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
本期話題:這個“ ”字有意思
囧:雖是一個網紅漢字,其實它很古老。它源于甲骨文,原本指“光明”,現常用來表達尷尬、窘迫的情緒、樣子。
福:有“衣”穿,且有“一口田”,有飯吃,就有福了。可見,“福”字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衣食,以滿足溫飽的愿望。
從音形義演變,以及承載的文化意義來看,漢字本身太有意思了!若能講一些與漢字相關聯的有趣故事,那就更有意思了!請以《這個“ _”字有意思》為題,寫一篇千字文。
“潘”是我的姓氏,每次面對新一屆學生時,我總是會先在黑板上寫上兩行字:“有水有田才有米,成義成愛終成璧。”然后讓素昧平生的學生猜一下我的姓名,結果能猜出“潘”姓的人很是寥寥。于是,我就自鳴得意、煞有介事地大談如何把“水”“田”“米”組成“潘”字,順便借題發揮,發表自己的人生感悟。臺下常會“哇”聲一片。此時,我拿著粉筆頭,頗有“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疇躇滿志”的自得。其實,這個拆字游戲也是“竊”來的。我曾看過一副婚慶對聯:“有水有田才有米,添人添口再添丁。”既暗合潘何兩家的聯姻,又寓意著生活哲理和美好的祝愿,實在妙也。
于是乎,受此對聯的影響,每當我讀到“潘”時,頭腦中就出現一幅欣欣向榮的畫面:清澈的流水汨汨地澆灌著一畝方塘,青綠的稻苗茁壯生長。但后來追本溯源,我發現我的想象與許慎的研究大相徑庭。老先生在《說文解字》中寫道:“潘,淅米汁也。”就是渾濁的淘米水。我心中有些失落,但后來又有位研究古文字的老先生似乎在安慰我:可不要小瞧這淘米水,古人用它來洗臉。我心中頓時釋然,看來“潘”是用來養顏的,也難怪姓潘的人在別人看來都很養眼。如果評選中國歷代男子中的“盛世美顏”,恐怕排在第一位的是西晉的潘岳。潘岳,字安仁,不僅有如江之才,還帥得一塌糊涂,以至于駕車出行時常被追慕者攔住去路,擠不進去的婦人們只能在外圍翹足引領,因不能近身一睹潘郎風采,便著急地扔水果來示好。不知潘岳滿載一車水果回家時,人身安全是否得到了“保障”?可以想見,當時的場面應是“一度失控”。不僅如此,古代潘姓女子也常常傾城傾國。南朝就有位“步步生蓮”的皇妃,史稱潘妃。由此,“潘”似乎與美人結下了不解的緣分。施耐庵便讓《水滸傳》中的兩位美女都姓潘,潘金蓮和潘巧云皆因其美而招惹了許多是非。宋代,更有在姓名中把“潘”與“美”直接組合的例子,這就是宋代名將潘美。
潘美,字仲詢,一直追隨宋太祖趙匡胤,屢立戰功,其女嫁于趙家,貴為“潘后”。但在后來的戲曲和演義小說中,潘美被改名為“潘仁美”,多了一個“仁”字,卻成了陷害楊家將的奸臣。于是,潘、楊兩家的糾葛便被世人放大并流傳下來,甚至還流傳著“自古潘、楊不結親”的說法。但吊詭的是,我的老家太原晉源區的木廠頭村,主要就是藩、楊兩姓聚居而成,可謂“不是冤家不聚頭”。據說,該村過年唱大戲時,為了是否唱“褒楊貶潘”的晉劇《金沙灘》,潘、楊兩姓互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而我的父母也都是木廠頭村人,父姓潘,母姓楊,他們的結合頗有沖破世俗偏見的意味,且正好暗合一個成語—“潘楊之睦”。這個成語來源于前文提到的潘岳,因為他的妻子姓楊,夫妻二人琴瑟和諧,感情甚篤,便有此說。
前段時間,《黑神話:悟空》走紅,太原的婁煩也蹭了個熱度。據當地人道,美猴王的家鄉花果山便在這里的一個村落,這個村落就叫“潘家莊”。“潘”與美的關聯又增加了一個實例。
按說潘姓也不算小眾,特別是有戲曲和演義小說的推波助瀾,人們對“潘”字也不算陌生,但似乎和我的名一“寶”字連在一起便“眾說紛紜”了,不是讀錯,就是聽錯有的人叫我“樊寶”,有的人叫我“范寶”。聽的人更奇怪!有的人聽成“天寶”,贊嘆這個名字很大氣;有的人則聽成“漢堡”,認為這個名字很洋氣;有的人聽成“盼飽”,以為我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不管叫啥,我都蔽帚自珍,覺得這個名字很美。
總之,我覺得這個“潘”字有意思,因為它要伴我一輩子,也讓我聯想到許多有趣有“美”的事!
(作者系山西省太原市第十六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