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歌曲這一音樂類型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通常以詩歌、旋律、鋼琴伴奏三部分為核心內容。作曲家通過藝術歌曲的形式將詩歌與鋼琴完美地結合起來,運用深厚的文學底蘊,同時譜寫出動人的旋律,從而創造出許多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其中舒伯特的藝術歌曲具有代表性。作為早期浪漫主義代表人物,舒伯特一生創作了幾百首藝術歌曲,被譽為“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藝術歌曲有別于以往的聲樂作品中注重人聲的展示,通過高超的作曲技法讓鋼琴伴奏能夠完美融入歌詞,帶動歌曲的情緒變化,充分體現歌曲內涵。本文以《紡車旁的格麗卿》《在春天》《致月亮》為例,討論其藝術價值并總結伴奏中的技術問題。
[關鍵詞]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
[中圖分類號] J6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9世紀奧地利作曲家,是早期浪漫主義時期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時期最后一位音樂巨匠。舒伯特的作品有著鮮明的個人特色,其作品以抒情的旋律而聞名,他在短暫的31年人生中創作了600多首藝術歌曲,作品嚴謹工整、情緒豐富,歌詞大多選用18、19世紀的詩歌,如歌德、席勒、海涅、穆勒等人的作品,其中《冬之旅》《美麗的磨坊女》《魔王》《鱒魚》等都是藝術歌曲史上的經典作品。舒伯特巧妙地運用高超的作曲手法,運用鋼琴豐富的音響效果將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展現了詩歌的內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音樂的藝術價值,豐富了音樂的文學色彩。本文將以《紡車旁的格麗卿》《在春天》《致月亮》三首歌為例進行分析,這三首歌旋律優美,結構清晰,且鋼琴伴奏部分均有各自的特點,需要一定的鋼琴技術和對作品的理解才能完整地表達出歌曲的意境。
一、《紡車旁的格麗卿》解析
《紡車旁的格麗卿》于1814年創作,是舒伯特的第一首藝術歌曲,雖然創作這首歌曲時他年僅17歲,但鋼琴伴奏與歌詞的配合天衣無縫,作曲手法非常成熟,從這首歌曲中能夠看出少年的舒伯特已經擁有非凡的才華。這首歌曲歌詞選自德國著名詩人歌德的作品《浮士德》,講述了浮士德在年老時對自己知識的局限和對世界的認知感到不滿,渴望追求更高的理想和體驗,與魔鬼梅菲斯特達成協議,梅菲斯特滿足浮士德在人世間的一切愿望,但死亡之后需要把靈魂交給梅菲斯特。之后浮士德變成了一位帥氣的年輕人,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格麗卿便開始追求,而格麗卿也順理成章地愛上了浮士德,于是這段注定悲劇的戀情就開始了,歌曲講述的便是浮士德在離開后格麗卿陷入對浮士德的愛情幻想。
作品開始于d小調,歌詞講述“我心情沉重,再也無法找回他”,在歌曲開始時,作曲家巧妙地運用非常有特點的旋律來表現出紡車工作的狀態,右手運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來模仿紡車車輪的旋轉,左手中聲部則模仿紡車踏板的聲音,同時也暗示著格麗卿思念遠方愛人的焦慮難安的心情。在第7小節,和聲變成C大三和弦,給人一種歌曲要變為具有歸屬感的F大調的感覺,但在C大三和弦進行了幾個小節后又重新回到d小調。這種大小調的轉換是舒伯特常用的作曲手法,讓歌曲的色彩忽明忽暗,形象地表達出格麗卿焦慮的心情。到了第13小節,歌曲重新在d小調上進行,仍然講述格麗卿傷感的自述,經過5次大小調轉換后到達21小節,聲樂部分突然升高了一個八度,和聲也轉換為E大調,此時鋼琴伴奏需要一點點隨著格麗卿激動的心情漸強,但是一定要控制演奏的強度,因為這還不是格麗卿心情最為激動的時刻。歌曲在51小節時由d小調轉為關系大調F大調,同時左手伴奏的附點音符變成柱式和弦,這一部分歌詞為“他瀟灑的步伐,他軒昂的外表,他嘴邊顯露的微笑,他有魅力的眼睛”。這一段歌詞是格麗卿對于浮士德美好形象的幻想,短暫的美好讓格麗卿忘記了傷心。在演奏這一部分時,需要更多地使用踏板,營造出夢幻般的意境,隨著格麗卿情緒越發激動,鋼琴伴奏的力度也不斷增強,要注意左手和弦的力度需要同時漸強,如果單純增加右手旋律的力度會讓伴奏顯得很嘈雜。歌曲于66小節在降B大調主和弦處終止,后面兩個阻礙終止的和弦達到最強并且自由延長,鋼琴伴奏隨即停止,形象地表達出格麗卿美好幻想的破滅,她忘記了工作,紡車也跟著停止。
