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抓娃娃》是由閆非、彭大魔執導,沈騰、馬麗聯袂主演的一部生活正喜劇。劇中的馬成鋼夫婦為了培養孩子成為馬家家業繼承人,開啟了日復一日扮演著“湯里沒油、兜里沒子、外出務工駕驢車”等沒苦硬吃苦的養娃式“窮生活”。然而,院里的秘密、老屋下的密室、夫妻二人在孩子前后強烈反差的生活狀態,加上接二連三的笑點與淚點,將這部喜劇自然幽默又不失溫情地展現給觀眾。該影片的獨特之處在于不削減喜劇效果同時又創設了諸如新奇、智慧、同情等獨特美感,既繼承了喜劇電影的現實主義美學傳統,又契合了對當今社會大眾主流文化訴求;敘事題材取源于生活,講述了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既貼近現實又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引發了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敘事風格延用了“小品化”舞臺特色,加上嚴肅且自帶幽默的“騰式喜劇”,令整部影片笑點淚點兼具。敘事情節上以小人物為主要承載者,為觀眾營造輕松氛圍同時傳達一種正面價值觀,順應了時代發展的現實需求。此外,《抓娃娃》的最大價值在于聚焦社會矛盾和現實熱點問題,引發了觀眾對金錢、教育和生活等問題的哲學思考。
一、《抓娃娃》的獨特美感創設
(一)新奇感:“反差式”的視覺體驗
黑格爾說過,美始于一種驚奇。追求新奇是人類的一種天性。電影藝術鑒賞除影片帶給身體感知的審美藝術價值外,最重要的是能給觀眾情感上帶來新奇體驗。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一部電影新奇感的多與少、好與壞決定著這部電影自身的意義和商業價值。觀眾在欣賞電影時獲得意料之外的驚喜能產生強烈的審美愉悅。《抓娃娃》創意獨特,時不時帶給人完全出乎意料、想象不到的橋段,滿足了觀影者的審美期待,“不過往往不是這種期待的直接滿足,而是一種與這種期待有一定出入的滿足,因此又引發了他那強烈的新奇感”,這種戲劇性的敘事手法更能打動和吸引觀眾,既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又覺得滑稽可笑,觀眾情感弦歷經了從“緊繃”到“瓦解”的心路歷程,因此引發了強烈的美感體驗。該影片的新奇感體現在特殊時空環境塑造、孩子前后反差之生活狀態和反轉的劇情設計三方面。
首先是特殊時空環境塑造產生的新奇感。該影片一開始將故事發生的環境打造成一個20世紀八九十年代風格的大雜院生活場景,有修車的、做木工的、剪發的、澆花的、打太極的等,還有劇中小主人公家屋內陳設、布局及衣著,典型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然老屋底下卻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現代化的秘密教育基地。這一特殊的時空建構成為了這部電影喜劇感生成的背景和劇情沖突底色。當馬成鋼家現代版的豪華大別墅展現在觀眾眼前時,前后兩個家可謂一個地下、一個天上,這種大跌眼晴的巨大反差,帶給觀眾十分驚奇的視覺體驗。
其次是孩子前后反差的生活狀態帶來的新奇感。為了培養孩子成為馬家家業繼承人,馬成鋼夫婦在孩子前日復一日“裝窮”,連生活細節都教給了小繼業,對著水表擰水龍頭,既滴水又不走表,還讓繼業每天跑步上學,馬成鋼的鞋穿得底都快掉了仍說“不用買,好能穿好幾年呢”,主打一個摳門,能省則省。在孩子后,馬成鋼夫妻是馬總和夫人,開始“露富”,出門有豪車接送,別墅有傭人打理,新款限量版的愛馬仕包說買就買,還有不經意間暴露出的昂貴飾品和珠寶。雖說是“露富”,但與前兩部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和《西虹市首富》中的“炫富”完全不同,該影片體現的是一種“低調的奢華”。夫妻倆在孩子前后生活的巨大反差既滑稽可笑又讓人驚奇不已。
