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在國際經濟與貿易全球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全球貿易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隨著經濟、文化和科技融合度不斷提高,各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定位與角色也趨于固定。經濟分工越來越細化,供應鏈越來越長,作為供應鏈的上游,大宗商品是基礎的生產物料。大宗商品供應鏈的安全是整個經濟體系穩定發展的安全帶,其交易具有資金集中、供需量大、價格波動大、關乎國計民生、貨期長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大宗商品供應鏈的頭部企業必然是資金實力雄厚、風險控制能力強的國有企業。面對大宗商品交易的復雜性,國有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如何構建完善的風險防范體系、規避交易風險和保障國家資金安全,已成為大宗商品交易的重點關注項目。供應鏈企業是產業供應鏈中的潤滑劑,其促進了供應鏈各個環節的順暢運轉,降低了生產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然而,供應鏈企業面臨諸多風險。本文從資金風險、貨權風險和監管風險三個方面入手,通過分析提出相應的應對方法。
1供應鏈企業資金風險及應對方法
1.1資金風險概述
資金風險主要是指供應鏈企業未按時收到已支付款項對應的商品或未按時收回銷售回款,在公司財務層面以預付賬款和應收賬款體現。以鋼鐵供應鏈業務為例,鋼鐵作為現代工業的基石,被譽為“工業的骨骼”,是極為重要的基礎原材料。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24年6月末,有2314家鋼鐵企業在運營中虧損,同時受供需關系影響,鋼材價格持續走低,鋼鐵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但運營成本卻居高不下,中國鋼鐵行業面臨嚴峻考驗。這種狀況傳遞到鋼鐵供應鏈運營企業,反映的是鋼鐵制造企業交貨能力下降,并存在停產和減產風險。目前,鋼鐵供應鏈業務的交易模式主要是供應鏈運營企業先行向鋼鐵企業支付全額采購款,鋼鐵企業按生產計劃分批次交貨,交貨期長短和鋼鐵企業資信、實力呈負相關。然而,部分中小型民營鋼廠在鋼材價格走低時拖延交貨,不按時履行合同約定,且由于鋼廠已收全部貨款,供應鏈企業除正常催告外,沒有其他要求鋼廠按時交貨的途徑。鋼材逾期交貨會影響供應鏈企業正常的銷售進程,導致上下游資金鏈不匹配,若錯配金額過大,則有可能導致供應鏈企業資金鏈斷裂。在未按時收到銷售回款方面,如產品生產線和機械設備供應鏈業務,制造型企業在產線升級、設備更新時往往要尋求外部融資,但因銀行貸款、融資租賃審核流程煩瑣,會延緩設備和產線更新進度,這個階段制造型企業會先通過供應鏈運營公司進行設備代采,等銀行貸款批復后再償還代采款,若貸款不能批復或延遲批復,供應鏈運營企業會有貨款無法收回的風險。
1.2 資金風險應對方法
國有供應鏈運營企業的資金優勢是其生存之本,作為國有供應鏈大宗商品運營企業,其首要任務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在大部分業務中,資金風險規避是第一位,收益率放在第二位,在實際業務操作中可以通過以下三點規避資金風險[1]:
第一,根據大宗商品特性,形成獨立的風控體系及準入制度。不同大宗商品的交易模式不同,因此需要對其交易的上下游企業進行多維度的調查分析,如財務指標分析、涉訴分析、環保分析等,評估其交貨能力和履約能力,對需要授信預付或賒銷的企業,要審慎地選擇授信額度,提高授信額度周轉率。針對民營企業,可以采取簽署連帶擔保合同、法人擔保合同等方式,保障交易安全。
第二,建立完善的應收賬款管理制度和單證管理制度。應收賬款管理是加快貨款回收速度和提高資金使用率的重要手段,在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中,應按照應收賬款是否到期劃分為到期前管理和到期后管理。到期前管理具體指通過函證、郵件等方式,提醒參與主體應付款項的付款日期,應付金額等信息;到期后的管理,根據逾期天數和逾期金額,采取發送催收文件、法律文書等不同方式進行管理[2]。
單證是供應鏈業務合同履約的證明,由于供應鏈業務周轉快,要盡可能減少資金、物流鏈條的實際發生時間與單證處理上存在的時間差異。單證資料的完整性與規范性是供應鏈業務防范資金風險的重要手段。
