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實現全面脫貧后,標志著我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代”。{鄉村振興則是全面脫貧后的升級戰略,著眼于解決相對貧困、縮小城鄉差距,推動農村經濟、生態、文化、治理等全方位可持續發展。
就學生資助工作而言,工作的重心也相應發生變化,由原來的解決經濟貧困問題轉變為能力賦予,從保障就學轉變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的內涵
(一)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的定義
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可以定義為:為了保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而建立的以立德樹人為任務,以經濟幫扶為基礎,以能力提升為目標的規范、精準、多元的資助育人模式。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
1.資助管理規范。建立健全資助管理制度,確保資助過程規范,資助資金使用透明、高效,防止濫用和腐敗。
2.資助對象精準。確保資助政策真正落實到需要幫助的學生身上,做到資助對象不錯、不漏。
3.資助方式多元。除了物質資助外,還應包括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等全方位幫扶,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二)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
1.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而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途徑。通過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能夠確保農村孩子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從而為鄉村振興儲備人才。[2]
2.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
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所包含的資助規范化、資助精準化、資助多元化,能夠促進提升農村教育質量,有效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3.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有利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學生資助能夠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順利完成學業,獲得知識和技能,提升就業能力和收入水平,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推動鄉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廣西學生資助工作現狀
(一)廣西學生資助工作的特點
廣西學生資助工作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嚴格踐行“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形成了以下特點:
1.資助政策實現全學段覆蓋
廣西學生資助政策目前已經實現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學段的全覆蓋。學前教育階段:在公辦和在縣級以上教育主管部門依法批準設立的民辦幼兒園(含看護點)就讀的具有幾類標簽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保教費。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廣西區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生活補助。高中教育階段:具有正式學籍的普通高中在校學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及在自治區普通高中民族班就讀的學生可申請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高等教育階段,學生可通過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等多種方式獲得資助。
2.資助政策實現助困與獎優相結合
近年來,廣西學生資助標準不斷提高,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金額不斷提高。同時,廣西學生資助實現了助困與獎優相結合。以高等教育階段為例,建立了包含助學金、助學貸款、學費減免等政策在內的助困類資助政策,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確保教育公平。3同時,還設立了國家獎學金、自治區人民政府獎學金、社會獎學金等資助項目,獎勵學習成績優秀、綜合素質突出的學生,激勵學生努力上進。
3.資助更加精準
制度建設方面:廣西教育廳、財政廳、民政廳等八部門于2023年聯合印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實施辦法》,從認定依據、認定程序等方面規定了貧困認定的要求,為精準資助奠定了制度基礎。
認定過程方面:廣西學生資助工作者可依托全國和全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運用數據庫名單,結合家訪、班級評議等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精準識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確保資助對象不遺漏。
管理過程方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動態管理,在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更新數據庫,查缺補漏,確保資助名單及時更新,資助及時準確。
4.物質幫扶與資助育人并舉
廣西學生資助工作不僅關注經濟幫扶,還注重資助育人。通過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實踐活動等,幫助受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在廣西教育廳層面組織開展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班、助學貸款專場招聘會、受助學生紅色研學等活動;在各地各校,開展了“自強之星”評選、“資助宣傳大使”評選、受助學生創新創業比賽、資助主題演講比賽、資助主題征文比賽、資助主題微視頻比賽、資助主題書法比賽、資助主題標語比賽、受助學生心理行為訓練等活動,為受助學生展現自我提供廣闊平臺。
