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25.02.002
Effct ofDifferent Seed Dressings and Soil Covering Thicknesson the Germina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Seeds
AN Xuhua1, TAO Shuozhou2, MIAO Yuanguang2, HAN Qingdian2
(1.AgriculturalchnologyPromotionCenterofLinyi,Linyihandong276o1,China;2.CollgeofAgricultureandFostryci
ences,Linyi University,Linyi,Shandong 276OO1,China)
Abstract:ToinvestigateteefectsofdiferentseedmixingagentsandsoilcoverthicknessonthegerminationofSlviamiltioiza seeds,Saliamtozadseresdsaealsdtreatedwittodnggets,ameludioonildbd im.ThegerminatoncharacteristicsofSlvmltiorzaseedserestudedbycombiningdiferntsoilcoverthicknees.suls showed that the germination efectof Salvia miltiorrhizaseeds treatedwith soil cover thickness ofOcm+1.25
concentration of pyroxene was the best,with germination rate,germination potential,and germination index of 5 9 . 1 7 % , 5 1 . 6 7 % ,and 1 6 . 2 2 % ,respectively.ComparedwithsoiloverticknsofOcalone,tegernatioate,gnationotenal,ndgeinatinineiaed by 1 7 . 0 9 % ,19.59 % ,and 7 5 . 7 3 % ,respectively;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he treatment with soil cover thickness of O cm + 2.5
(204號 concentration of pyroxene was only 1 3 . 7 5 % ,which was 2 8 . 3 3 %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reatment with soil cover thickness of 0 cm alone.The germination rat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seeds treated with 0 . 0 5 % carbendazim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to thecontrol group;The germination rate of Salvia miltiorrhiza seeds treated with 0 . 1 % concentration of carbendazim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compaedtotosecoveredwithOcmsoilaloe.Isumarytheeasoableapplicationofsddressingagentsantiely improvethegerminationlevelofSviamiltorhzaseds,anddierentsoilcoverticknessesalsoaveasigniicantimpactonthe germinationofSalviamltorrizaseeds.Optimizingthetwofactorsofseedmixtureandsoilcover thicknesshasapromotingefcton improving the germination level of Salvia miltiorrhiza.Seeds.
Key words:Salvia miltiorrhiza;cover soil thickness;seed germination;seed dressing agent
丹參(SaluiamiltiorrhizaBunge)是唇形科鼠尾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紅根、山蘇子根、蜜罐頭、大紅袍、血參根等,是我國常見的大宗藥用植物。干燥的丹參根莖具有止痛、活血化瘀、清心除燥、養血清腦等功效,可用于治療心血管和臨床冠心病等疾病2-,在銀屑病、痤瘡等皮膚病治療方面亦有著顯著成效5。隨著丹參藥用價值的不斷開發和利用,其需求量越來越大,野生丹參供應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人工栽培面積不斷擴大,但是當前丹參人工栽培存在種子出苗率不高、出苗不整齊等問題,制約了丹參生長及產量的提高。因此,探討丹參種子播種的最佳條件,開展丹參種子種苗相關技術研究十分必要。
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是丹參生長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丹參種子在自然狀態下的萌發率較低,是限制丹參種子繁殖的因素之一。播前對種子進行拌種、浸種和包衣是提高發芽率、促進種苗生產的重要措施。多菌靈和咯菌晴作為一種廣譜性殺菌劑,對多種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殺滅作用,在拌種過程中加入多菌靈或咯菌腈,可以有效降低種子病害的發生率,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成活率,在種子繁殖中廣泛應用。目前,有關多菌靈和咯菌晴的相關研究較多。段媛媛等研究表明,多菌靈拌種可以顯著提高蒼術的出苗率和產量。陳濤研究表明,使用 12 % 噻·咯菌腈·苯醚懸浮種衣劑處理小麥種子,可以提高小麥種子的發芽率。但是,關于多菌靈、咯菌腈拌種對丹參種子發芽的研究較少。另外,由于丹參種子較小,覆土厚度對其種子萌發以及破土出苗亦有較大的影響[。潘天春等研究表明,覆土厚度對瑪咖種子的發芽勢影響很大,覆土厚度過深,會影響種子的正常萌發。
