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曲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凝結了中華大地上的風土人情,吸收了各地民族音樂文化的特點。電子管風琴是起源于西方的一門電子樂器,隨著音源技術及演奏形態的進步演變,逐漸發展出以獨奏樂器的演奏形態表現出樂隊效果的演繹特征。本文以戲曲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色與結構特點為切入點,從微觀與宏觀兩個角度出發,探究戲曲音樂在電子管風琴中的編創手法;從風格化特征處理,音樂性與戲劇性的對立統一這兩方面來研究戲曲音樂在電子管風琴中的演繹規律,助力推進電子管風琴中國化發展。
[關鍵詞]戲曲音樂;電子管風琴;編創;演繹
[中圖分類號] J60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電子管風琴傳入中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其中國化進程一直備受關注。國內外的電子管風琴家積極探索,不斷嘗試將民歌旋律、民族調式音階等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融入電子管風琴音樂的創作與改編。近年來,戲曲音樂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了更多的重視,并持續推陳出新。戲曲音樂在電子管風琴中的編創與演繹,也逐漸成為電子管風琴中國化的研究內容。目前,在京劇、越劇、黃梅戲等諸多戲曲劇種的表演中,電子管風琴頻頻亮相。越來越多的戲劇院團,如上海越劇院、天津京劇院等,將電子管風琴引入到伴奏樂隊中。電子管風琴憑借獨特音色和表現力,成為戲曲音樂創新的重要工具,不僅提升了藝術表現力,還成功拓展了受眾群體。而隨著戲曲音樂的融入,電子管風琴中國化的進程將得到更有力的推進。
一、戲曲音樂概述
中國戲曲藝術歷史悠久,深受民間歌舞、說唱藝術的影響,注重“程式化”的表現,高度精練,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其源遠流長的發展歷程投射出了政權更替、民族變更的影像,與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戲曲音樂是戲曲藝術中的重要元素,是戲曲內容的集中體現,包括聲樂部分的唱腔、韻白和器樂部分的伴奏、開場及過場音樂。聲樂部分以唱腔為主,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幫腔等,起到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內心的作用;器樂部分中的伴奏與過門音樂,起到托腔保調和渲染情感的作用;在器樂開場、過場和武場中的打擊樂部分,則起到渲染氣氛、強化節奏、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李吉提教授充分肯定了戲曲音樂對當代音樂在戲曲性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認為戲曲音樂的板式、曲牌、唱腔、鑼鼓,特別是其豐富的戲劇音色特點和節奏結構等,都成為當代作曲家繼續探索、創新的重要方面[1]。
二、電子管風琴概述
電子管風琴的形制脫胎于傳統聲學管風琴,基本由音色、節奏編輯系統,三層手、腳鍵盤與表情踏板構成。
作為一門跟隨音源系統不斷升級演進而更新發展的電子樂器,電子管風琴不像傳統聲學樂器那樣,被“音色”所定義。它可以模擬各種已有樂器的音色,包括但不局限于管弦樂器、世界民族樂器、電聲樂器,甚至人聲的音色;也可以自定義音色,即對各種音色進行組合、搭配,甚至可以利用音色效果器對各類音色進行編輯,生成全新的音色。電子管風琴內置了涵蓋多種曲風的節奏類型,從進行曲到華爾茲,從流行樂到世界音樂,電子管風琴家不僅可以根據樂曲類型的不同而選擇相適應的節奏,也可以有選擇地選取部分打擊樂音色,根據特定的節奏型與不同的強弱發展規律,編輯出更符合樂曲風格的節奏類型,并且可以對這些節奏進行排列組合,形成千變萬化的節奏序列。