第三,運用期現結合做好資金風險管理。期現結合的主要優勢之一是資金風險管理,通過同時持有現貨和相應的期貨合約,企業可以在價格波動中鎖定收益,防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帶來的資金流出,提高市場競爭力。目前,大多數大宗商品供應鏈頭部企業都成立有專門操作期現業務的團隊,其利用期現結合的優勢,可以把握市場動態,精準把控市場風險,靈活應對市場波動,為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的價格穩定提供保障。
2供應鏈企業貨權風險及應對方法
2.1貨權風險概述
貨權風險主要是指在大宗供應鏈貿易中,由于貨權交接、轉移或監管不當,導致貨物損失或權屬爭議的風險。在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中,不僅要審查貨物的真實性,還要審查貨物的所屬權。由于大宗商品貨物數量多和移庫成本高的特性,大宗商品的交易通常在存放貨物的倉庫完成,貨權也會在倉庫進行轉移,貨權轉移后由第三方倉庫進行保管,貨物所有者并沒有直接占用貨物,如果所屬權不清,則會面臨錢貨兩空的風險。在實際交易中,如果企業疏于對貨權的管理,沒有及時發現倉庫的操作以及道德風險,很有可能出現貨物被倒賣、抵押等風險。大宗商品是標準化種類物,同一規格的貨物可以相互替代,如糧食、鋼材等貨物,在倉庫存放貨物時,會存在不同權利人的貨物混合在一起存儲的情況,沒有對貨物按權利人進行劃分,如果合作倉庫破產,那么權利人的貨物有可能因沒有和破產人的財產進行區分而被認定為破產財產,或因其他權利人的經濟糾紛,貨物因無法區分而被查封。
2.2 貨權風險的應對方法
供應鏈運營企業貨物權屬不清晰、未實際占用貨物、第三方惡意串通損害企業利益、貨權滅失等風險都會傳導到企業資金端。大宗商品貨物標的金額巨大,一次的貨權風險可能會帶來巨額的資金損失,這是國有供應鏈運營企業不能承受的重大風險,在實際業務操作中可以通過以下三點降低貨權風險:
第一,制定倉儲、物流等第三方服務商準入標準。嚴格制定倉儲、物流等第三方服務商的準入標準,優先選擇國有倉庫、物流服務商進行倉儲、物流業務。在實際業務中,大部分國有倉庫使用了WMS(倉庫管理系統)、TMS系統(運輸管理系統)等物流管理系統。物流管理系統通過自動化和信息化手段,為供應鏈企業提供全面的倉儲數據和物流數據。企業通過調取倉庫數據與內部庫存數據對比,可以清晰地掌握每一批貨物的實時狀態[3]。同時,物流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倉儲物流全流程線上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員舞弊等行為。相較于民營倉儲企業,國資控股的倉儲企業具有資金和資源優勢,更加注重標準化管理,幾乎不存在重組、破產等情形。物流運輸第三方服務商也要優先選擇國資控股物流公司或供應商指定的物流公司,其運費雖然較其他物流公司偏高,但基本不存在運輸倒賣、運輸轉包等行為,極大地保障了貨物的安全及運輸時效性[4]。
第二,設置倉庫的庫存限額。倉庫的庫存限額設置是指供應鏈企業在特定時間內在單一倉庫設定的最大存儲金額,所有倉儲業務都必須在該金額下進行。供應鏈企業要合理地為各倉庫設置限額,避免因過度采購造成的資金積壓,通過合理使用倉儲資源,提高存貨周轉率,降低倉儲成本,降低因庫存積壓或短缺帶來的風險。
第三,按區域設置倉庫管理員和巡查員。供應鏈企業要按庫房和區域分別設置倉庫管理員和巡查員。倉庫管理人員可按倉庫限額進行設置,限額高的倉庫至少設置一名管理人員,負責協調、監督本企業的大宗商品出入庫情況,倉庫或存放貨物有異常情況時可及時被發現。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貨物進行轉運,避免遭受大額損失。企業可按地區設置倉庫巡查員,倉庫巡查員可對倉庫管理員行使監督職責,負責整個區域的倉庫巡查工作[5]。設置倉庫管理員和巡查員可為存放貨物安全提供雙重保障,利用定期巡檢等手段,及時發現貨物損壞、丟失或潛在的安全隱患,并通知企業采取相應措施,降低損失。倉庫管理員與巡查員作為企業的正式員工,要對其做好企業文化宣貫,強化其職業操守,杜絕舞弊行為出現。
3供應鏈企業監管風險及應對方法
3.1 監管風險概述
監管風險是指在大宗商品交易過程中存在的稅務風險、會計準則執行風險等。