本研究以丹參種子為材料,采用不同覆土厚度,研究多菌靈、咯菌腈2種藥劑對丹參種子萌發的影響,以期為提高丹參種子繁殖栽培技術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丹參種子由山東省平邑縣源通中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提供,選用當年收獲,外形飽滿、完整、大小均勻、無病蟲害的丹參種子。
供試藥劑多菌靈劑型為懸浮劑,有效成分含量為 4 0 % ,購自江蘇藍豐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供試咯菌腈劑型為懸浮種衣劑,有效成分含量為25
,購自先正達南通作物保護有限公司。
試驗所需容器為32孔穴盤(
)濾紙和培養皿。
1.2試驗設計
咯菌腈濃度
:取
咯菌腈拌 種劑 0 . 1 m L ,加水稀釋10倍,取 0 . 2 m L 緩慢倒入 1000粒丹參種子上面,邊倒邊翻動,直至拌種均 勻,晾干。咯菌腈濃度
:取
咯 菌腈拌種劑 0 . 1 m L ,加水稀釋20倍,取 0 . 2 m L 緩慢 倒入 1 0 0 0 粒丹參種子上面,邊倒邊翻動,直至拌種 均勻,晾干。
多菌靈 0 . 0 5 % :取有效成分含量 4 0 % 多菌靈0 . 1 m L ,加水 8 0 m L 稀釋,稀釋400倍,將1000粒丹參種子放入溶液中,浸種
O
多菌靈 0 . 1 % :取有效成分含量 4 0 % 多菌靈0.1m L ,加水 4 0 m L 稀釋,稀釋400倍,將 1 0 0 0 粒丹參種子放入溶液中,浸種
O
試驗于2022年9—10月進行,設20個處理(表1),設置2種藥劑(多菌靈、咯菌腈)拌種。試驗采用正交設計,因素分別為拌種劑(A)覆土厚度(B)。拌種劑因素水平:A1(不用拌種劑)A2(咯菌腈1.25
)A3(咯菌睛
)、A4( 0 . 0 5 % 多菌靈)A5( 0 . 1 % 多菌靈);覆土厚度因素水平:B1(覆土厚度0cm)、B2(覆土厚度 0 . 3 c m )、B3(覆土厚度 0 . 6 c m )、B4(覆土厚度 1 . 0 c m )。2個因素水平正交組成20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
將基質使用清水噴濕、混勻,以手握成團、不滲水為宜,將配置好的基質裝人育苗穴盤后稍微壓緊,然后將不同處理的種子均勻播種到穴盤中,分別進行不覆土、覆土 0 . 3 c m 覆土 0 . 6 c m 覆土 1 c m ,每個處理播種80粒種子,每個穴盤中放入10粒種子。出苗前,保持基質濕潤,每天固定時間觀察并記錄數據,統計不同處理的丹參種子發芽數,第7天統計發芽勢,第15天統計發芽率。

1.4 測定項目
發芽率(GR)=(全部發芽種子數/供試種子總數)
發芽勢 ( G E)= 第7d發芽種子總數/供試種子總數 1 × 1 0 0 % (2)
式中,Gt為第t天的發芽種子數;Dt為發芽天數[2]。
1.5數據處理
本研究使用MicrosoftExcel,SPSS19和GraphpadPrism5等統計軟件對各處理的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繪圖和制表。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覆土厚度對丹參種子萌發特性的影響
由表2可知,在不同覆土厚度條件下,丹參種子發芽情況存在顯著差異,L1處理的發芽情況最好。與L1處理相比,L2、L3、L4處理的種子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均明顯下降,發芽率分別降低1 7 . 0 8 % , 3 2 . 0 8 % 和 3 9 . 1 7 % ,發芽勢分別降低1 4 . 5 8 % . 2 3 . 7 5 % 和
。這說明L1處理的丹參種子發芽最整齊,速度最快,隨著覆土厚度的增加,丹參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呈顯著下降趨勢 Plt;0 . 0 5 )。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處理間差異顯著( ? - 0 . 0 5 ;不同天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差異極顯著 Plt;0 . 0 1 。下同。
2.2咯菌腈拌種 + 不同覆土厚度對丹參種子萌發特性的影響
由表3可知,不同濃度的拌種劑對于丹參種子發芽的影響程度存在明顯差異。發芽率最高的是T1處理,發芽率最低的是T8處理。在使用相同濃度的咯菌腈條件下,隨著覆土厚度的增加,丹參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顯著下降。丹參種子采用T1處理,可以提高丹參種子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與L1相比,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分別提高 1 7 . 0 9 % . 1 9 . 5 9 % 和 7 5 . 7 3 % 。丹參種子采用T5處理,萌發特性顯著下降( Plt;0 . 0 5 ,與L1處理相比,發芽率下降 2 8 . 3 3 % ,發芽勢下降 2 0 . 0 0 % ,發芽指數下降 4 7 . 6 7 % 。隨著咯菌腈濃度的增加,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呈先升高后降低趨勢。其中,
濃度咯菌腈對丹參萌發有促進作用,
濃度咯菌腈對丹參萌發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表3咯菌腈拌種 + 不同覆土厚度對丹參種子萌發特性的影響

2.3多菌靈拌種 + 不同覆土厚度對丹參種子萌發特性的影響
由表4可知,各處理間發芽情況差異較為明顯,發芽率最高的是Y1處理,發芽率最低的是Y8處理。與L1處理相比,Y1處理的丹參種子萌發特性無顯著差異;與L1處理相比,Y5的發芽率下降 3 0 . 4 1 % ,發芽勢下降 2 0 . 8 3 % ,發芽指數下降 5 1 . 2 5 % 。隨著覆土厚度的增加,丹參種子發芽率呈逐漸下降趨勢。與Y1處理相比,Y4處理的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分別降低 3 7 . 5 0 % . 2 7 . 9 1 % . 8 9 . 4 8 % ;與Y5處理相比,Y8處理的丹參種子萌發特性顯著降低( P lt; 0.05),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分別降低1 0 . 4 2 % ? 1 0 . 0 0 % 和 9 1 . 5 7 % 。綜上, 0 . 0 5 % 多菌靈浸種對丹參種子萌發促進效果不明顯, 0 . 1 % 多菌靈浸種