三層鍵盤加上表情踏板的演奏形態,加上周邊控制器的使用,使得電子管風琴幾乎可以模擬各種樂器的演奏效果以及演奏各類曲風的樂曲,不僅能奏出細膩優美的旋律,體現音樂絲絲入扣的情感變化,而且能在表現如管弦樂等的宏大豐滿的音樂作品時,賦予其史詩性的音響效果。音色的可疊加性與移動八度、移調及調音等功能,使得演奏者可以在一個琴鍵上彈奏出若干個不同音高、音色的音,這是提升電子管風琴聲音豐富性,增強音樂表現力的關鍵性因素。觸前、觸后、水平觸鍵技術及滑音踏板等的使用,給電子管風琴演奏帶來更多力度、技巧使用上的精確控制,使得電子管風琴的演奏能表達出更加細膩、多樣的音樂與情感。
基于上述的電子管風琴特點,當代的電子管風琴家往往兼具演奏與編創的能力。同時,對這兩項能力的同時掌握,又幫助電子管風琴家在演繹音樂作品時有更突出的表現。
三、戲曲音樂在電子管風琴中的編創研究
在電子管風琴上編創戲曲音樂,就是要在保留、提煉、突出戲曲音樂風格特點的前提下,合理運用電子管風琴三層鍵盤的演奏優勢及多音色、多節奏的樂器特性,對各戲曲音樂元素進行器樂化的梳理編排,從而創作出一首完整的電子管風琴作品。下文將立足宏觀與微觀這兩個切入點,研究戲曲音樂在電子管風琴中的編創。
(一)編創中的微觀要素
在電子管風琴上編創戲曲音樂的微觀要素主要有節奏、旋律、音色等,體現出戲曲音樂獨特的風格韻味。
1.節奏對編創的影響
龐渤教授認為,戲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節奏規律。[2]戲曲音樂的節奏主要體現在鑼鼓經與板腔格式的運用中。[3]
鑼鼓經已形成一套固定的演奏范式,主要通過將鼓、板、鑼、鈸等戲曲打擊樂器以不同的節奏方式加以組合,以“倉、臺、大、八”等口訣記譜,烘托舞臺上不同的情緒及氣氛。每種鑼鼓打法都有特定的名稱,如【四擊頭】【慢長錘】【急急風】等,配合角色的唱念做打,在戲曲的訓練與排演中起著重要作用,極大地豐富了戲曲的音樂表現形式。
戲曲音樂以板眼作為控制節奏的單位,板眼的不同組合就形成了板式。板式主要分為慢板、原板、快板、散板四大基礎類型,常見的板式有【原板】【回龍】【流水板】【導板】等。其中,【原板】是所有板式的原型,一板一眼,速度中等,節奏平穩,并根據劇情需要,做散、整、快、慢的變化,構成戲曲音樂的敘事框架。
在編創電子管風琴作品時,通過理解、使用不同的鑼鼓經與板式變化,來掌握音樂表意、敘事的節奏,實現戲曲音樂的戲劇化、風格化表達。
2.旋律對編創的影響
唱腔旋律和器樂旋律是戲曲旋律的兩大組成部分。明代曲論家王驥德認為,“樂之框格在曲,而色澤在唱”[4]。唱腔往往是聽眾心中最具記憶點的戲曲特征,其旋律具有地域化特征,最重要的是其根據各地方言語調形成的行腔方式。因此,在對戲曲唱腔旋律進行編創時,以模仿行腔規律的旋法為基礎,對基本旋律進行修飾,是體現戲曲旋律風韻的重中之重。器樂旋律主要是對唱腔的托腔保調,與唱腔旋律形成支聲復調或作為過門使用,以渲染氛圍,推進劇情發展。
3.音色對編創的影響
電子管風琴音色的多樣化,為體現戲曲音色特征打下了良好基礎。戲曲音樂的音色體現在戲曲樂隊所使用樂器的音色以及戲曲演員唱腔的音色。傳統戲曲樂隊主要由胡琴、笛子、琵琶等弦管樂器與鑼、鼓、鐃等打擊樂器組成,而現代的戲曲樂隊往往是加入了西洋管弦樂器的中西混合樂隊。在聲腔音色方面,可根據唱腔音色及音域的不同,選擇有相同特質的器樂音色進行替代。例如,在京劇選段《打虎上山》中,于會泳先生就使用了圓號來吹奏唱腔旋律,聲音圓潤悠遠,極富意境。
(二)編創中的宏觀要素
在電子管風琴上編創戲曲音樂要考慮的宏觀要素有曲式結構、混響(Reverb)與聲像(Pan)設置等。
1.曲式結構的安排
曲式結構體現了音樂整體的結構布局與發展走向,也是編創電子管風琴作品的首要考量因素。通過分析戲曲音樂的曲式結構邏輯,能更有效地將戲曲音樂應用到電子管風琴編創中。中國戲曲音樂依據結構特征進行劃分,可分為曲牌聯套體和板式變化體兩類。
