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工資是重要的民生指標和經濟指標。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24110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9476元。
2010年,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37147元,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是20759元,兩者相差了16388元。15年后,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比私營單位多了54634元。15年時間,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增加86963元,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增加48717元,增加額差距也較大。
從增速看,2024年,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名義增長2.8%,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名義增長1.7%。數據顯示,2021年,兩者增速分別保持在9.7%和8.9%,此后三年增長速度逐漸趨緩。
對于私營單位平均工資增速為何下滑,5月16日,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王萍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主要是由于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采用“地毯式”清查,普查后更多小微企業納入了勞動工資統計范圍,這部分單位就業人員工資水平相對較低,對城鎮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水平和名義增速帶來一定影響。
哪些行業有賺頭?哪些行業工資較低?分行業門類看,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水平前三位的行業仍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年平均工資水平較低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以及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等。
區域層面看,東部地區城鎮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最高,達到143712元,西部地區緊隨其后,為110376元,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分別為98889元和98090元。名義增速方面,東部地區增速最快,達到3.2%,東北、西部和中部地區分別為2.7%、2.2%和1.5%。
從位次變化情況看,19個行業門類中,非私營單位12個行業,私營單位10個行業年平均工資的位次與上年相同;非私營單位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年平均工資位次下降三位,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上升兩位;私營單位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年平均工資位次下降兩位,批發和零售業上升兩位。
從城鎮非私營單位來看,19個被統計的行業門類中,平均工資最高的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工資達到238966元;金融業緊隨其后,為201883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排在第三位,平均工資為175425元。
從城鎮私營單位來看,19個被統計的行業門類中,平均工資最高的是金融業,工資達到135339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緊隨其后,工資達到123193元。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行業也是2024年私營單位中僅有的平均月薪過萬的行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排在第三位,平均工資為82387元。
可以看到,平均工資水平排名前三的三個行業中,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都大幅高于私營單位。此外,盡管近兩年一級市場等金融市場較為低迷,但金融業依舊是私營單位中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自2016年以來,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平均年工資持續領跑,遠超其他行業。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與民生研究院副院長周廣肅認為,這與目前數字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是密切相關的。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其增速在所有行業中也處于較高位置。按照勞動經濟學的理論,行業的勞動生產率以及它創造的勞動邊際產值決定工資水平。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這個行業體現了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和勞動產值,相應帶來的就是工資相對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該行業的人才缺口目前還比較大。據人社部報告,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過500萬,國內的供求比例1∶10,供需比例嚴重失衡。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德勤中國等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預計,203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接近105萬億元,但當前數字化綜合人才總體缺口約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
當前,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正成為年輕人就業的“黃金賽道”,例如,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IT/通信/電子/互聯網仍是畢業生最期望的行業,占比26.4%。數據還顯示,上海交通大學2024屆畢業生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就業占比最高;北京郵電大學近半數畢業生進入該行業。不過業內專家提示,還要警惕這些高增長行業存在的潛在風險,例如技術迭代帶來的行業變動、美國技術封鎖和中美關稅摩擦帶來的負面影響等。
從城鎮非私營單位來看,平均工資最低的為住宿和餐飲業,平均工資僅為60240元,倒數第二低是農、林、牧、漁業,平均工資為67475元,倒數第三低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平均工資為68159元。
從城鎮私營單位看,平均工資最低的是農、林、牧、漁業,平均工資為46433元。倒數第二低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平均工資為49007元,倒數第三低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平均工資為52139元。


不過,從增速方面看,城鎮非私營單位中,平均工資增速最快的為農、林、牧、漁業,同比增速達到7.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也達到4.7%。增速最慢的是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同比分別下降1.9%和1.1%。
此次平均工資數據發布后,引起居民廣泛熱議。事實上,每年在國家統計局平均工資數據公布之后,經常有人表示自己“拖后腿”了,感覺自己的收入水平與平均工資水平相去甚遠。
為什么有居民會有這樣的感受?近日,周廣肅在接受央視媒體采訪時表示,平均工資的增長一直處于變化過程當中,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既包括宏觀政策的影響,比如經濟刺激政策;也有社會經濟大環境等外部因素,比如中美貿易戰等等;當然還有不同的單位、行業以及不同職業的特征等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講,可能有時候大家對平均工資變化的認知并不一致。“因為每個人其實更關注自己的工資變化以及自己的工資和平均工資的對比。而平均工資是根據社會上所有人的工資水平計算得來的,所以有時會有人覺得自己的收入‘被平均’了,實際上這是由這個指標本身的特征決定的,需要理性對待。”
也有專家建議,未來在公布平均工資等數據的同時,也應發布中位數等多維度數據。平均數會受到極端值影響,而中位數則能更真實地反映普通居民的實際工資狀況,引入中位數指標具有較迫切的現實意義。當前中國統計體系正朝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邁進,在收入、消費、資產等關鍵領域建立中位數統計體系,將使得每個普通人都能在宏觀數據中找到自己的坐標
有時中位數的缺失會造成認知的偏差,例如,2023年底,美國家庭凈資產達到了156.2萬億美元,按照美國1.3億家庭計算,平均每戶家庭凈資產達到了120萬美元,但是美國家庭中位數凈資產只有19.2萬美元,這一數據清晰體現了美國存在的較大貧富差距。
近年來,中央層面以及各類政策多次強調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多位專家向《財經》記者表示,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造成貧富差距過大的重要原因。
工資等勞動報酬是國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因而薪酬分配制度是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職業與技能研究室研究員童天認為,薪酬分配制度是社會分配制度的重要內容。當前,薪酬結構不合理、崗位價值缺失或體現不充分等問題仍然存在,對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建立科學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需要,有利于更好處理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可以有效激勵勞動者提升技能,增加市場緊缺技能人才供給,提高企業競爭力,是促進經濟發展、就業穩定、民生改善的重要保障。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讓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
當前,在內外復雜環境下,“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成為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首。在多位專家看來,擴大消費最終需要解決的是居民消費能力的問題,提高收入,尤其是促進工資性收入增長對促進消費具有重要意義。
今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今年2月10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提振消費有關工作,也明確提出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尤其是促進工資性收入的合理增長。
多位專家認為,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是提高居民工資性收入的核心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