最后是反轉的劇情設計帶來的新奇感。通常情況下,喜劇電影往往會在結尾處揭示真相,使主題獲得升華和渲染。《抓娃娃》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者在該影片中設置了細節線索和特寫鏡頭,為結尾處的劇情反轉設下伏筆,引發了觀眾的想象與思考。在馬成鋼夫婦的精心安排了,貌似一切都在意料之中,但又不動聲色巧妙地給觀眾帶來反轉。如馬成鋼一家在體育館撿瓶子時,馬繼業突然自發地在跑道上自由奔跑,當教練到馬成鋼家談馬繼業上體校一事時,繼業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激動與喜悅,這些細節的刻畫為影片結尾處的劇情反轉設下伏筆。再到老院底下密室中馬繼業與父母之間催淚又經典的對話場面,面對繼業未來的道路是否能由自己決定的詢問,春蘭滿眼擒淚,堅定地點頭,深層地傳達了母愛的偉大,即便孩子沒有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但母親依然希望孩子快樂。而馬成鋼看到兒子迎著陽光、踏著水流奔向遠處的背影,一句“也不知道幾點回來吃飯”,不僅形象地傳達了爸爸對孩子深沉又不善于言表的愛,更以其獨有的差異化構建方式,使仍然沉浸在悲傷氛圍體驗感中的觀眾還未來及回味曾經的故事情節,又突然開啟極大的反差式情感體驗,令人哭笑不得,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給觀眾帶來新奇感。這就是喜劇的獨特敘事手法,當事人所做的一切決定貌似重要無比,讓觀眾很難猜到結局,所以一直被劇情牽著走,但劇中時不時穿插的搞笑片段卻又讓觀眾能意識到結局與預設的有出入且無傷大雅。
(二)智慧感:“寓莊于諧”的生活正喜劇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換言之,真正的藝術創作是基于現實生活的。巨大的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需要喜劇。但隨著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不斷提升,人們的審美鑒賞能力也日益增強,那種低俗的、無厘頭的被稱之為“鬧劇”的喜劇已然滿足不了當代人的審美需求。何為優質喜劇?饒曙光認為,喜劇在具備本土元素、人文關懷的基本條件上,為了影片好看可以利用任何手段進行搞笑,但這種搞笑不能是天馬行空,毫無創意、內涵、依據的,而是需要具有現實滲透性、原創性及敘事智慧,這些元素是喜劇的生命所在[2]。電影《抓娃娃》的智慧感體現在,一是選材取源于生活,反映了深刻的社會內容;二是融入諸多情感元素,蘊含濃厚的人文色彩;三是荒誕搞笑卻引發思考,是一部“寓莊于諧”的生活正喜劇。該影片體出了新時代喜劇電影的智慧與創新。
首先是影片選材源于生活,反映了深刻的社會內容。該影片選擇了當今社會最為突出的教育問題作為主題,從選材上引發了觀眾的強烈情感共鳴。對于滿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待的中國式父母而言,孩子的教育問題永遠是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在培養和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不遺余力。誠然他們也都會面臨不同的問題與焦慮。《抓娃娃》聰明之處就在于主角雖有錢,但他們在培養和教育孩子過程中仍不乏焦虛和窘態頻出,卻又完全讓你感到合情合理。如影片中為了培養孩子成材,一開始實行的是“富養政策”,孩子卻被養成了一“巨嬰”,后來改為“窮養”,但孩子又被同學欺負,總而言之,每種方式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引發父母的焦慮感。這與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現狀是吻合的,體現了深刻的社會內容。
其次是融入諸多情感元素,蘊含濃厚的人文色彩。劇中馬成鋼夫婦率領著他們的團隊雖是在演戲裝窮,但他們傳達的教育理念是正面的、積極的,整個團隊對馬繼業的愛與情感也是真實的。如團隊成員暗中護送馬繼業上學過程中目睹他被同學欺辱場景時表現出的擔憂與焦慮,李奶奶從小到大對繼業的疼愛與教導,還有整個團隊在培養計劃以失敗告終后,目睹繼業情緒瀕臨崩潰時內心的愧疚與自責,這些都證明了整個團隊與馬繼業之間不僅是金錢利益關系,更多的是彼此間長期生活建立起來的信任、愛與尊重,體現出濃郁的情感色彩和人文精神。