曲牌聯套體以曲牌為基本結構單位,由多個不同曲牌依據一定規律連綴而成。曲牌是經由歷代傳承保留下來的、有相對固定旋律的曲調,如【折楊柳】【皂羅袍】等,旋律優美,各具特色。曲牌聯套體主要運用于昆腔腔系及高腔腔系的劇種。在創作中,要保持各曲牌宮調的統一,句讀間無樂器過門,通過調整曲牌數量而實現戲劇表現力的多樣化,常按散—慢—中—快—散的速度布局排列而成。
板式變化體以一段對偶句唱腔為基礎,通過變換節拍、節奏、速度、調式等,派生出一系列不同的板式,并以各板式的聯結來陳述音樂,發展劇情。其特色為倒裝變奏:先變奏(【散板】和【慢板】),再主題(【原板】),后又變奏(【快板】和【散板】),基本呈現出散—慢—中—快—散的速度布局,句讀間常有樂器過門。板式變化體主要運用于梆子腔系和皮黃腔系的劇種,其中又以京劇為代表。
戲曲藝術中的音樂與身段表演、情節發展緊密相連,而將音樂獨立出來時,應保障各段音樂間在結構上的連貫性和連續性。以京劇選段《打虎上山》為例,音樂主體由幕間曲與唱腔音樂兩部分組成。幕間曲雖然運用了【流水板】,但是借鑒了西洋管弦樂的寫法,大體分為樂隊全奏、圓號主奏、樂隊全奏三部分;唱腔音樂按照傳統板腔體結構來設計,由【二黃導板】【回龍】【原板】【散板】【西皮快板】聯結而成。整個選段的音樂在速度與情緒上,體現一波三折的特點,極富戲劇性,但是總體可以分為快—慢—快三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導板】與【回龍】間還插入了“馬舞”段落,配合演員的身段表演,增強了戲曲的戲劇化表現,卻“打斷”了音樂的連貫性。尤其是排練號21處由快入慢的速度表現,與前后部分均形成過大的對比,插入感過強,應慎重考慮該處的取舍。因此,在對戲曲音樂進行結構改編布局時,需要權衡戲劇化表現與音樂連貫性之間的關系,以尋求最佳的平衡點。
2.混響與聲像的設置
電子管風琴上混響與聲像的設置,賦予聲音以立體的空間感。
混響設置是電子管風琴音樂展現空間感的關鍵,它奠定了聲音立體感與真實感的基礎,有混響類型、混響深度及混響時間這三個核心因素。隨著時代的變遷,戲曲音樂的表演場合也從古代的戲臺、戲樓,發展到現在的劇院、音樂廳等。但無論是戲臺、戲樓,還是劇院、音樂廳,這些均屬于規模較大的演出場地。鑒于這些場地的空間特性,在混響設置上需要考慮增強聲音的空間感和體積感。因此,更適合采用大廳(Hall)混響模式,同時設置較大的混響深度。
混響時間與聲音質量息息相關,混響時間過短則聲音不夠飽滿,過長則聲音趨于渾濁,需要根據所編創樂曲的速度特征和樂隊縱向排列位置進行分類討論。
通過剖析多部模擬類似演出環境的電子管風琴曲發現,在大廳混響模式下,較為常用的混響時間為2~3秒,如《黃河》為2.8秒,《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2.5秒。
聲像決定了聲音在立體聲場中的橫向排列位置,與混響時間的設置共同區分出不同樂器在樂隊中的相對位置。以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的樂隊為例,由京胡、京二胡和月琴組成的“京三件”是整段音樂主要的主奏樂器,在樂隊中居于中間靠前的位置,因此“京三件”的聲像設置就更接近“0”,混響設置偏小,實現清晰且居中的聲音效果;圓號在樂隊中居于左邊靠后的位置,則圓號的聲像則可以設置為“L2”,混響設置偏大,以實現渾厚且偏左的聲音效果。
四、戲曲音樂在電子管風琴中的演繹探析
在電子管風琴上演繹戲曲音樂,即以器樂演奏形式為表現主體,展現戲曲音樂在節奏、旋律、音色上的表現特點,注重唱腔音樂的腔化表達和特定樂器的演奏技法,同時把握戲曲音樂中戲劇性與音樂性的對立統一,并使音樂整體上升到凝練主旨、傳達作品精神的思想高度,最終使電子管風琴化的戲曲音樂真正成為電子管風琴曲庫中獨樹一幟的風格類型。
(一)風格化特征的處理
1.節奏的板眼規律
戲曲音樂的節奏變化豐富,特色的板眼規律與西洋作曲技法中常用的節奏規律有著極大的不同,也正因為這些不同,才使得戲曲聽之即有中國韻味[5]。演奏時,鑼鼓經的使用與板式標記成為把握節奏的關鍵依據。以《打虎上山》幕間曲的起始部分為例,該部分快速有力,每拍均為強拍,呈現出【流水板】有板無眼的特征,但是在記譜上卻使用了2/4拍標記。該部分的演奏要點就是將2/4拍中的弱拍也變成強拍來處理,使節奏鏗鏘有力、氣勢恢宏,為全曲奠定了緊張激烈的基調。