表4多菌靈拌種 + 不同覆土厚度對丹參種子萌發特性的影響

對丹參種子萌發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3討論與結論
3.1 討論
拌種劑和覆土厚度是影響種子發芽的2個重要因子,對于種子萌發特性有一定的影響[13-15],有關2個因子對種子萌芽影響的研究較多,但對丹參種子萌發影響的研究較少。董愛香等研究表明,一串紅種子不覆土或者淺覆土時,種子發芽效果最好。張春梅等研究表明,覆土厚度為 0 c m 時,百里香種子發芽率最高,為 8 6 . 6 7 % ,與覆土 2 c m 相比,發芽率提高 4 8 % 。拌種劑可提高種子抗病性,對于種子發芽有促進作用,但拌種劑的適用范圍有限,無法適用于所有植物,并且同一拌種劑不同濃度對同一植物種子萌發作用不同,適宜的濃度對種子萌發具有促進作用,不適宜的濃度對種子萌發有抑制作用。譚放軍等8研究表明,
咯菌腈懸浮劑拌種辣椒種子,發芽率得到提高。王興珍等研究表明,施用不同濃度的咯菌腈懸浮劑后,向日葵的出苗率顯著提升。楊國勝等2研究表明,使用藥種比1:100的多菌靈處理花生種子,萌發率低于對照。
本研究中,隨著覆土厚度的增加,丹參種子發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呈明顯下降趨勢,這與董愛香等[和張春梅等[16-17研究結果一致;覆土厚度 + 不同種類、濃度的拌種劑對丹參種子的芽率、發芽勢和發芽指數有較大的影響,
濃度的咯菌腈處理發芽情況最優, 0 . 1 % 多菌靈浸種對丹參種子萌發有明顯抑制作用,這與譚放軍等[8和楊國勝等[20]等研究結果一致。
由于丹參種子采收時間較長、成熟度不一致及種子生活力較低等原因,發芽率較低,筆者建議將當年收獲的新種子用于種子播種和繁殖;播種前,應進行種子發芽試驗,以明確種子發芽率,從而明確播種用量。
3.2 結論
綜上所述,施用合理的拌種劑處理丹參種子,能夠有效提高丹參種子發芽率,使丹參種子發芽整齊,促進其幼苗生長。在本試驗條件下,丹參的發芽情況最優水平為覆土厚度
濃度咯菌腈,與單獨覆土厚度 0 c m 相比,丹參種子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分別提高 1 7 . 0 9 % . 1 9 . 5 9 % . 7 5 . 7 3 % 0 . 0 5 % 多菌靈浸種對丹參種子萌發促進效果不明顯, 0 . 1 % 多菌靈浸種對丹參種子萌發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另外,拌種劑處理丹參種子,能夠有效提高丹參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使丹參種子發芽整齊,促進其幼苗生長,但拌種劑的具體使用參數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77-79,752-753.
[2]湯玉,王起成,毛文倩,等.丹參在銀屑病中的臨床應用及機制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22,53(7):69-72.
[3]姜磊,田成玉,李軍,等.丹參規范化產業化種植技術[J].浙江農業科學,2019,60(10):1842-1845,1849.
[4] PETITJEAN S JL, LECOCQ M, LELONG C, et al. Salviamiltiorrhiza Bunge as a potential natural compound againstCOVID-19[J]. Cells,2022,11(8):1311.
[5] CHEN H M,CHENJL,QI Y,et al. Endophytic fungus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DF11,an efficient inducer oftanshinonebiosynthesisinSalvia miltiorrhizaroots[J].Phytochemistry,2022,194:113021.
[6] CUI N,CHEN T Z,LIAO B S,et al.The biologyofmedicinal resource substitution in Salvia[J]. Chinese Medicine,2021, 16(1): 141.
[7]鄭曰英,陳善軍,李慶鎖,等.不同拌種劑組合及耕作方式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4): 21-23.
[8]段媛媛,吳佳奇,王帆帆,等.不同藥劑浸種處理對蒼術生長及產量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2(23):53-56,64.[8]
[9]陳韜.種子包衣劑對小麥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J].農業工程,2021,11(6):131-136.
[10]楊艷娟,陳光明,資付益,等.紫丹參種子生物學特性與萌發特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6):170-172.
[11]潘天春,何興成,蔣秋霞,等.不同溫度覆土厚度澆水量對瑪咖發芽的影響[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0(2): 6-10.
[12]張紅生,王州飛.種子學[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13]陳曉玉,賀超,閆濱濱,等.丹參主產區栽培技術差異性調查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9,44(7):1314-1320.
[14]趙璐.兩種丁香種子萌發影響因子的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11.
[15]FANGJF,ZENGD F,XUT.Preparation ofan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rice Seed coating agent and studyof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in seedlings [J]. Sustainability,2023,15(1): 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