在經過一個短暫的空拍后,歌曲在d小調重新進行,歌詞與第一段相同。但在經歷過對愛人美好的回憶后,此時的格麗卿仿佛是在恍惚中自言自語。在第85小節時,格麗卿的心情變得激動,唱道:“我的胸口在燃燒,等著他的擁抱,我能拉動他,留在我的懷里。”鋼琴在這個時候要開始漸強。直到第92小節,需要配合聲樂不斷推動情緒的發展,伴奏在這部分每一個小節都要比前一個小節更強,這要求我們合理規劃伴奏的開頭的強弱,以便更好地進行對比。第93小節開始了歌曲的高潮部分,一直到高潮結束都是同一句歌詞:“讓我在他的吻里,消亡、融化。”此時的格麗卿的心情已經非常激動,鋼琴伴奏要體現出三句歌詞的不同層次遞進關系。此時,左手伴奏的低音要盡可能地觸底,中聲部第二個附點音符也需要使用大臂的力量,但仍然要注意聲音彈性,保持手腕的放松。隨著歌曲的情緒越來越強烈,伴奏的速度需要跟隨歌手的演唱速度逐漸加快。這時整個伴奏形式更像管弦樂隊的演奏,扎實而沉重的低聲部,短促而輕巧的中聲部,快速而激動的高聲部,充分體現了格麗卿對浮士德近乎失控的思念之情。
尾聲部分歌德的詩歌本沒有這部分歌詞,但作曲家別出心裁地將開頭的歌詞作為結尾,首尾呼應,更加凸顯了整首歌曲的悲劇色彩。鋼琴演奏這部分時應該做到減弱減慢,右手做到慢下鍵,按鍵深度為鍵盤的三分之二,最終讓音樂逐漸消失。
《紡車旁的格麗卿》這首作品是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開篇之作,雖然鋼琴部分節奏型較為單一,但右手需要從頭到尾不斷地演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模仿紡車,要求手指有一定的耐力和均勻性,且歌曲的情緒變化很大,只有鋼琴與歌唱者完美配合才能夠將歌曲最好的效果體現出來。
二、《在春天》解析
《在春天》寫于1826年,是舒伯特晚期作品。在人生的最后幾年,舒伯特迸發出極大的創作熱情,許多著名的作品相繼問世。雖然這些作品旋律依然優美,但是從作品的細節中,我們能窺探出作曲家對自己時日無多的傷感。在《在春天》中,這種細膩情感也有所體現。
《在春天》由三個部分組成,講述了主人公在春天的景色中想到了過往美好的愛情,但回過神來發現只有自己一人的傷感,最后振作起來再重新表達對愛情的向往。歌曲從G大調開始,鋼琴獨奏部分如同中世紀教堂的眾贊歌,描繪出一幅安靜平和的畫面,同時讓人想象出主人公與戀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刻。鋼琴演奏時要注意保持右手旋律聲部的連貫性,雖然開頭標注很弱(pp),但是由于是獨奏并且需要演奏出歌曲主題旋律,手指需要正常下鍵不能出現虛的聲音,做好4、5指的連接,讓主題旋律突出。從第5小節聲樂部分聲樂進入后,低音聲部要一直保持連奏,因為這首歌中大部分樂句演唱時值較長,需要鋼琴為歌唱者提供更多的低音支撐,在低音連奏的過程讓歌唱者有充足的時間去換氣。
從18小節第二部分開始,鋼琴伴奏的旋律與開頭主題相似,但節奏變成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從歌詞到對景色的描述中,我們可以了解作曲家變換音型的意圖。第一段歌詞是對風景的描述,如“微風在綠谷中輕拂”“深邃的暗色巖石泉”;而第二段歌詞則是對花朵的描述,“多彩的春天已經從花蕾和花朵中探出頭來”。作曲家用右手的十六分音符形象地表現出春天鮮花競相開放的絢麗景色,左手伴奏也從單音變為分解柱式和弦。這一部分難度較大,右手旋律聲部需要保持連奏,左手跨度較大且需要在低音彈出跳音的效果,需要單獨練習左手,保證和弦的準確性。
在第35小節,歌曲進入第三部分,調式轉變為同主音g小調,右手節奏變為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切分音,左手變為分解和弦,仿佛春天的美景突然被一片烏云遮蓋,愛情也像春天的風景一樣多變,表現主人公對于孤身一人的痛苦心情。這一部分情緒與之前有較大區別,鋼琴在演奏時力度要明顯增強,右手要著重突出第一個切分音,同時在第二個十六分音符處需抬起手腕,保持弱奏、放松狀態。在第43小節,歌曲來到第三部分,伴奏的音型重新回到十六分音符,但左手伴奏變成切分柱式和弦音型,整體變得更為厚重,表現出主人公在回憶結束后對于愛情的向往。最后兩句歌詞為同一句歌詞,“唱一首關于她的歌,貫穿整個夏天”,似一聲嘆息,增添了一些傷感之情。最后,鋼琴奏出一段級進旋律,終止于G大調主和弦。