2.唱腔旋律的腔化表達
唱腔旋律的腔化表達是突出戲曲韻味的重中之重。我國民間早有“咔戲”傳統,即使用嗩吶、二胡等樂器模擬歌唱、鳥鳴等聲音。在此基礎上,于會泳、閔惠芬等人提出并實踐了“器樂演奏聲腔化”的實驗。這些實踐為旋律的腔化表達做了很好的示范。演奏時要將戲曲唱腔中的潤腔技巧運用其中,注重旋法特征,運用附點音符以及倚音、滑音、顫音等裝飾音對簡潔基礎的旋律進行修飾美化,表達音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擴充單個音的內涵,體現戲曲音樂的風格、意境和精神。
3.音色的傳神表現
戲曲音樂中所使用的樂器涵蓋吹、拉、彈、打等各種類型,現代戲中又加入了西洋管弦樂器。要想表現出音色的戲曲韻味,關鍵在于合理使用觸前、觸后、水平觸鍵等的鍵盤演奏功能,以及搭配膝控、表情踏板等周邊控制器體現特定音色的特定奏法,如胡琴的滑音,琵琶的彈、挑,笛子的顫音等。除此之外,演奏時還需要關注各音色間的音量平衡,控制重音與力度變化,防止民樂音色過于尖銳或西洋音色過于厚重,以達成音色整體的圓潤和諧和傳神表現。
(二)音樂性與戲劇性的對立統一
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戲曲是以歌舞演故事的藝術[6]。戲曲中的音樂性與戲劇性表現緊密結合,既對立又統一,二者的關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不同劇種的興衰更替。
戲曲音樂遵循寫意原則,又與跌宕起伏的戲劇情節緊密聯系。在電子管風琴上演繹戲曲音樂時,音樂性通過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元素來表現,有著極強的抒情表意作用,寓情于景,營造出詩情畫意的美感韻味;戲劇性通過緊湊的音樂敘事與強烈的對比來體現,具體可以表現為唱腔音樂與器樂過門的對比,鑼鼓與絲竹的對比等。過度追求音樂性上的表現,會削弱音樂的敘事性,削減音樂發展的動力。相反,如果過分追求戲劇性,忽視音樂性的融合與平衡,演奏則會變得生硬刻板,缺乏藝術感染力。
結 語
戲曲音樂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對當代音樂發展影響深遠。秉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原則,從戲曲音樂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將戲曲獨特的節奏、旋律、音色、結構等音樂元素與電子管風琴相融合,不僅有力地推動了戲曲音樂的傳承創新,也推動了電子管風琴多元化的發展。在不斷深化推進電子管風琴中國化的道路上,中國的戲曲音樂將被更好地傳播。
參考文獻:
[1] 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 龐渤.合唱《家住安源》電子管風琴伴奏形式與方法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30(4):233-235.
[3] 張晴.中國戲曲音樂元素在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0.
[4] [明]王驥德.曲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5] 龐渤.合唱《家住安源》電子管風琴伴奏形式與方法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報),2012,30(4):233-235.
[6] 李曉艷.王國維曲學思想研究[D].蕪湖:安徽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