最后是情節荒誕搞笑卻能引發思考,是一部“寓莊于諧的生活正喜劇。喜劇電影除了體現深刻社會內容外,幽默和搞笑是它的重要表現形式。影片中導演安排了一系列荒誕、滑稽又搞笑的橋斷。如劇中開頭部分賈總身著正裝一本正經地坐在倒扣的水桶上吸著繼業媽媽遞過來的雪茄,當觀眾還沉浸于春蘭如此沉穩淡定地介紹咖啡和雪茄時的思考中時,卻忽聽“砰”的一聲悶響,賈總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卻仍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悠然地吸著雪茄,劇中的其他人也是怕馬總尷尬故作鎮定,這種情節敘事中編織的“意外”橋段,達到了即性式的娛樂效果,嚴肅中略顯荒誕。還有一個情節就是一家人在孩子面前裝得很愛讀書,但春蘭一個瞌睡撞上了墻上的開關,燈滅了,三個長輩的臉卻“亮了”,是被書中的手機映照亮了。這個劇情創設真是既好笑又可笑,好笑的是大人表面上裝得很愛學習,不過是借書當“檔箭牌”,都在不約而同地刷手機。可笑之處在于成年人都不愛讀書,卻時刻教育孩子好好讀書,自己都做不到還要求孩子做到,這也是這部電影最大的諷刺。該影片關注現實生活、關注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劇情嚴肅中不乏荒誕幽默,是一部“寓莊于諧”的生活正喜劇。
(三)同情感: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宗白華對“同情”曾作過形象的描述,他說:“諸君!藝術的生活就是同情的生活呀!無限的同情對于自然,無限的同情對于人生,無限的同情對于星天云月、鳥語泉鳴,無限的同情對于死生離合、喜笑悲啼。”[3]喜劇電影是作為表現生活的藝術形式之一,除了引發觀眾輕松愉悅的笑感外,同情也是它的一個重要美學特征。《抓娃娃》正是抓住了這點,它的同情感表現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同情馬繼業的人生被其父母操控,同情馬成鋼夫婦為了孩子其人生被反操控,彼此相互操控的人生不是幸福的人生、美的人生。這也是這部電影最令人深思之處。
劇中馬成鋼夫妻二人為了培養孩子考上清北大學,未來繼承馬家家業,開始了日復一日的“湯里沒油、兜里沒子”的裝窮生活,還秘密組建了一支高水平教師服務團隊,從時間、空間上實現了對馬繼業人生成長過程的全方位操控,而馬成鋼夫婦和整個團隊的人生也因此陷入了反操控之中。就父母群體而言,馬成鋼夫婦所做的一切雖說是“善意的謊言”,但對于馬繼業這一有意識、有思想的感性生命而言是那么的不合情理,甚至非常過分。試想一個家庭為了培養孩子,傾其所有,只是裝模作樣地讀書,對孩子的成長期待從頭到尾都是只講回報,在孩子面前家人也總是拿腔拿調地教育孩子,很難想象最后能收獲愛與成功。故當善意的“謊言”被拆穿,在老院底下的秘室中,從馬繼業的言行表現和精神狀態我們看到了他對于父母長期以來操控其人生行為是極為反感和憤怒的,而馬成鋼夫婦和他的整個團隊面對孩子的質問,也深刻意識到他們的問題與錯誤,表現出深深的內疚與自責。正是在這一現實與理想的沖突之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深切的同情感,既有對馬繼業被操控的人生失去了生命自由的同情,也有對馬成鋼夫婦“望子成龍”心切,自愿“裝窮”,人生被反操控的同情。此外,整部影片還表現出一種同情感,即父母努力所作的一切,其結果與期待背道而馳產生的同情。影片最后,馬繼業選擇剩下的路自己走,并于次年702的高分考上了他夢想的體育大學,這儼然與他父母想方設法希望他考上清北大學的理想期待是相違背的。馬成鋼夫婦不計成本、辛苦付出,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可謂悲哀至極,引發了強烈的同情感。
二、《抓娃娃》的審美敘事策略
(一)敘事題材:“喜劇 + 教育”主題下的類型雜糅
“創意永遠是電影發展的原動力與內生動力,在喜劇的基礎上不斷嫁接或注入新鮮的元素,用喜劇的外殼講述更深層的內核”4。為給觀眾呈現更高品質的優質喜劇影片,閆非、彭大魔兩位導演除了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外,更加注重喜劇電影藝術的質量和品格,追求創新,嘗試將不同類型的敘事元素融入電影,如2015年以“喜劇 + 青春”為題材的《夏洛特煩惱》,除溫馨的愛情主題外還融入了魔幻色彩,引領觀眾穿越時空重溫青春與夢想。而電影《抓娃娃》則采用了“喜劇 + 教育”主題下的類型雜糅敘事方式,除具有喜劇片的詼諧、幽默風格外,還雜糅了親情片的溫馨畫面,是一部笑中有淚、淚中帶笑的生活正喜劇。影片中的馬成鋼為了培養孩子的孝心,讓李老師扮演繼業的奶奶,雖說是演戲,但卻是假戲真做,因而上演了一系列搞笑又溫馨的場景。如奶奶在孩子前后反差式的生活狀態,讓觀眾不由自由地想笑,李老師扮演奶奶過程中無意間暴躁出的“破綻”,也十分滑稽可笑,最搞笑且感人的場景是李老師演奶奶過世的畫面,一方面是怕事情敗露,整個團隊配合著假裝“悲傷”,另一方面是繼業在得知奶奶離世的消息后表現出的歇斯底里式的傷心與難過,連奶奶都被感動的“活過來”了。這兩種反差式的情感表達令人啼笑皆非,引發觀眾深思,如此欺騙孩子純真的情感很過分,也注定了馬成鋼夫婦的培養孩子計劃會失敗。這種類型雜糅式的敘事方式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多元的視覺效果和情感體驗,也是對喜劇電影作品敘事策略的一種創新。