(二)廣西學生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1.學生資助發展不平衡、不充分
一是各學段之間資源配置不平衡。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各學段資助政策和資源分配不均衡,部分學段資助力度不充分,尤其是學前教育階段和非義務教育階段。二是各地區之間資源配置不平衡。各城市,各縣區之間資助資源配置不平衡,欠發達地區學校資助、社會資助力度相對較弱。三是各學校之間資源獲取不平衡。重點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資助資源分配存在差距,普通學校資助資源相對匱乏。
2.資助工作方式方法有待改進
一是資助政策宣傳途徑有待創新。部分地區、單位資助政策宣傳方式守舊,還是通過櫥窗、海報、宣傳單等傳統媒體進行宣傳,導致政策宣傳效果不佳。二是資助宣傳未注重重點宣傳與常態化宣傳相結合。部分地區僅在學生高考完畢以及辦理助學貸款期間對資助政策進行宣傳,忽視了日常的資助宣傳,導致資助宣傳效果打折扣。三是資助政策實施過程中走樣變形。在資助項目實施過程中,部分地區、單位存在執行進度不達標、資金使用不規范等問題,影響了資助工作效果。
3.發展型資助育人大有可為
一是學生的誠信意識有待提升。部分受助學生缺乏誠信意識,存在隱瞞家庭經濟狀況、虛假申報或未能合理使用資助資金的現象。二是部分學生缺乏感恩意識,對國家資助的宗旨和作用認識不到位。三是發展型資助育人項目有待拓展。目前資助項目以經濟幫扶為主,發展型資助項目如創新發展、社會實踐及素質能力提升等項目覆蓋面不夠廣,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的路徑(一)制度的完善
1.加強資助育人隊伍建設
一是選優配強學生資助工作隊伍。《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建設的通知》明確要求,高校應設立專門的學生資助工作機構,并配備專職人員。[4各地各校應該按文件要求配齊配強資助工作隊伍,為資助工作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二是,對資助工作隊伍進行業務培訓。定期對資助工作隊伍開展政策解讀、業務操作和服務意識提升培訓,打造一支有紀律、有情懷、業務精的資助育人隊伍,確保資助政策精準落實。
2.完善各學段資助政策
一是完善學前教育資助政策。當前學前教育費用較高,現有的學前資助政策僅對符合條件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保教費,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建議擴大學前教育資助覆蓋面,提高資助標準。二是完善高中獎學金制度。可以探索在高中階段設立獎學金,通過獎學金激勵學生努力學習,提高學生自尊心與榮譽感,同時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促進教育公平。
3.強化政策落實監督
一是資助項目落實監督到位。確保資金分配合理,過程合規,程序透明,績效目標達標,把好事辦好。二是探索資金發放及時足額。可以借助系統或者工作平臺優化資金發放流程,確保資助資金按時足額發放,避免資金遲發、錯發、漏發、截留。
(二)貧困認定的精準化
如何科學、精準的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課題。在實踐中,曾出現過以下案例:一名在浙江高校就讀的學生因在其朋友圈曬國內外旅游的照片而被同學質疑不貧困,最終被取消了助學金資助資格;一名在天津高校就讀的孤兒學生,其家庭貧困,但由于與班級同學人際關系不佳,在家庭經濟困難認定過程中排名靠后,在初次評定中,未被評定助學金。
解決類似問題的建議如下:一是建立多維度的貧困認定指標,包括家庭成員收入、債務狀況、醫療支出、住房條件、就學人數等。二是注重貧困認定標準的客觀性,降低主觀評判得分占比;三是加強貧困認定工作的宣傳發動,增強認定機制的透明度,降低申請貧困認定的羞恥感,讓學生及家長知曉認定標準,知曉資助初衷,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申報。四是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動態調整貧困認定等級。
(三)工作平臺的搭建與工作協同
一是提升資助工作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各級各類資助工作系統及人工智能工具服務日常工作,提高工作精準度與工作效率。二是加強工作的統領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打通全國資助系統,省級資助系統,減少多系統操作的繁瑣與數據不統一。三是學校與地方政府、業務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協同。以廣西為例,目前廣西高校能夠充分利用包含了鄉村振興庫、民政庫、殘聯庫、工會庫等數據的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數據,以及廣西精準資助系統數據,大大提高了資助工作的精準性。四是整合校內資源,全方位育人。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整合學校資源,以學生資助為圓心,將育人工作輻射到各二級學院、團委、教務處、宣傳部、網信中心,心理中心、就業中心等,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參考文獻:
[1]郭文蓉.工匠精神培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價值關聯探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04):20-22.
[2]鄒琳.脫貧攻堅背景下高校學生資助的功能定位、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1,7(26):6-9+1 4 .
[3]李琦,顧熹.“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J].秦智,2023,(06):124-126.
[4]孫宏發.精準資助背景下學生資助育人體系構建路徑[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3,15(04):106-112.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項目名稱:高校精準化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020ZJY120)
作者簡介:文秀軍(1984.08-),女,漢族,廣西桂林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學生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