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的春天總是來得格外早。革命老區海豐縣可塘鎮的萬畝稻田里,嫩綠的秧苗如翡翠琴鍵般整齊排列,在春風中奏響生命的序曲。
晨霧氤氳的田壟間,一位老者躬身而行:磨出毛邊的草帽檐下,古銅色的面龐被春風刻出深深溝壑;褪色的襯衫沾著晨露,袖口卷至肘部,露出小臂上經年曬就的麥色肌膚;沾滿泥漿的黑色雨靴踩過濕潤的田埂,每一步都驚起蟄伏的蛙鳴。他時而輕撫初抽的稻穗,指尖摩挲間似在丈量春天的生長刻度;時而蹲身捧起秧苗,掌心托起的翠色映亮眼角笑紋—這位與春泥共呼吸的老人,正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退休研究員陳建偉,一位將半生心血傾注于水稻育種,又以鄉賢身份返鄉帶領海豐油占米重煥生機的“稻田守望者”。
育種如育子:一位樸素科學家的“稻香人生”
作為“海二代”的陳建偉出生在汕尾市海豐縣聯安鎮的一個工礦家庭,海豐蓮花山下總寮鎮是他的成長地;聯安鎮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紅十一軍副軍長彭桂烈士的故鄉,蓮花山則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徐向前元帥曾經浴血奮戰的地方,他是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而他記憶中最鮮活的畫面,便是家鄉的青山白云,稻田綿延,農戶佝僂著腰在稻田插秧的背影,成為他對農業最初的敬畏。
1982年,他考入華南農業大學農學系,從此與水稻育種結下不解之緣。三十余載科研生涯中,他像候鳥般輾轉于實驗室與田野。他參與育成水稻品種80余個,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以第一完成人申請水稻品種權5項;主持國家“863計劃”“948計劃”等重大課題,榮獲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成果斐然。然而,這位榮譽等身的科學家,身上卻無半分驕矜之氣。常年田間勞作讓他皮膚黝黑,雙手布滿老繭,一件褪色的格子衫、一雙沾滿泥濘的雨靴,是他最常穿的“工作服”。
“育種就像帶小孩,得耐心觀察它的每一點變化。”陳教授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2021年,本可安享退休生活的他,因對家鄉農業的牽掛,毅然回到海豐老區,一手創辦了海豐縣優質油占米研究中心,為家鄉水稻事業發展發揮余熱。
這份回歸的“緣分”,實則早有伏筆。2018年,陳教授作為“隱舍鄉賢”專家工作室的專家,在“隱舍鄉賢”的組織下開始利用節假日時間回到家鄉為水稻事業發展助力。現如今,已經退休的他更是扎根海豐老區,面對旁人的不解,他笑道:“水稻是有生命力的,只要還能動,我就想為家鄉再培育幾個好品種。”
困境與破局:海豐油占米的涅槃之路
煙雨浸潤的嶺南春天,陳建偉教授深一腳淺一腳踩過赤坑鎮廢棄陂塘的泥沼。忽然,他如遭電掣般定住身形—幾叢野生稻在斷壁殘垣間舒展著青銅色的葉片,細長稻穗上凝結的雨珠泛著千年時光的釉色。他像發現珍寶的孩童,不顧褲腳沾滿泥漿,跪地記錄稻株性狀。雨幕中,他將稻穗高舉過眉對隨行學生感慨:“這些可是海豐油占米的‘老祖宗’,它們還在,希望就在。”
這番動情場景的背后,承載著百年貢米的興衰沉浮。曾以“米粒透玉、飯泛珠光”享譽朝野的海豐油占米,雖守著直鏈淀粉與膠稠度的黃金配比,卻因細弱莖稈難抵風雨,在現代化浪潮中淪為散落田疇的“遺珠”。2018年谷雨時節,經“隱舍鄉賢”有關人士與海豐農業農村部門牽線,闊別故土十余載的陳建偉重返海豐,目睹的是更刺心的畫面:百年貢種與雜交稻混作一團,老農捧著稻苗嘆息:“這些‘瘦秧子’哪里敵得過雜交稻啊?”春風掠過荒野,野稻孤寂搖曳的模樣,恰似百年貢米飄零的縮影。
此后三年,陳教授化作現代農耕文明的拾穗者。他帶著團隊風里來雨里去,頭頂烈日,腳踩爛泥,追尋海豐油占米的“華麗轉身之道”。面對油占米種植零散,品種雜亂舊,品質不穩定,缺乏品牌推廣意識,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等困境,他敏銳察覺到:“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必須從品種改良入手,才能重塑‘海豐油占米’的金字招牌。”
轉機在2021年破土而出,在海豐縣委縣政府及海豐縣農業農村局的重視支持下,海豐縣獲批建設省級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陳教授領銜成立“海豐優質油占米研究中心”,聯合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機構,啟動品種提純復壯與新品種選育工程,架起了傳統農耕與現代科技的橋梁。
科技筑基:研究中心的創新實踐
