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潮汕揭英歌舞火遍全國,特別是今年春晚的英歌舞節目,更是把英歌舞燃爆起來,使春節假日前來潮汕揭地區旅游的,出現了車流不絕,人如潮涌,酒店爆滿,大街小巷回響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方言,乃至還時不時飄來許多國際游人說著各種外語的盛況。他們前來潮汕揭的目的,除想品嘗琳瑯滿目的美食,了解潮汕揭這塊依然保留著古老文化傳統外,還想更為深入地目睹和體驗一下英歌舞表演的風采。
在今年春節假日期間,潮汕揭地區英歌舞表演隊所到之處,萬眾空巷;表演隊表演之時,人聲鼎沸;英歌舞隊奏起的潮州大鑼鼓與英歌舞隊員手中雙棍相擊所形成的聲響,猶如一曲飛舞激揚、撼人心動的時代樂曲,撞擊人們的心靈,讓人仿佛在鞭炮和煙花的震響中,看到一個久遠的世界;在蒙蒙硝煙的彌漫里,觸摸到一個屹立于世界生生不息的民族所跳到的脈搏。英歌舞為何在鑼鼓和煙火中有如此之魅力?這應該是來自于英歌舞內含著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以及危難時刻精忠報國的“匹夫有責”英雄主義思想吧。
相傳早在1077年(宋朝時期),潮州知府派一個叫鐘英的潮陽人,前往朝廷上貢,他路過河南睢陽拜謁“雙忠”神廟時,夜夢神人告訴他,賜給他十二尊神像和一個銅輥,放在后殿匱中,要他帶來潮陽奉祀。由此,鐘英辦完上貢之事后,依照夢時所托,把神像和銅棍接到潮陽建廟祭奉。后來在潮州府各縣也相繼建起了雙忠廟祭奉,如朝陽的東山靈威廟、潮州湘橋的雙忠宮、揭陽的喬林雙忠廟等。在潮州湘橋的雙忠宮,由于祭拜的人很多,由此在前往雙忠宮道路附近兩旁,還形成了一條著名的街巷,叫雙忠巷。
英歌舞開始就是在祭奠張巡、許遠兩位忠義之士時,進行舞蹈表演的一種形式。后來由于朝廷腐敗,潮州府各縣民間準備發動暴動,但暴動的消息泄露,潮州知府派重兵準備進行圍剿。對此,準備暴動的民眾立刻把暴動的主要兵力,轉化為祭祀的巡游隊伍。他們敲著大鑼鼓和大銅鑼,踏著音樂的節奏,邊走邊跳,形成了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游行隊伍,由此麻痹了前來窺探情況的探子,化險為夷。從此開始,英歌舞就演化為一種無需搭建固定舞臺,可以巡游,且邊走邊舞的舞蹈。這種舞蹈即可祭祀,又可表演;表演的人,即可是民,也可是兵,是一種融民間性、藝術性、舞蹈性、武術性于一體的活動。
這種活動自開始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但在這近千年中,英歌舞也如走在一條崎嶇的山路上。在這過程中,有大饑荒時,人們無力有效開展表演的;有動亂年間,地方官府擔心民間乘機暴動而嚴加管控的。在近代,由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潮汕揭地區也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不是處于戰火不斷、就是處于大饑荒之中,廣大民眾居無定所,吃不果腹,由此使英歌舞等大量的民間藝術難以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在當代,由于曾長期受左傾政策的影響,特別是在文革的破“四舊”立“四新”中,英歌舞同其表現傳統文化的東西一樣,全部被一概要求鏟除。潮州湘橋的雙忠巷,文革時紅衛兵說那條巷的名字是宣傳封建迷信,必須改名,巷里的雙忠廟必須拆除。但居民據理力爭地說,‘廟可以拆除,但巷名不能改。因為雙忠巷的雙忠是忠于毛主席,忠于林副統帥’。結果巷名被保留下來,可廟卻遭到嚴重破壞(被破壞的“雙忠宮”現已被恢復起來)。在這一時期,不少組織訓練跳英歌舞的師傅,被抓的抓,被斗的斗,有的甚至被判刑勞改、或被抓去蹲牛棚。改革開放之初,在浩劫中得以幸存的人,不是老的老,就是病的病、殘的殘,加上公開進行英歌舞訓練和游行還被嚴格管制,由此使英歌舞在一段很長時間內,還是得不到有效地保護和發展。直到進入新世紀后,英歌舞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英歌舞的活動才得到官方的認可,并逐漸進入潮汕揭地區以外公眾的視野。
在最近幾年,通過大量自媒體的傳播,以及相應的官方媒體報道,英歌舞迅速火爆,并在國外也迅速傳播開來。現在,東南亞各國的潮人,逢年過節都要邀請國內英歌舞隊去表演,海外的潮人社團也組隊前來學習英歌舞,或邀請國內前往指導跳英歌舞。如馬來西亞的檳城大山腳潮州會館,已邀請了潮陽的師傅,到他們那里指導第四、五代潮人的青少年跳英歌舞。潮陽、普寧的英歌舞不僅被邀請到國內很多城市去表演,而且還被邀請到英國、法國、德國、匈牙利等西方國家去表演。英歌舞的火爆,看起來還有繼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趨勢。
英歌舞之所以如此火爆?究其原因是,既有潮汕揭地區持之以恒保護傳統文化的不懈努力,更是民族精神強大凝聚力在新時期的一種表現。由此我們相信,英歌舞將會演化為傳承民族精神,傳播民族文化,宣傳民族形象、弘揚民族自信的一種有效方法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