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個動蕩的世界里,找到更多的確定性,找到更多穩定的市場、穩定的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如同中國貿促會會長任鴻斌所總結的,這是在近日舉行的2025年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工商界代表試圖找到的答案。
在出席峰會開幕式時,新開發銀行行長、巴西前總統迪爾瑪·羅塞芙表示,科技爆發式的進步為重塑全球生產力和競爭力創造了新的機遇,但這些機遇出現在一個極具挑戰的時期,比如由關稅戰引發的以鄰為壑政策正在卷土重來,嚴重干擾了國際正常貿易秩序。她指出,盡管美國暫緩加征“對等關稅”,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在4月2日宣布的關稅措施已經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深遠的損害,也削弱了國家之間的信任,加劇了全球波動,并且使全球經濟陷入了更加脆弱的境地。
羅塞芙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她說:“面對如此復雜多變的環境,我們在此開展建設性的對話,促進合作,推動包容性、具有韌性和可持續開發的合作和新路徑,我認為這是至關重要的。”
特朗普為美國設置的障礙正在推動世界其他國家團結起來,英中貿易協會主席古沛勤(Sherard Cowper-Coles)對《財經》說。他認為,美國的行為只會讓中國市場、英國和中國的合作變得更重要。
中國美國商會會長何邁可(Michael Hart)剛剛結束了商會一年一度對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敲門之旅”。在華盛頓的五天,商會代表團一行拜訪了美國國會、美國國務院、商務部、財政部、國家安全委員會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還與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共進晚餐。中國美國商會每年組織在華企業中國區高管代表團前往華盛頓訪問,旨在傾聽政策動向,了解未來趨勢,并分享來自中國一線的觀點與經驗。
當被《財經》問及,在結束這次“敲門之旅”時,他對中美在90天內達成協議是更樂觀還是更悲觀時,何邁可說:“我不知道中美是否能夠在90天內完成談判,但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對話機制,能有對話在進行是件好事。目前關稅有所降低也很重要,但談判人員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何邁可強調,貿易對中美兩國都有利,但在美國看來,目前的貿易并不完全平衡和公平。他提及中國美國商會每年發布的白皮書,指出中國經濟仍有一些領域不對美國企業或外國企業開放。
何邁可說,雖然政治領導人可能有不同見解,但對美國商界來說,他們希望能夠看到中國的崛起,希望能夠參與到中國的崛起過程中,也希望更好地成為中國的合作伙伴。在華盛頓“敲門之旅”中,中國美國商會代表團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國會山與多位國會議員及其工作人員展開交流。在這些會談中,何邁可對國會議員發出邀請,希望他們能夠去中國看一看。
英國成為自特朗普發起關稅戰以來首個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英中貿易協會主席古沛勤表示,關稅引發了混亂,但最終各方必須共同努力,拆除障礙,最大限度地發揮比較優勢。他提到英國也犯過災難性的錯誤:在2016年舉行脫歐公投,樹起了貿易和投資的壁壘。而在脫歐五年之后,英國與歐盟達成了新的貿易協議,努力減少雙方之間的貿易壁壘。
今年5月初,中美雙方達成協議,同意在90天內暫時降低對彼此商品征收的關稅。古沛勤表示,這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還不夠。“我不確定中美是否會在90天內達成協議。但幾天前,我從白宮某個人那里聽說,他們認為,特朗普總統從內心深處想要達成協議,他喜歡做交易。”古沛勤說。
出席峰會的霍尼韋爾中國總裁余鋒表示,關稅波動雖然對外資企業造成影響,但霍尼韋爾的部分業務集團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原因是霍尼韋爾在過去多年的時間里踐行“東方服務東方”的策略,根據中國市場客戶的要求由中國的團隊來開發產品。余鋒說,面對關稅引發的危機,霍尼韋爾更加堅定了加速本土化的信念。
余鋒透露,霍尼韋爾每年都會組織在華的中高級干部學習中國政府每年在全國兩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每一個“五年規劃”。“政府工作報告管一年,五年規劃管五年,作為一個扎根中國的企業,一定要了解這個國家的工作重點、投資機會以及市場發展方向。”余鋒說。
中國德國商會會長霍飛明(Martin Hofmann)也表示,面對市場變化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德國企業正在加快本土化進程,由此形成更深入的融合,即本土化3.0階段。他表示,中國德國商會有75%的成員本土化程度已經達到75%至100%,并且這一勢頭沒有停止,在華德國企業不斷地投資于研發和創新。
本土化為在華外資企業應對目前中美貿易戰提供了一種緩沖。中國歐盟商會今年4月針對關稅影響發起的快速調查顯示,在華歐盟企業能夠減緩關稅造成的直接影響,尤其是通過“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