2021年初,這座投資300萬元、占地100畝的科研堡壘在海豐縣城東鎮拔地而起。這里匯聚了綜合考種儀、分光光度計等精密儀器,可對稻米品質、抗性等性狀進行全方位分析。“這樣的科研條件,在全省縣級單位中堪稱罕見。”海豐縣農業農村局技術員邱楚嬋感慨道。
中心成立后,陳建偉教授帶領團隊采取提純復壯傳統良種、 引進篩選新品種、自主創新育種三步走戰略。通過引入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培育優質稻種,并在基地研發培育,篩選出抗性、豐產性較好的種子,提供給農業企業和農戶種植。
育種是一場與時間的馬拉松。在提純復壯老品種的三年間,陳建偉團隊像古籍修復師般謹慎,他創新采用“穗行圃提純法”:將三千粒原始種播成穗行圃,逐株標記分蘗數、株高、抗性等23項指標。至2024年,該中心引進和培育出香雪絲苗、蓮香絲苗(象牙航香)、19香、南晶香占、中隆絲苗等優良品種,有力做強“海豐油占米”種業“芯片”,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孵化10項以上。其中,“香雪絲苗”以矮稈抗倒、畝產超900斤的特性,成為農戶首選,芋香濃郁的口感讓其在2022年12月獲首屆廣東國際名米(秈米)十大金獎品種、首屆廣東國際名米(秈米)金獎產品。
新品種的推廣離不開產業化支撐。研究中心與廣東中榮農業等企業合作,構建“科研+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企業統一提供種子、技術,并以高于市場價10%-15%的價格收購稻谷。種植大戶黃文加算了一筆賬:“改種‘香雪絲苗’后,畝產從700斤增至1000斤,每畝稻谷多賺200元,1000畝年賺可達50萬!”
這縷稻香不僅浸潤著海豐大地,更以星火燎原之勢飄香粵東。在廣東各地,“香雪絲苗”已然成為農民增收的“金鑰匙”,這個兼具高產與優質的明星品種,正推動著傳統農業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讓嶺南糧倉在品質升級中煥發新生機。
品牌崛起: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升級
2025年的春風里,陳建偉迎來科研生涯的又一里程碑—“香汕油占1號”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這個融合稻瘟病基因的新品種,株高降至100厘米,抗倒伏指數提升40%,平均畝產超920斤。食味值91.78分的成績單,讓老農黃伯含淚道:“這就是五十年前的灶臺飯香”。
“香汕油占1號”的育成猶如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華彩樂章,作為汕尾首個自主選育的突破性水稻品種,其規模化推廣標志著海豐農業將轉型升級進入新里程。該品種通過抗逆性強化與品質優化,預計將顯著提升油占米畝均產值,配合標準化種植體系與地標品牌建設,可有效激活稻米產業價值鏈。其產業化發展不僅推動良種繁育、精深加工等環節提質增效,更將助力構建“育產銷”一體化產業鏈,為海豐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供核心支撐,持續釋放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動能。
經過數年匠心淬煉,海豐油占米相繼斬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等榮譽,這捧“嶺南珍米”在新時代重綻光華。昔日的零散田疇也已蛻變為現代農業的樣板,在可塘鎮內建成了萬畝標準化種植示范區,配套建設電商服務中心、物流體系,推動“海豐油占米”進駐全國商超,并借力“稻田景觀+紅色文化”發展農旅融合,年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
稻香綿長:讓每一粒米承載鄉愁
如今的海豐,連片稻田已成景觀。可塘鎮萬畝示范區里,“香雪絲苗”在微風吹拂下如翡翠浪濤,田埂間的電子傳感器實時回傳數據,無人植保機掠過云端。但陳建偉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科研習慣—每日清晨徒步巡田,穿著他的“工作服”,布袋里裝著放大鏡、鉛筆和那本翻毛了邊的筆記本。
站在萬畝綠色稻浪中,陳建偉的草帽像一葉扁舟。他躬身記錄著稻株性狀,草帽上的破洞漏下細碎陽光。當被問及66歲仍回歸鄉土,守望田疇的緣由,他望向遠方的稻田說:“人就像稻子,根扎得越深,穗垂得越低。我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讓家鄉的米香飄得更遠。”
從瀕臨沒落到重煥生機,海豐油占米的十年蛻變,是科技興農的生動注腳。陳建偉教授用半生堅守證明:一粒種子,可以孕育希望;一片稻田,能夠承載鄉愁。在這位老科學家的故事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稻浪千重的豐收圖景,更是一位農業科學家赤子般的初心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