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在k和w之間換算月薪和年薪,做自媒體賬號總希望作品能夠“瀏覽10w+”……
但是,為什么萬的縮寫是w,而千的縮寫是k,不是q呢?
“k”作為“千”的簡寫,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的古希臘。在雅典城邦的市集上,商人們用“khilio”表示千這個數量級。1795年,法國人在建立“萬國公制”時,將“khilio”變成法語的kilo,然后基于千進位規律,依次得到kilo以上的大數。這一體系在拿破侖時期通過戰爭與貿易迅速傳播,成為國際通用語言。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確立了國際單位制(SI),“k”開始名正言順地代表“千”,出現在財務報表(如$50k)、計算機存儲(如500kb)等現代生活場景。
不過,既然“千”的英文是“thousand”,那為什么國際單位制沒有選用“t”來表示呢?因為t是計量單位噸(ton)的簡寫,它原來是酒桶大小的容積單位,在15世紀開始用作計量單位,比用k代表千早了500來年。此外,大寫的“T”也已經被Tera(萬億,trillion)所占用。
英語對大于千的大數詞,每增加三位數就引入一個新單位,如在“千”之后,就依次為百萬(million)、十億(billion)。拿“1億”舉個例子:外國人一般會寫成“100,000,000”,每三位之間會用“,”加以分割;而在中國,我們更為習慣將八個零四四劃分為兩組。因而,當中國人想要表達“萬”這一概念時,卻發現英語中并沒有對應的獨立表達,只有“10k”。方便起見,就根據漢語拼音,將“萬”縮寫成“w”。
數字的產生會經歷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學會記數之前,人類對數字的感知甚至不會超過5。5以內的數字字形,在世界各地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比如,中文的“一、二、三”,羅馬數字的“Ⅰ、Ⅱ、Ⅲ”。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需要的數字也越來越多,這就促使了“進位制”的產生。公元前10世紀前后,人類初步建立起模式化的記數方式。這一時期東西方相同,都是每累積增加四個數,就會改變數字的寫法。至于為什么選擇“四”而不是“三”或“五”作為進位數字,目前尚無確鑿的科學證據。
古羅馬人在文明的發展中,以自己的計數規則帶來變革,更加突出了“三”的地位:大數記錄采用“三進一位”的方式,也就是現在英文“千進制”的雛形。而在中國,則一直保持著四位一進制的習慣,這是因為中國的語言文化是效法自然建立起來的。而在自然界中存在許多與“四”相關的現象,如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
全球化交流的加速催生出“1w=10k”這種跨文化數字轉換模式。“k”與“w”不僅是數字的簡寫,也是文明的痕跡,兩者在互聯網的并行不悖,也體現出如今社會文化的多元與包容。
(摘自“壹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