(二)敘事風格:小品化敘事風格的延續
“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藝術形式,都是對應著人的不同審美心理需要而產生的。戲劇、電影、電視則與人們全方位的綜合性審美心理需要相對應。它們以一種整體性情境,來對應綜合性的心理需求。”為了增加喜劇電影的喜感,電影《抓娃娃》正是針對觀眾的審美心理訴求,延續了《夏洛特煩惱》和《西虹市首富》中的“小品化”敘事風格和獨具特色的“騰式喜劇”幽默,將喜劇小品與喜劇電影交相融合,滿足了觀眾的審美期待。小品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證故事的完整性,因此,矛盾沖突與節奏變化很快,以滿足劇情發展,敘事方面又常借欺、誤會、反轉等技巧反映沖突,再加上嚴肅又自帶幽默的“騰式喜劇”,使得該影片構建出強烈沖突又詼諧搞笑的戲劇化片段。如馬成鋼為了打消孩子上體校的夢想,不僅深夜偷摸在其腳上擦麻藥,還請人演了一出戲,說馬繼業突然得了一種病,不能劇烈運動但不影響正常生活,還煞有介事地用輪椅推著繼業回家,最后成功說服了馬繼業。這一情節中欺瞞與巧合的設置就是運用了小品式夸張和戲劇化的編排風格。還有馬繼業無意間自睹奶奶在打籃球,由此引發的“戲”差點被拆穿,無奈之下,只好安排奶奶死去這一突發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劇情設置:借來婚慶司儀救場,結果將“三叩首”念成“夫妻對拜”;扮演死去奶奶的李老師聽到繼業哭泣并減她時不由自主地抽泣還“詐了尸”。這些誤會和巧合事件構成了單獨的喜劇情境,滿足了劇情以行動推進、舞臺表演為主的小品式夸張和戲劇化表現手法。
(三)敘事情節:正面價值觀的傳達
“挖掘喜劇電影實質就是某一人群世界觀的間接表達,目的在于去傳達嚴肅有深度的思想內涵。”回《抓娃娃》作為一部優秀的喜劇作品除了在喜的情境與悲的內核中靈活切換外,尤其強調通過人物角色推動情節發展、反映劇情表象后引導觀眾探索影片蘊含的內部精神與價值觀傳達。雖說該影片以藝術的形式夸大了中國式父母對孩子的操控,引發了觀眾不同的爭議與思考,但影片中也處處透露出滿滿的“正能量”,引導和教育人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影片中馬成鋼對孩子的培養,除了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和生活能力的培養。關于孝的情感教育,為培養馬繼業成為一名有孝心的好孩子,馬成鋼夫婦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照顧李老師扮演的奶奶,并要求繼業每天都要給奶奶熬藥,從影片中我們能感受到繼業與奶奶彼此之間的愛。對勤儉節約美德的培養,馬成鋼經常對孩子說能省則省,所以擰水龍頭要對著水表擰,既不走字又有水,買菜要買特價菜,可以省下不少錢,上學要跑著去,可以鍛煉身體又省了錢等。雖說劇情有些夸大其詞,但根本出發點是教育孩子要勤儉持家。對生活能力的培養,馬繼業為了早點攢夠自己花出去的錢,到處撿礦泉水瓶,但成效甚微,馬成鋼引導他要學會思考,“人要喝水,人多的地方礦泉水瓶就多,所以瓶子最多的地方是?”,繼業脫口而出“體育場”,于是有了包場撿空瓶子的名場面。這雖是一個情節片段,但教育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不能盲目地去做,要認真思考事物間的聯系,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再如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馬成綱教育孩子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一定要停下腳步,冷靜觀察”,而影片結尾處,馬繼業也正是利用了爸爸的教育思路找出了真相。雖說劇中的諸多行為都是為了培養馬繼業而演的戲,但卻透露著馬成鋼夫婦培養孩子的教育理念,除了知識文化外,情感教育,生活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同樣重要。
