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發展進程中,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顯著,這一現象直接映射到公共法律服務領域,導致了供給不公的嚴峻狀況。由于資源分配的不合理以及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農村地區在獲取高質量公共法律服務方面面臨重重困難。一方面,政府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改革資源配置機制,加大對農村地區法律服務資源的投入,引導更多法律專業人才流向農村;另一方面,鼓勵社會組織、法律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參與,拓展服務路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農村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通過這些舉措,切實提升農村法律服務質量,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推動農村地區在法治軌道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一)滿足農村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
農村經濟相對滯后以及其他基礎條件的不足,對當地民眾的整體文化水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和信息流通的不暢,許多農村居民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相對有限,法律意識也較為薄弱1。這種現狀導致他們在面對宅基地歸屬、遺產分配、經濟交易以及鄰里間的民事糾紛等問題時,往往感到困惑和無助。因此,高質量發展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能夠及時響應并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還能夠從制度層面確保我國公共法律服務供給的公平性和普惠性。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法律宣傳教育、提升服務質量等措施,可以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專業的法律服務,助力他們更好地維護自身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二)加速和諧鄉村建設進程
在實踐過程中,借助多樣化的法律服務下鄉活動,積極與村委會展開深度合作,通過舉辦法律知識講座、發放宣傳手冊、設置法律咨詢點等形式,全面且深入地開展法律宣傳教育工作。這些舉措能夠切實有效地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識,使村民對各類法律法規有更清晰的認知,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因法律認知不足而引發的糾紛[2-3]。當糾紛出現時,引導村民運用法律武器,依法依規解決問題,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圍,進而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文明,為鄉村振興筑牢堅實的法治根基。
二、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阻礙因素
(一)法律服務硬件設施匱乏
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法律服務資源相對匱乏,這使得現有的法律服務機構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和業務機會來維持其正常運轉。同時,由于農村地區的法律需求相對分散且復雜,法律服務人員往往需要面對更多的困難和挑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發展前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原本在農村地區從事法律服務的工作人員,由于難以獲得穩定的收入和職業發展機會,不得不另謀出路或離職,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村法律服務資源的短缺問題,使得農村地區的法律服務更加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
(二)農村群眾法律觀念淡薄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許多農村群眾難以獲得優質教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這使得他們的法律觀念較為淡薄。這種淡薄的法律觀念成為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的一大阻礙[4-5]。例如,村民之間發生民事糾紛時,由于缺乏足夠的法律意識和專業法律知識,他們通常更愿意采用非法律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因此,在推動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至關重要。只有當群眾真正熟悉法律、遵守法律并善于運用法律,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才能實現實質性的提升。
三、推動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強化農村公共法律服務資源配置
面對當前農村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數量不斷減少的嚴峻形勢,政府應當積極作為,從多方面入手優化資源配置。首先,著力構建政企協同供給模式,通過政策引導與激勵措施,鼓勵各類法律服務主體,如律師事務所、法律咨詢公司等深入農村地區,扎根基層,為農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在豐富服務資源方面,不僅要增加服務的類型,涵蓋土地糾紛、婚姻家庭、勞動權益等農民常見的法律問題,還要提升服務質量,建立服務質量監督與反饋機制,確保農民能切實獲得優質的法律服務。同時,政府應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設立專項法律服務資金,保障農村法律服務工作的資金充足。
(二)探索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務路徑
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的質量,其評判標準不僅局限于服務內容的豐富程度與專業性,更在于服務路徑的廣泛性與形式的多樣性。以法律知識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動為例,這些服務不僅是簡單的信息傳遞,更是引導農村民眾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律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必須不斷創新工作方法,確保服務內容能夠緊密貼合農村民眾的實際需求和生活特點,從而顯著提升公共法律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踐中,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服務路徑和形式來實現這一目標,例如舉辦法律講座,邀請法律專家或學者深入農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村民講解法律知識,解答他們的法律疑惑;開展法治文藝演出,將法律知識融入歌舞、小品等文藝形式中,讓村民在欣賞節目的同時學習法律知識;設立法律咨詢熱線,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咨詢服務,讓他們在遇到法律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專業的指導和幫助。這些多樣化的服務路徑和形式,不僅能夠有效增強農村民眾的法律意識,讓他們更加了解和尊重法律,還能夠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村民遇到法律糾紛或權益受損時,能夠更加自信地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而推動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與法治建設。因此,農村公共法律服務在注重服務內容的同時,更應關注服務路徑的廣泛性和形式的多樣性,通過不斷創新和優化服務方式,為農村民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和法治國家建設。
(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法律服務建設 四、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力推動下,農村經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村民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他們的法律意識也日益增強,對高質量法律服務的需求愈發迫切。然而,傳統的以政府主導的基層司法所為主要服務提供者的模式,在面對日益增長且多元化的法律服務需求時顯得力不從心。基層司法所作為政府提供法律服務的重要機構,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法治建設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其資源有限、人員配備不足以及服務范圍相對狹窄等原因,難以滿足農村民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特別是在處理復雜案件、提供個性化法律服務以及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等方面,基層司法所的能力顯得尤為不足。因此,為了更好地滿足農村民眾的法律服務需求,推動農村法治建設進程,必須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村法律服務建設,這包括但不限于律師事務所、法律援助機構、高校法學院、社會組織以及志愿者團體等。這些社會力量具有專業性強、資源豐富、靈活多樣等特點,能夠為農村民眾提供更加全面、專業、高效的法律服務。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法律服務建設,可以拓寬法律服務的供給渠道,增加服務的多樣性和覆蓋面。同時,社會力量的參與還可以促進法律服務市場的競爭和創新,提高法律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還有助于增強農村民眾的法律意識,提升他們的法律素養,為農村法治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高校作為知識密集型和人才聚集型機構,在提供農村法律服務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可以借鑒美國的“法律診所制度”,由法學專業學生和教師組成法律診所團隊,深入農村開展法律服務。這不僅能滿足農村的法律服務需求,還能為學生提供寶貴的實踐機會,促進法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此外,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市場型的法律服務機構如律師事務所、仲裁機構、公證機構等在農村也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在鄉鎮一級設立這些機構,為農村民眾提供更加便捷、專業的法律服務。
綜上,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的大背景下,推動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對于縮小城鄉法律服務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而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格局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這不僅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更關乎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相關部門務必予以高度重視,緊密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創新。一方面,著力優化法律服務資源的配置,通過合理規劃,將優質的法律人才、先進的法律知識普及工具等精準投放到農村地區,解決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服務路徑,例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法律咨詢、組織巡回法律講座深入鄉村、建立鄉村法律互助小組等,全方位提升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水平,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踐提供堅實有力的參考依據,助力農村地區在法治軌道上穩步前行。
參考文獻:
[1]邢凱妮,王露霞,李曉萍.鄉村法治振興背景下的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探析[].法制博覽,2024,(34):142-144.
[2]莫鎮瑀,楊淇然,梁麟閣,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18):220-223.
[3]徐婕雅,何燕玲,梅真,等.關于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一以南京市L區為例[J].大眾標準化,2024,(04):112-114.
[4]李佳瑩.五治融合邏輯下鄉村公共法律服務路徑優化研究一一基于湘西農村地區的實況調研[].村委主任,2024,(04):134-136.
[5]黎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研究[J].桂海論叢,2023,39(01):71-77.
作者簡介:姜品仰(2005.10-),男,漢族,江蘇鹽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