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發現
使用電子設備時,需通過信息讀取設備讓其“聽懂”并“理解”人們的指令。傳統的信息讀取設備如鼠標、鍵盤等,對使用空間有一定的要求,便攜性較差,且指令的傳達依賴手動輸入,對于有運動障礙或有特殊需求的用戶來說可能難以操作,需要輔助性設備的支持。
我的思考
開發一種將傳感器集成在鞋子上的信息讀取設備,我將其命名為“足控式人機交互裝置”,它能通過捕捉足部位移與姿態變化來操作電子設備。
一、設計爆炸圖
我繪制了足控式人機交互裝置的設計爆炸圖。
接下來,我運用3D打印技術制作了模型鞋底板,用以裝載裝置中的電子設備。
二、結構組成
1.傳感器模塊
我選用光流傳感器采集足部的位移信息,選用薄膜壓力傳感器作為主傳感器,獲取足部姿態。薄膜壓力傳感器擁有超薄柔性結構,可無縫嵌入鞋墊、鞋底或鞋面不同區域(如前腳掌、足弓、腳跟),如同給鞋子穿上電子皮膚,能獲取足部壓力信息,精準識別足部姿態特征(如踞腳、側傾、抬起腳跟等),且不受足部出汗導致的介電常數變化的影響,環境適應性更強。
2.主控芯片
選用ESP32作為主控芯片。主控芯片獲取從傳感器傳來的數據后,通過藍牙或其他方式將信息傳遞給移動電子設備,從而實現對移動電子設備的控制。
3.電源
選用高能密度鋰電池,且加裝無線充電模塊,增強設備的輕便性、便捷性。
完成硬件部分的設計與組裝后,我使用VSCode中的PlatformIO插件進行編程和調試,實現了預期的功能。
作者有話說
我對此裝置進行了專利申請,希望對其進行進一步優化與推廣。
作品優點
1.突破空間限制
通過足部姿態(如腳趾微動、腳跟傾斜)識別,實現無接觸或極小位移操作,適用于各類環境。
2.降低勞損風險
分散操作負荷至下肢,緩解上肢疲勞。此外,足部活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久坐危害。
3.提升交互能力
為手部功能受限者(如截肢、關節炎患者)提供替代輸入方式。
4.適配多元場景
在VR/AR領域中,由于足部動作與虛擬空間移動契合(如踏步轉向、腳尖點擊確認),具有先天優勢。傳統的信息讀取設備僅支持2D平面移動與點擊,功能單一,足控式人機交互裝置通過壓力傳感器檢測足部力度(如通過輕踏/重踩區分指令),通過陀螺儀捕捉三維姿態,輸入方式多樣。
我的展望
相較于傳統信息讀取設備,基于足部位移和姿態的足控式人機交互裝置顛覆了傳統交互邏輯,擴展了輸入維度,破除了傳統腳鼠標在健康適配性、場景兼容性與功能多樣性上的局限,開拓了一種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在醫療健康、人機交互、商業等領域都有較大的應用價值。(指導老師:盧曉琦)
點評專家
譚迪熬中國發明協會院士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首任專家、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分會會長
牛藝琛同學的足控式人機交互裝置,是一件拓展性的發明作品。看到這個作品,很多人就會聯想到腳鼠標,它們之間的關注點有什么不同呢?
腳鼠標是一種專為無法使用雙手的用戶設計的特殊鼠標,它采用腳踏板、傳感器等技術,確保精確控制,通過將手控制轉移到腳控制,幫助用戶進行鼠標點擊和其他基本的計算機操作。
而足控式人機交互裝置主要結合鞋子功能,通過鞋墊中的傳感器和無線技術,實現腳部動作的捕捉和傳輸,可用于特殊場景或娛樂活動,讓用戶的體驗更具互動性和趣味性。
這項作品的完成,充分體現了發明人具有好奇心、創新興趣、意志力和實踐能力,值得點贊。這是因為,其一,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探究,這是成為拔尖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起點和內驅力。其二,具有濃厚的興趣和堅韌的意志力,才能持之以恒。其三,在探索實踐過程中不斷進取,才能使創新成果得以實現。
探索任務卡
人工智能的滲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你使用過哪些有趣的智能設備?這些智能設備在你看來還有哪些不便?請分享一個你的改進想法。
歡迎 掃碼添加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