第一,稅務風險。例如印花稅,大宗商品供應鏈業務的特點是交易金額巨大,資金、庫存周轉快,利潤率低,業務毛利率通常在 0 . 5 % 到 1 . 5 % 之間,印花稅的稅負通常占業務毛利率的 3 % 至 1 0 % ,對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而言印花稅增加了企業的稅務負擔。2022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法》開始實施,企業部分無法確定購銷合同的業務可在當地稅務局進行核定征收。該政策明確了應稅范圍,并取消了核定征收,具有一定靈活性。因此,企業必須嚴格按照購銷金額進行印花稅申報和繳納。以前企業部分關聯交易未簽署購銷合同,只憑轉庫單、調撥單等完成購銷業務,或與上下游簽訂年度購銷協議、框架合同等,上述業務均未進行印花稅申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法》實施后,此類業務都必須據實申報,若按固有方法核算和申報印花稅,可能會導致企業被稅務稽核,產生稅款滯納金。
第二,會計準則執行風險。會計準則執行風險是指公司未按會計準則規定進行核算,導致財務報告存在失真等風險。《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2017年修訂)》指出,企業應根據其在向客戶轉讓商品前是否擁有對該商品的控制權,來判斷其從事交易時的身份是主要責任人還是代理人。企業在向客戶轉讓商品前能夠控制該商品,則該企業為主要責任人,應該按照已收或應收對價總額確認收入;否則,該企業為代理人,應按照預期有權收取的傭金或手續費的金額確認收入,該金額應當按照已收或應收對價總額扣除應支付給其他相關方的價款后的凈額,或按照既定的傭金金額或比例等確認。自2020年上市公司全面施行新收入準則以來,收入確認的“總額法”和“凈額法”一直是監管部門的重點關注事項,如國有大宗商品供應鏈上市公司不能正確判斷收入確認方法,不僅會影響上市公司財務數據,還會收到證監會警告函,從而造成公司股價波動。
3.2 監管風險應對方法
會計準則變動,以及外部機構的監管要求具有強執行性,企業在大部分情況下只能被動接受,因此,如何減少準則、監管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國有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可以通過以下三個途徑應對監管風險:
第一,明確業務實質,規范收入確認方式。根據新收入準則,企業基于是否在交易中取得商品控制權來判斷收入方式,嚴格按照企業對商品是否擁有定價權、是否承擔存貨風險或主導物流交付來精準應用總額法與凈額法,避免融資性貿易和虛假交易,要取得貨物實際的流轉單據,以證明業務的真實性。
第二,優化合同管理與業務流程。合同需明確商品控制權轉移時點(如交貨地點、貨權轉移證明),并留存各環節的書面證據(如驗收單、物流記錄),避免簽訂“雙合同”,此類操作會被審計機構質疑并追溯調整。企業應建立全流程風控體系,包括貨權管理、庫存監控以及資金流向追蹤,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監控貨物狀態,確保貨權歸屬清晰。企業還應強化部門協同,財務、法務和業務部門需共同參與合同審核與執行,確保業務實質與會計處理一致。
第三,全面評估現有補貼合規性并主動整改與合規調整。企業要確認補貼政策是否符合《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檢查補貼是否具有明確的法律授權,以及是否屬于國家或地方政府的合法政策范疇,若補貼具有特定性(如僅針對個別企業或行業),需評估其是否具備合理性和必要性,要停正依賴不合規補貼,避免進一步擴大風險。同時,企業要主動與發放補貼的政府部門溝通,了解政策調整方向及整改要求,爭取通過補充協議或調整補貼方式,如將特定性補貼改為普惠性政策,以降低風險。
參考文獻:
[1]經誠.淺談疫情下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的風險管理[J].供應鏈管理,2023(2):34-40.
[2]莊旭鵬.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應收款業務管理[J].中國商論,2019(23):1-2.
[3]祖斌.大宗商品物流服務供應鏈協同創新與實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9.
[4]魯彥.淺談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如何加快數字化轉型[J].現代商業,2024(14):78-81.
[5]傅杰穎.傳統大宗商品貿易企業向供應鏈服務企業轉型研究:以鋼貿企業為例[J].時代商家,2024(10):70-72.
作者簡介:宋嘉蒙(1991一),男,漢族,陜西渭南人,本科,研究方向為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