三、《抓娃娃》引發的美學思考
一部真正優秀的喜劇電影除了帶給觀眾輕松愉悅的笑感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荒誕的故事情節引發觀眾對現實生活的思考。《抓娃娃》作為今年暑期檔貢獻笑聲最多,最受觀眾喜愛的一部影片,如果只用搞笑、荒誕去評價它,顯然低估了其后隱含的深義。這部電影對中國式家長為實現“望子成龍夢”采用“以愛之名\"的教育方式作了夸張和放大,引發了觀眾對于金錢、教育和生活的認識與思考,具有豐富的哲學內涵與教育價值。
(一)對金錢的再認識
金錢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中發揮的價值和作用不言而喻。電影《抓娃娃》則讓人體會到金錢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無力與危險面,即對金錢意義與價值的一種解構,引發了觀眾對金錢的再認識。影片中的馬成鋼夫婦表面上采用“窮養”教育方式,實際上為了馬繼業能考上清北大學,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秘密打造了一個“教育基地”,基地里有著名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音樂家、外教老師等各門專業人才,隨時隨地會馬繼業答疑解惑,提供幫助。不禁令人感嘆有錢真好,可以給孩子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但《抓娃娃》并不是在突出金錢的價值與意義,相反它是在解構金錢,講的是錢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的無力與危險。正是因為有錢,所以才有馬成鋼從時間和空間上對孩子的全方位操控,正是因為有錢才讓馬繼業的人生被安排,他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失去了選擇的權利,失去了生命的自由。時間不會重來,從影片結尾來看,馬成鋼引以為傲的培養計劃是失敗的,造成的影響也是金錢無法彌補的。再有錢,有些問題也無法得到解決,有些決定還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孩子是一個感性的生命,不能只拿毫無生氣的金錢來培養,而是要付出真心、愛與陪伴。
(二)好的教育應該有“彈性”
教育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由于教育本身內涵的豐富性和受教育者情況的不確定性,因此很難找到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式。《抓娃娃》這部影片向觀眾呈現了“富養式教育”“窮養式教育”和“控制式教育”三種模式,但從劇情來看這三種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從影片中看到在“富養式教育”方式下,小時候的馬繼業胖的跟球一樣,想要什么就哭鬧,吃飯姥姥喂,衣服傭人穿,被養成了一個“巨嬰”。馬成鋼夫婦眼見小兒子要跟大兒子一樣被養廢,立刻調整培養計劃,開啟“窮養式教育”模式,住破院、睡坑,穿破舊衣服,主打一個能省則省。在“窮養式教育”模式下,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馬繼業由原來的“大胖子”變成了“小瘦子”,學會了撿塑料瓶補貼生活,學會了買特價菜,學會了對著水表擰水龍頭等等,不僅具備了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良好生活習慣,還成為了一個既懂事又有孝心的好孩子。但物極必反,因為裝得太窮,導致馬繼業被同學嘲笑、被同齡人欺負,給孩子的自尊心造成極大傷害。還有就是影片結尾處馬繼業停止比賽轉身去撿空瓶子,他媽媽認為是窮苦的童年生活造成的“心理陰影”,這種預想是極有可能的,因為童年記憶對一個人的的行為習影響非常巨大。影片中著墨最多的就是“控制式教育”。