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為,著有《大秦將軍》
如果讓孔子辦理現代身份證,姓名欄該寫“子丘\"而不是“孔子”!這個冷知識是不是驚掉了你的下巴?
別急,讓我們坐上時光機,回到兩千多年前的姓名王國去探個究竟。
姓是女生的專屬
如今咱們習慣說“姓氏”,但在先秦時期,“姓”可是女生專屬的VIP徽章!看看上古八大姓姬、姜、姒、贏、嫵、、姚、姑,每個姓都帶著“女\"字旁,連“姓\"字本身都是“女 + 生\"的組合。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里,把“姓\"解釋為“(女)人所生也”。所以,姓從一開始就是女生的特權,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母系社會一 一姓是有血緣關系的同一個族群的稱號,相當于整個部落的名字。
當時,稱姓的只有女生,一般采用“名 + 姓”的稱呼方式。因此姜姓的齊國會有“邑姜”“文姜”“蕓姜”…孟姜女是虛構的,但其原型是齊國杞梁妻。
女子稱姓是為了避免近親通婚。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近親結婚容易導致遺傳病,因此有“同姓不婚\"的禁忌。想象一下,如果那時候就有民政局,工作人員肯定會問這樣的一個問題:“姑娘貴姓?”假如不巧跟她的意中人撞姓了,那這門親事基本上就黃了。
氏是男子的徽章
前面說了“姓\"的起源,姓是全族通用的,相當于族名。一開始族人有限,大家都生活在一起,但經過一代代繁衍,人口不斷增多,原來的地方不夠住了,族中有些人就要遷徙到新的地方定居,形成新的小族群。雖然他們還承認原先的姓,但畢竟搬出來了,還是要和本家區分開,給新部族起個名字,這就是“氏”的由來。
“姬\"族所衍生的諸多氏族,就很有代表性。“姬\"最早是黃帝的姓,周代商之后大封諸侯,好多王族子弟通過封土封國,獲得了鄭、魯、燕、衛等氏號。有了氏號,姓就被藏了起來,本該叫“姬寤生\"的鄭莊公搖身一變,成了“鄭寤生\"—這就像現代企業集團在不同地方注冊子公司,每個子公司都有了自己的新名字。
明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考之于《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先秦時期,男子根本不稱“姓”,他們稱呼的是“氏”。我們都知道屈原,“屈\"就是他的氏,如果論姓,他和楚國王族一樣姓“堊”。想想也對,你和人打交道,提姓沒什么意思,畢竟天底下同姓的人多了,但一提氏,對方馬上就能知道你的封地在哪里、官職爵位是什么,肯定會肅然起敬。
再來說說孔子的姓氏。孔子的祖上乃宋國貴族,如果論姓,他應該是殷商后裔的“子\"姓。孔子的“孔\"來自他家一位先祖一孔父嘉,此人名嘉,字孔父,后世子孫以他為榮,便把“孔\"作為氏,像徽章一樣佩戴起來。
復雜多變的命名
如果我們穿越回去,可能會對先秦時期復雜多變的命名感到頭疼一一那時的人可以主動改變自己的氏。比如歷史上有名的姜太公,本姓姜,曾被封于呂地,便以“呂\"為氏,叫呂尚;后來他封到齊國,又改稱\"齊尚\"“齊太公\",這就是《史記·齊太公世家》的由來。再比如在秦國變法的商鞅,本姓公孫,出身衛國王族遠支,他一開始以“衛\"為氏,叫衛鞅;后來變法成功被封在商地,才成為歷史課本里的商鞅。現在你知道為什么要把“氏\"比作男子的徽章了吧?哪個徽章耀眼,就佩戴哪個唄。
跟“姓氏”一樣,“名字\"在古代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比如李白字太白、蘇軾字子瞻。在先秦時期,只有貴族才有名有字,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起名,成年時要舉行\"冠禮\"或“笄禮”,由選定的嘉賓取“字”。他們只在君王、父親面前稱名,對其他人都稱字(見《禮記·士冠禮》)。至于普通人,有個名就不錯了,既沒有“冠禮\"或“笄禮”,也沒有嘉賓取\"字”。
知道姓、氏、名、字的區別,再來看春秋戰國人物的奇怪稱呼,就容易理解了:它們并不是簡單的\"姓 + 名\"命名,而是姓、氏、名、字之間的各種組合。也許你對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感到困惑,說穿了很簡單,他采取的是“字 + 名\"組合,“叔梁\"是字,“紇\"是名。
“孔子”只是一個尊稱,他也是有名有字的。孔子名丘,字仲尼,如果按照孔子父親的命名法,孔子應該叫\"仲尼丘”。
屈原姓“半”,名“平”,“原”只是他的字,如果他要辦理現代身份證,姓名欄該寫“半平”。
看似簡單的姓名背后,都可能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你知道自己名字背后的故事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