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開展協同監督工作,有助于提升企業內部控制的工作成效,保障企業資產、資源、資金的安全,促進企業健康有序運營發展。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在有效的內部控制基礎之上的,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是其中兩項重要的工作和有效手段,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開展協同監督工作,有助于提升企業內部控制的工作成效,保障企業資產、資源、資金的安全,促進企業健康有序運營發展。
企業財會監督
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的意義
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為新時期企業開展財會監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財會監督工作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企業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開展工作,可實現財務部門、內部審計部門、業務部門之間的優勢互補,通過加大協同運行力度,能夠及時發現企業內部經營管理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繼而采取有效措施,對問題、漏洞等進行修復,構建更加完善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規范企業內部控制管理流程,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企業財會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的財務會計、業務活動等展開全面的監督和檢查,在拓寬監督思路的同時,整合資源并共享信息數據,能夠便于開展相關工作,更加高效地發現并解決問題,同時也能夠為企業的決策制訂、戰略調整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財會監督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對象、內容、手段等存在差異,但均注重對財務信息真實性和完整性的監督審查,保障財務信息的真實性。通過整合財會監督和內部審計的資源與力量,避免重復工作和資源浪費,集中精力解決關鍵問題,從而優化企業資源的使用,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協同監督能夠增強企業對財務風險的預警能力。財會監督側重于日常財務活動的合規性與規范性,而內部審計則更注重從整體上評估企業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水平。兩者協同可以形成全方位的風險監控體系,及時發現潛在的財務風險并發出預警信號,為企業管理層提供決策支持,幫助企業提前采取措施應對風險、降低損失。
此外,協同監督機制的建立有助于提升企業員工的合規意識和職業道德水平。當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部門協同工作時,企業內部的監督氛圍更加濃厚,員工會更加自覺地遵守財務制度和企業規定,減少違規行為的發生,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環境,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構建財會監督
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機制的路徑
企業在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開展相關工作前,要充分考慮兩者的工作現狀、現實需求等方面因素,構建適應監督管理工作需求并且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首先,企業應根據發展戰略,確立財會監督和內部審計協同監督機制運行的各項目標。具體來看,總體目標是宏觀層面的,要求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的協同工作要確保企業的財務活動合法合規,資源利用高效,經濟效益最大化。具體專項業務目標則更細化。例如,在財務報表編制過程中,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及時性,發現并糾正存在的數據錯誤或不規范操作。企業應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將增加經濟效益和市場價值作為協同監督的最終目標。財會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應改變過去各自為政的狀態,加強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充分發揮出監督、管理、控制作用,達到理想的監督管理效果。
其次,應根據協同監督機制運行目標,對財會監督主體和內部審計監督主體的責任予以明確,并做好分工,同時也要加強相互監督與促進,整合監督資源。
再次,結合協同監督機制運行目標,對財會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的制度、規范等進行全面梳理,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實現相互協調。
最后,做好財會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的技術培訓工作,構建專業型、復合型人才隊伍,提升人員協同合作意識,帶動提升企業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工作水平。
此外,企業還應注重監督成果的運用與轉化,將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發現的問題與企業的戰略規劃、預算編制、績效評價等環節緊密結合,推動企業內部管理的持續優化。例如,通過監督成果分析,調整資源配置,優化業務流程,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經濟效益。企業應加強與外部監管機構的溝通與協調,及時了解監管政策動態,確保企業的財會監督、內部審計工作與外部監管要求保持一致,避免因政策理解偏差而引發合規風險。在實際工作中,企業還需定期對協同監督機制進行評估與優化,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監督目標、方法和流程,確保協同監督機制始終保持高效性和適應性,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提升企業財會監督
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機制的措施
為實現對企業資源的高效化利用,減少資源浪費,企業財會監督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要充分發揮監督職責,搭建協同監督組織管理體系并定期完善,根據所掌握的信息數據,建立橫向聯系,深化財會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之間的協同,并與企業其他部門密切溝通,消除專業壁壘,協同解決在監督環節所出現的問題,在提升企業監督管理效能的同時,降低企業內部監督成本。
企業在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運行的過程中,要規范協同監督流程,明確協同監督規則,編制科學可行的內部協同監督計劃,保障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的順利有序進行。同時,要重視協同監督數據采集模型的搭建,方便高效、精準地采集監督信息,整合協同監督資源,為協同監督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并將責任與任務落實到人,避免在工作中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確保企業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兩者協同工作落實到位。
企業在構建協同監督機制時,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對監督的職責、權力等予以明確,搭建溝通渠道平臺。與此同時,為提高監督效能,企業應當以內部協同監督目標為引領,建立內部協同監督聯席例會制度,將協同監督與專項業務監督等融合,定期商討協同監督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并解決處理,實現協同監督效能最大化,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發展。
為保證企業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機制構建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統一協同監督標準非常重要。通過構建協同監督標準,能夠避免出現重復監督、交叉監督的現象,使得協同監督更加具有針對性,避免出現監督盲區。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制訂協同監督標準的過程中,應當保證其專業性、客觀性,不可摻雜主觀因素,或者過于隨意,確保其可操作性。要結合監管實際情況與經驗,對協同監督標準的持續完善,并優化更新,滿足新時期、新環境下企業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協同監督運行需求。
財會監督、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的常用方式,兩者聯系密切。在新時期,為推動企業良好發展,要開展財會監督與內部審計監督的協同工作,構建高效的協同運行機制,形成監督合力,提升企業內部監督控制水平和治理效能,確保企業有序經營,提高企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天健會計師事務所 (特殊普通合伙)湖南省長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