《在春天》作為舒伯特最美的藝術歌曲之一,其感情真摯且旋律優美,全曲充滿浪漫的氣息,中段潺潺流水般的右手十六分音符與左手低音的配合,完美地表現出春天的美好景色,聲樂部分與鋼琴相互配合,交替演繹主題旋律,為聽眾帶來美輪美奐的聽覺感受。
三、《致月亮》解析
《致月亮》創作于1815年,歌曲采用A-B-A的結構。歌曲開頭右手承擔伴奏任務,主題旋律落于左手,需要逐漸加強到第2小節,整體音量要保持很弱才能描繪出夜晚安靜的狀態,演奏過程中需要使用踏板來保持旋律的連貫性,且右手的伴奏大拇指要避免出現重音。歌詞寫道:“照耀吧,迷人的月亮,你那銀色光輝透過翠綠的樹叢,如夢如幻照亮了我來時的路。”整段歌詞在輕柔的旋律烘托下,生動地展現了舒伯特對夜晚美好景色的深情描繪。
從第二段開始,歌曲的風格有了很大的變化,聲樂部分與鋼琴伴奏都變得十分輕快,與第一段的感情形成鮮明的對比,節拍和伴奏類型也作出了相應的變化,由8/12拍變為4/4拍。歌詞為“只要看見你,就仿佛看我的心愛的姑娘,我們經常坐在菩提樹下,忘卻城市的喧囂”,將月亮擬人化,仿佛月亮化身為自己心愛的姑娘出現在自己的眼前,主人公的心情和語氣都變得格外激動。伴奏右手要求在連音線中彈出跳音,需要演奏出非連奏的效果,演奏完和弦后保持踏板,同時手指離開鍵盤,在無聲狀態下重新按下和弦,同時更換踏板(第20、23小節演奏方式同理)。第30小節歌舞曲的節奏重新回到8/12拍,憂傷的旋律重新出現,歌詞大意:“親愛的月亮,請戴上你的面紗,為你的朋友而悲傷。”仿佛剛剛明亮的月亮被烏云遮蓋,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雖然此旋律與第一段相同,但情感要更為深沉。最后一句歌詞“就像那落下的淚的雨”奠定了全曲憂郁傷感的感情基調,鋼琴伴奏在這部分演奏出減弱減慢效果,最后終止于f小調主和弦。
《致月亮》篇幅精巧且伴奏沒有過多技巧和裝飾,看似難度不大,實則同莫扎特的作品一樣,越是簡單的譜面,越考驗演奏者對細節的雕琢,伴奏的開頭右手要做到連貫,將月夜寂靜無人的孤獨感表達出來。這首作品簡短但感情充沛,充滿了對美好景色的贊美之情,也是音樂會常見的安可曲。
結 語
舒伯特作為浪漫主義早期的代表作曲家,在其短短31年人生中,創作出許多經典的作品。他一生雖然清貧窮困,但是始終堅持創作,他的作品旋律優美、感情真摯,推動了浪漫主義時期風格的發展,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音樂遺產。本文以舒伯特三首藝術歌曲為例,對舒伯特藝術歌曲伴奏部分進行解析,旨在幫助更多人理解和把握其藝術風格。文章還分享了重要段落的演奏方式和細節,以助力更多人了解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作品,在演奏作品時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昭華.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探究—以《鱒魚》《菩提樹》《致音樂》為例[J].當代音樂2021(8):84-86.
[2] 劉姝.論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與藝術表現[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105-107.
[3] 趙倩.談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特點與重要性[J].大眾文藝,2018(11):112.
[4] 陳曉雨,張靜.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藝術分析[J].明日風尚,2023(2):32-34.
[5] 徐穎周.略論舒伯特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特征與審美[J].黑河學院學報,2022,13(3):143-145.
[6] 張沛.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研究—以舒伯特藝術歌曲為例[J].藝術評鑒,2022(19):53-56.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