馬成鋼為了能讓馬繼業考上清北大學,自搬進老院開始了日復一日對馬繼業人生的操控。雖說是“善意的謊言”,但依舊是謊言,使得馬繼業一直生活在爸爸編造的“戲里”,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快樂、自由與美好。是謊言終有被拆穿的那天,所以當喜劇回到現實,注定是一個失敗的故事。也就是說從馬成鋼決定實施他的培養計劃時就注定了他的失敗,失敗的原因就在于即便是父母也不該任意操控孩子的人生,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愛與尊重。好的教育應該是有“彈性”的,既不能過于放任自由,因為孩子就是孩子,他各方面的能力還不完善,需要父母的教育與引導,也不能操控太多,否則很有可能會翻車,還剝奪了孩子快樂幸福的童年。
(三)生活不只有學習
學習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生活不只有學習,還有快樂、陪伴、愛、自然、詩和遠方。童年生活是色彩斑瀾,充滿愛、溫暖和歡聲笑語的,也是人生中最幸福、最美好、最難忘的記憶。但影片中小主人公馬繼業的童年生活卻是單調的、乏味的、無趣的。在馬成鋼夫婦的操控下,馬繼業的生活幾乎只有學習,連買菜、上學路上都要練習計算數學題和英語口語,老院里的“鄰居”更是變著戲法測試繼業的學習成效。馬繼業的童年生活并不快樂,沒有與父母一起嬉戲打鬧的溫情畫面,只有父母為了培養他一直在裝模作樣假讀書的場景,沒有和小伙伴一起奔跑、玩水、玩泥巴的快樂體驗,只有每日給奶奶熬藥,給家人買菜,對著水表擰水龍頭等的艱辛,感嘆本該是嬉戲玩耍的年齡卻要承擔生活之苦。因此在影片結尾處,當密室的門打開后他看到一群小朋友在暖陽的照耀下無憂無慮地在小河里奔跑、玩水、打鬧時被深深吸引,雙眼滿含羨慕之情,相比他那灰色的童年,那群小朋友的生活是那么的幸福溫馨。僅一門之隔卻儼然如同兩個世界,門外是燦爛的陽光和自由自在玩耍的少年,門內是昏暗壓抑的秘室和被操控的人生,這一獨特且極具諷刺意味的劇情創設是對馬成鋼夫婦操作孩子人生最有力的譴責。對影片中的小主人公而言,本該屬于童年時代獨有的快樂與美好,因父母的操控而缺席,對影片中的父母而言,本該有屬于自己的人生與幸福,卻因操控孩子的人生被反操控,錯過了生活中的諸多精彩,結果是雙方都成了受害者,這應該是這部影片最令人深思之處。作為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孩子成長成材,但更重要的是教會他熱愛生活,擁有一顆純真、善良,能發現美的心靈,如此,在未來的道路上,無論成功與失敗,順境或逆境,他都會直面這個悲喜交加的人生。
總而言之,《抓娃娃》這部影片喜劇電影《抓娃娃》獨特之處既繼承了喜劇電影的現實主義美學傳統,在不削減喜劇效果同時又創設了諸如新奇、智慧、同情等獨特美感,又契合當今社會大眾主流文化訴求,在敘事題材上選取了“喜劇 + 教育”主題下多種情感元素雜糅,使其更貼近生活,蘊含豐富的人文關懷;敘事風格上延用了“小品化”舞臺風格,加上嚴肅且自帶幽默的“騰式喜劇”,令整部影片笑點淚點兼具;敘事情節上以小人物為主要承載者,為觀眾營造輕松氛圍同時傳達一種正面價值觀,順應了時代發展的現實需求,是一部“寓莊于諧”的生活正喜劇。此外,這部影片聚焦社會矛盾和現實熱點問題,引發了觀眾對金錢、教育和生活等問題的哲學思考,積極傳達了喜劇電影的精神內核與藝術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55.
[2]杜思夢,國產喜劇電影觀察:呼喚智慧與創新拒絕低俗和跟風[N].中國電影報,2009-12-17.
[3]宗白華.美學與意境[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10.
[4]饒曙光,尹鵬飛.中國電影新格局與喜劇電影創作[J].民族藝術研究,2006(3):94-101.
[5]余秋雨.觀眾心理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36.
[6]王淑華,簡圣寧.“騰式喜劇”電影美學風格芻議[J].藝術研究,2024(2):50-53.
作者簡介:
楊陽,碩士,鄭州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美學、文藝美學。
付皆,博士,鄭州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促進。
編輯:宋國棟