第二,明顯改善教育資源配置的均衡性和公平性,這可以在既定投入基礎上明顯提高教育質量和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
第三,啟動教育發展的第三級火箭,促進報酬遞增。教育推動經濟增長曾經有過兩級火箭:先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當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效應發生遞減現象時,第二級火箭即高校擴招又啟動了,接續了對經濟增長的驅動力。現在要啟動第三級火箭,包括義務教育分別向前后延伸等舉措。
(本文節選自作者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舉辦的《長安講壇》第422期所作的演講)
北京師范大學統計學院 張勛 劉穎杰
“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現狀及經濟效應:綜述與啟示”
《國際金融研究》2025年第5期
當前,數字經濟迅速發展,廣泛滲透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已成為推動新經濟時代的重要力量。
本文主要結論包括:第一,作為通用技術,數字經濟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顯著提升了經濟運行效率;第二,消費互聯網通過創新支付方式和服務模式,深刻影響了需求端和供給端,在推動傳統行業轉型的同時催生了新型服務業態;第三,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工業化的引擎,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推動了經濟結構優化和新價值創造。
未來,需要深化數字經濟理論體系的構建,探索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路徑,并優化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以應對新時代的復雜挑戰。
1" "中國資產重估
2" "美國為何對中國船舶開征天價“港口費”?
3" "自貿試驗區探路
4" "京東、美團的送藥之爭
5" "面對關稅戰,最該做什么?
6" "熱議首部民營經濟專門法
7" "金融政策協同穩預期
8" "31省份一季度經濟增速解讀
9" "關稅戰“滿月”,特朗普何時收手?
10 人民幣債券牛市震蕩
資料來源:《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