中國歐盟商會在5月28日發布的2025年商業信心調查顯示,盡管計劃擴大在華業務規模的會員企業有所減少,但越來越多的受訪企業將其業務回流至中國,這表明中國供應鏈仍具競爭力。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指出,大量歐洲企業致力于實施“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這些公司有必要擴大在當地的供應鏈。另一方面,歐盟企業有著極其復雜的全球供應鏈,它們想要在全球市場中勝出,唯一途徑便是比競爭者擁有更好的產品和更具吸引力的價格,而這兩者在中國都能實現。
“這是企業繼續在華采購的重要動機,也是它們擴大在華供應鏈的原因,即為了保持競爭力……在中國、為世界,對許多公司來說正在成為一種解決方案。”彥辭說。
中國丹麥商會全國創始會長李曦萌(Simon Lichtenberg)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期間指出,很多公司因為地緣政治而被迫采取在中國、為中國的策略,即只針對中國的市場,但中國的制造能力非常強大,在全球市場放棄中國的制造能力是企業和消費者的損失。

“我們在越南、墨西哥也建立了工廠,來滿足美國市場的需求,但是在越南建廠的成本很高,對于終端消費者來說不是一件好事。中國制造如此卓越,我們為什么不用呢?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找不到替代,我們為什么要轉移到其他地方呢?”李曦萌說。
美國西屋交通運輸集團是世界領先的軌道交通系統設備制造商和服務供應商。西屋交通運輸集團中國區總裁崔垚在發言中表示,西屋一方面為中國市場提供產品,另一方面有大量出口,在中國建立了非常強大的供應鏈體系,這一體系通過西屋的全球采購融入全球市場。這在提高西屋全球市場競爭力的同時,也帶動國內企業走向全球,實現了典型的雙贏局面。
“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發現,由于中國的競爭力非常強,最終會是在中國、為世界,但前提是經貿的穩定。關稅戰和地緣政治對像西屋這樣在中國有龐大供應鏈體系的企業影響很大,我們希望有一個非常穩定的關系。”崔垚對《財經》表示。
在外資耕耘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企業也進一步走向海外。2024年10月,由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2023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當前中國對外投資平穩健康發展,呈現出投資領域多元化的趨勢。
墨西哥成為近年來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熱門目的地。中國是墨西哥第二大貿易伙伴,墨西哥則是中國在拉美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4年中墨貿易總額達1094.26億美元,創下歷史最高紀錄。投資方面,墨西哥經濟部2023年底根據跨國企業投資公告統計的數據顯示,未來兩年流向墨西哥的外國直接投資達1107億美元,其中美國最多,中國位居第二。
中國墨西哥商會執行副主席維克多·卡德納對《財經》指出,中國企業在墨西哥的投資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但在過去八年,中國是墨西哥最大的投資來源之一。目前有超過1300家中資企業在墨西哥開展業務,主要集中在制造業。

卡德納表示,墨西哥之所以能吸引這么多中國投資的原因很明顯,因為美墨加協定以及在此之前已經存在多年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墨西哥制造的產品可以優惠關稅出口到美國。在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特朗普針對原有的北美自貿協定展開重新談判,達成了新的美墨加協定。但在今年年初重返白宮之后,特朗普又決定對美墨加協議展開重新談判。
從3月4日起,美國開始對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產品加征25%的關稅,后又決定將對符合美墨加協定原產地規則的產品豁免。卡德納表示,目前的關稅只是一個過渡,可能會持續到今年下半年,然后達成共識。他認為墨西哥對中國投資者的吸引力不會因為美國加征的關稅而下降。“過去的20年里,美國的總統在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交替產生,但不管美國發生了什么,中國一直是我們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所以我非常樂觀,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這種趨勢將繼續下去。”卡德納說。
武瑞斯(Christos Vlachos)是希臘一家金融咨詢公司“絲路金融”的總裁。他對《財經》表示,由于美國市場對中國關上大門,他相信歐洲會成為中國投資者的目標,新能源、電動汽車、電池、房地產等領域都有很多機會,他也因此在尋找有意前往希臘的中國投資者。他表示,經歷債務危機的希臘目前估值依然很低,收購一家希臘公司的成本可能只有德國公司成本的一半。
中國比荷盧商會副主席皮埃爾·米羅什尼科夫則對《財經》表示,當歐洲企業進入中國,它們擁有了14億人口的市場;當中國企業進入歐盟,它們也擁有了近5億人口的市場;中歐雙方都能為彼此提供機會。在這一過程中,開放和溝通非常重要。“我們需要開放,需要溝通,我們不能制造障礙……促進彼此的了解,這是最重要的。”米羅什尼科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